◎蔡 艷
?
設疑·激疑·促思——閱讀教學開發(fā)智能探討
◎蔡 艷
我們通常所采用的啟發(fā)式教學,其核心內容就是設疑、激疑、促思,而突破口應放在啟發(fā)學生自身探究問題的積極性上。教師在教學中要激發(fā)學生直接參與,精讀深思,大膽設疑興趣。教師則主要是點撥,破疑釋難,要讓學生自覺地獲得知識和能力,開發(fā)智力,而設疑、激疑、促思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筆者曾接受一個語文程度比較差的班級,筆者讓學生預習一篇課文,要求他們把不懂的問題寫在紙上交給老師,結果只有三四個同學寫紙條交給了老師,并且只能提出一些不懂的詞語,甚至把課后的“思考和練習”中的題目原封不動地拿來問。雖然這幾個同學提出的問題并不典型,但卻是實實在在的,他們又是班上首先提出問題的,因此,筆者不笑其膚淺、簡單,防止挫傷其積極性,而是把這幾個同學表揚了一番,希望大家向他們學習。在講課中,筆者有意識地花了點時間討論他們的問題。學生看老師這么重視自己提出的問題,也都躍躍欲試,想提出問題問老師。與此同時,筆者作一些示范性的提問,啟發(fā)幫助學生設計問題,并把學生設計的問題當做一種作業(yè),并加以批改評講,把經過獨立思考提得好的問題編成練習,標明設計者的姓名。這些辦法極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提問的積極性。
筆者教育學生,閱讀是提問的基礎,要求學生認真讀書,逐步地鉆進去。閱讀時不應取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的態(tài)度,而應該熟讀精思,對一字一詞、一句一段都仔細琢磨研究,從而逐步提高學生提出問題的質量,而且要有一定的深度。如學習《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時,有學生問:“這題目能加問號嗎?是設問還是反問?”這同學看書很仔細,提問題也很有質量。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筆者不是包辦代替去解答,而是耐心引導,深入分析思考。筆者讓學生細讀原文,深入思考,最后得出,作者的觀點是“中國人并沒有失掉自信力”,因此題目可以加問號,是反問,表達肯定的意思。
在教學中,筆者還反復告訴學生,閱讀文章要綜觀全局,站在文章整體和主題思想的高度進行思考,登高遠眺,居高臨下,同時進行方法的指導。如《裝在套子里的人》是一篇生動地嘲諷沙俄統(tǒng)治者妄圖禁錮人們思想的作品。筆者在學生預習課文、了解故事情節(jié)的基礎上,歸納提出幾個連貫的關鍵性問題來開拓學生思路:套子里人的生活,套得很緊很緊,但能不能阻止現(xiàn)實生活對他的刺激呢;套子里人的思想,也套得很緊很緊,但能不能改變他內心的空虛呢;套子里人的婚事,同樣是套得很緊很緊,但能不能解決他的思想感情的矛盾呢。這樣歸納提問,學生思想便活躍起來。接著,筆者重點分析了他的婚事,套子里的人既想結婚,又怕非議;既怕新事物,又怕負責任,心神不定,矛盾重重。最后被戀愛對象“一推”、“一笑”,回到家,把情人的照片一“撤”,然后上了床“一死”,了此“一生”。直至他進了棺材真正成了“套子里的人”。經過分析后,筆者要求學生思考,這樣細致的描寫,有什么典型意義?最后,總攬全文,深入思考,得出一點,套子里的人雖然套得很緊很緊,但卻敗得很慘很慘,根本原因在于他脫離生活現(xiàn)實,違背客觀規(guī)律,背離人民群眾,維護反動統(tǒng)治勢力。這就是這篇小說諷刺手法運用的著眼點和中心點。教學全過程,筆者始終從全文出發(fā),抓住精要,圍繞中心,提出問題,啟發(fā)思維,極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在教學中,筆者積極鼓勵學生向老師、教材和課外書籍質疑,敢于反彈琵琶,大膽破除固有思想。教師錯了的,公開改正;學生不對的,加以解釋。如讀《故鄉(xiāng)》,有的學生指出:“……項帶銀圈……”句中的“帶”字用錯了,應用“戴”不用“帶”,言之有據(jù)。記得有一次筆者在講授《海市》時,曾將第一部分“我”回憶小時候見到虛無縹緲的海市的特點歸結為“變幻莫測,絢麗迷人”這八個字。當時一個學生向筆者提出,“絢麗”一詞用得不恰當。她說:“書上明明有‘像水墨畫一樣’這句話,從景色上看,哪來耀人眼目的色彩呢?”接著又有幾個學生也認為筆者講得不確切。筆者琢磨一下,便發(fā)覺學生的意見很有道理,當即承認了自己講法的不妥之處,并表揚了他們,又強調指出,對待學習就是不能囫圇吞棗、不加分辨地照單全收,要發(fā)揚勇于探索的求實精神,敢于提出與老師不同的意見。經過大家的商討,最后一致認為用“奇麗”一詞比較準確。在鼓勵學生向教師質疑的同時,進而鼓勵學生向教材質疑。學生能從課文、特別是名家文字中挑刺,能從權威性的注釋中找到瑕疵,其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鍛煉是很大的,一旦得到結果,其興奮程度不亞于成年人對發(fā)明創(chuàng)造成果之喜悅。同時,也從其中領略到了培養(yǎng)嚴謹務實精神的重要。
實踐證明,設疑、激疑、促思是學生掌握知識、培養(yǎng)能力和發(fā)展智力的必由之路,語文教師應把設疑、激疑、促思的教法用于閱讀教學的全過程。
(蔡艷 江蘇省新沂市八一實驗學校 22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