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雪
摘要:福柯的《另類空間》中,具體闡述了異托邦思想,異托邦不僅屬于空間哲學,更是一種歷史哲學,從福柯闡述的異托邦含義中,可以總結出異托邦思想的主要特征,即實現時間與空間、歷史與現實的統一。實際上,福柯所描述的異托邦與西方后現代文學世界有較大的相同點。本文對此進行具體的闡述。
關鍵詞:異托邦思想;后現代文學;空間藝術
福柯關于“異托邦”的釋義中,將其描述成空間位置關系形成的紛繁復雜關系網”,在其特征的詳細闡述上,福柯重點強調了異托邦在現代社會與權力運作中的關系,在舉例討論上又參照學校、兵營、醫院、工程等運行規則。由此可見,空間概念是“異托邦”思想的基礎,而時間相比之下卻沒那么重要。
一、另類空間“異托邦”的六個基本特征
“異托邦”的創造并非在真實的空間文化中進行的,是福柯想象中的另類空間概念,具有六個基本的特征:第一,世界上不可能不具備構成“異托邦”文化的條件,即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其本身就屬于“異托邦”;第二,社會歷史中,隨著文化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異托邦”也發揮不同的作用,即每一個時代,因為文化的差異或者發展,所產生的“異托邦”的作用與形式是不相同的;第三,“異托邦”有能力將幾個空間上互不聯系的場地并置為統一各場所,就像傳統舞臺一樣,能夠綜合各種形式,形成一種新的文學形式,而舞臺就好比“異托邦”,為藝術的形成提供平臺;第四,“異托邦”與時間片段相結合,即“異托邦”消除了時間與空間的差異,將其中的碎片連接起來;第五,“異托邦”必須有打開與關閉的系統,這個系統使得“異托邦”與現實隔離,又能實現“異托邦”重現,這表明“異托邦”可以通過人為或者其他因素隱藏或者發生;第六。“異托邦”能夠發揮兩個極端的作用,即“異托邦”能使虛幻的空間變得更加虛幻,真實的空間變得更加真實。
二、“異托邦”的話語理論
從“異托邦”的六個基本特征分析上可以發現,“異托邦”不僅是現實空間存在更是歷史的存在,而“異托邦”所描述的歷史是真實的歷史,并非傳統空間觀念上被概念化、系統化、目的化的歷史,要理解這層含義,需要借助話語理論進行分析。
首先,從福柯的話語理論上進行分析,福柯構建“異托邦”理論是基于真實歷史進行構建的,福柯真正灌注的歷史是一個靜止不動、非連續性、充滿斷裂與異位的歷史,與傳記與歷史紀實有較大差異,他打破了傳統歷史闡述連貫性的特點,將緩慢的歷史發展過程變為迫切進行改革的新時間,將歷史闡述從想象中解放出來,而這種歷史概念卻與歷史發展實際不產生沖突。
其次,福柯考察的話語,是基于現實實踐產生的概念,使得歷史理論并不僅僅局限在單一語言系統上,而是將話語引向更加廣闊的空間。比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們在很早就提出了這個概念,而語境的延伸往往只是進行概念的擴充,實踐的理解則從理論深化與其深層發展方向進行延伸,不在單存用符號來表示。
再次,話語的主體流動性。符合的話語理論和解構主義理論有較大差異,這種差異的形成是以福柯本身的空間思想為基礎的,“異托邦”中所闡述的復雜網絡,決定主體的意愿并非話語的建構。某一種話語真正被提出來并受到關注,可能是正好與主體相遇,主體是固定不流動的。
最后,福柯的話語理論,構建了知識、語言與權力運作的網絡系統,在福柯的《知識考古學》上,明確指出不要把概念與詞語聯系起來,限定的話語可能是在某種情境下被迫發揮效益的,只是在某一時期產生相應的作用,這就體現出話語的釋義豐富多樣。
因此,可以看出,福柯的話語理論在某種意義上就是為詞于物尋找多種聯系,反對歷史延續性,強調歷史的錯裂,也就是說,任何的歷史事件,在進入新的時期,都將富有新的話語場,產生新的認知。
三、福柯的“異托邦”與后現代文學空間藝術
西方后現代文學與之前的歷史發生斷層,在這種斷層的描述中,人們更傾向于時間與空間上的分類闡述,詹明信所理解的歷史斷層是文化徹底發生改變,指后現代主義徹底出現,并將其理解為資產主義發展的必然過程,強調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的差異,如果人們以這種理論去理解歷史斷層,對歷史維度理解則可能產生誤解。
其實,從福柯的話語理論與“異托邦”思想描述上可以看出,歷史斷層所表述的完成是一種新的歷史觀念,即承認過去,但是并不重建過去,應更關注當下的建構,之前的歷史對我們而言,只能作為參考或者作為文獻。于是形成了福柯理論世界中的拓撲結構,即后現代世界等同于福柯的“異托邦”,歷史維度使用種種空間藝術來展示,換句話說,后現代經典的文學作品,更傾向于空間化,強調時間與空間的結合,也是后現代文學對本真歷史的回歸。
從后現代文學作品中不難看出福柯“異托邦”思想的貫徹。在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就是以這樣的形式開頭的“多年以后,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這句話中包含了現代、過去、將來三個時間維度,即說這句話是現在,遙遠的下午是以前,站在行刑隊面前是以后,作者一句話實現了過去、現在、未來三個空間維度的連接,這種表現手法正是福柯“異托邦”的反應,也與西方現實相符合,所以這個作品既對西方文化進行深刻的反思,同時也具有豐富的歷史意識,體現了時間與空間連接的思想。這種敘述方式使得作者思想在歷史、現實與未來之間自由穿行,形成一種新的空間藝術。
后現代文學與“異托邦”思想的重合還在其文學作品碎片的拼貼與重合的空間藝術手段,比如巴塞爾姆創作的《白雪公主》,并不具備完整的故事情節,也沒有突出人物的形象,用零星的碎片拼接成整個故事,并且文中還有大量的插話,這些碎片的描寫看似與內容沒有多大關系,但是通過碎片拼接與重合,可以發現其實內容是比較嚴密的,通過碎片的暗示,讓讀者重構起一個我們心中的白雪公主故事。
四、結語
總之,分析福柯的“異托邦”思想與后現代文學空間藝術的具體聯系,要從“異托邦”的六個基本特征與福柯表述的話語理論進行深入分析,從后現代文學作品分析上進行仔細研究,這樣理解起來就容易許多。
【參考文獻】
[1]陳廣春.空間詩學語境下的福柯“異托邦”思想[J].宜賓學院學報,2013(04):11-16.
[2]王勇.福柯的空間哲學異托邦特質思想分析[J].北方論叢,2014(05):111-115.
[3]孫全勝.空間生產——從列斐伏爾到福柯[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04):89-9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