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項目屬于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項目題目是《數字時代水墨動畫的傳承與發展》(該項目編號 20140265)。本文系該項目成果,該項目主項人是:陳蓬茜]
摘要:中國水墨動畫所呈現的東方美學精神以及特有的哲學思想,正是中國水墨動畫最大的資產。只有在保有中國風格、中華文化精神的同時,通過新興的多媒體的科學技術,深入的對水墨特色如何更好地結合多媒體技術的調查、拓展動畫市場,避免將動畫市場局限于兒童的市場,朝向多元化市場經營,制作老少咸宜的動畫,并提升故事內容的趣味,發展出更具創造力,更具想像力的題材等等。
關鍵詞:水墨動畫;中國水墨動畫;數字技術;發展;研究
20世紀60年代中國水墨動畫的崛起,是動畫藝術的一種新的表現。其他動畫水墨動畫都沒有心情抒情,水墨藝術與水墨畫的藝術表情動畫中國民族特色培育的特點??梢院敛豢鋸埰渌麆赢嫼透≡?,采用的是恬淡寡欲,高風亮節, 淡泊名利的畫境。沒有現代都市的豪華,有些空靈墨悠閑。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國水墨動畫,是一個典型的中國水墨畫文化,數字時代的來臨,將會有更深遠的發展。
一、數字時代中國水墨動畫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小而散的制作團隊
國內數碼水墨動畫實驗與創作群體大多是小生產隊,這種生產模式不利于創造水墨動畫電影,和生產水平球隊之間不等,不利于技術互補的提高,這種生產模式需要改變,以促進團隊之間的合作,優化生產模式,創造一個環境和條件成為墨長度的動畫電影的必需品。
(二)具有局限性,缺乏創新,而弱的重量的藝術和商業趨勢主題的表現
中國正處于從實驗到產業轉型,由早期傳統的水墨動畫作品影響數字水墨動畫,作品多表現意境,這種重新探討藝術的商業化和弱化的創意模式的主題和性能的限制會制約數字墨水業務轉型動畫。
二、探究解決方法
中國動畫要改變過去單一的“寓教于樂”表現,使動畫片的形式多樣化,這樣才能使各個層次的觀眾接受動畫。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寶蓮燈》,就在風格上作了適當的改動,根據中國的古代神話《劈山救母》改編,影像風格和人物造型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并且模仿迪斯尼慣用的手法添加了原作中不存在的小猴子形象,機靈搞笑,詼諧逗趣,獲得了較為廣泛的市場認同??梢哉f這部動畫片是國產動畫再次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一)柔性對策
利用中國水墨畫的技法以及畫面構成特點,運用最先進的數字動畫及合成手段,將中國傳統水墨畫完美地展現出來。中國傳統的水墨藝術被完美地運用在現代的視頻制作上,表現出來的想像空間如詩如畫地描繪出來。數字技術結合平面造型是當前動畫技術運用的主流,它既結合了數字氣勢恢宏,善于營造大場面的優點,又吸取了平面CG技術上構圖簡單傳神,色彩搭配明快洗練的優勢,比之單用數字立體效果或者只強調平面上的意境更符合現代觀眾的欣賞口味及審美風格。
(二)剛性對策
要解決這樣的問題更需要政府做真正意義上的扶持,中國動畫之所以落后,不是技術、人力、資金上的落后,而是思想觀念陳舊的必然結果。如果說中國動畫需要政府最大力度的扶持是什么,就是最大限度地開放對動畫制作題材的封鎖。
三、現今水墨效果在數字技術中的運用
動畫片《夏》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數字技術結合中國傳統水墨畫風格,這是中國大陸作品第一次入選計算機圖象技術的世界盛會SIGGRAPH, 給數字賦予了新的元素,使觀眾耳目一新。也使得中國的數字創作有了自己的一方特色。這一篇名為《夏》的短片以菏瑭、荷花、蜻蜓、池魚和采蓮的女子為構圖元素,創作出一副生動美麗的南方夏景。猶如置身于江南水鄉一般讓人陶醉。這部動畫被譽為挽回中國動畫信心的作品。
首先,這部動畫的視覺符號來源于傳統的中國水墨畫—— “留白”。在留白之處,以書法、詩詞、印章等來補白是中國畫獨特的審美風格。初衷就是在數字動畫表現更豐富多彩的水墨虛擬世界,運用數字強大的表現力來創建數字水墨形象和動畫。
其次,傳統水墨畫的表現空間是由墨的濃淡來體現的,通常來說越遠就越淡。
再次,國畫用筆考究,不同干試程度的筆觸表現了不同物體的質感。飛白用來表現相對硬的、干的的物體,常見于山石和干枯的樹枝等。但在數字動畫里運用飛白容易產生閃耀等現象,所以我們在短片制作里盡量避免運用飛白來表現物體的質感。
四、結語
水墨動畫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動畫片種,虛實般的意境和輕靈優雅的畫面使動畫片的藝術風格有著重大的突破。如果我們希望中國水墨動畫能夠在新世紀具有跨越地域而進行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就不能只停留在純形式的層面,而需要將中國水墨動畫系統內部的問題研究轉換為更為開放的從水墨角度對現代藝術與當代生活特別是與現代社會發展的關系研究,利用中國水墨畫的技法以及畫面構成特點,運用最先進的數字動畫及合成手段,將中國傳統水墨畫完美地展現出來。并完美地運用在現代的視頻制作上,將其想像空間如詩如畫地描繪出來。
【參考文獻】
[1]黃玉珊.動畫的起源與發展[J].影響電影,1996,(74):49~64
[2]屠佳.從中國水墨動畫說起[J].影響電影,1996,(74):49~73
[3]李道明.歐美日動畫簡史[J].電影欣賞, 1990(46):4~13
[4]胡依紅.兩種不同美學意義的動畫規[J].電影欣賞,1990(46):30~35
[5]陳素麗.動畫-間距的藝術[J].電影欣賞,1998(92):71~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