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運霞
陶瓷產品因為其工藝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各個程序過程中使用的材料如不同分類的瓷圖、陶泥、釉料等有著嚴格的使用要求。眾所周知,瓷土的不可再生性、釉料的化學危害性以及如今以景德鎮為例越來越嚴峻的資源與環境危機,使我們不得不將陶藝產品的選材研究提上日程并嚴肅對待。帕帕奈克認為使用材料最好的方法是用誠實的、最理想的方式使用材料。
一、綜合材料的運用
陶瓷的主要原材料為天然土、天然礦等不可再生資源,由于高溫燒制后其硬度極高,無法自然消化和重復利用,只能進行處理成本高、且容易造成環境污染的的填埋處理,這些直接影響陶瓷產品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時代的進步,經濟的迅猛發展,生態、綠色環保不斷地在設計領域不斷提出的當下,陶瓷產品設計不僅是對消費者愿望的簡單滿足,而且要不斷研究和探索陶瓷與新型材料、綜合材料的結合,從而親近自然,回歸生命。
(一)天然有機材料的加入
《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 中國制造陶瓷的匠人們一直處于比較底下的社會層面上,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所有就沒有機會發現陶瓷材料本身美的機會,他們往往會把外界對陶瓷的評價標準定為自己努力的方向,例如“薄如紙”那就努力吧坯體修到再薄一點,再薄一點:“白如玉”,那就努力把泥和釉料配制的再白一點,再潤一些。”很顯然,這只是工藝某方面的評判標準,在陶瓷產品的設計必須要突破材料的單一化,在陶瓷材料中的胎體材料、釉質材料和裝飾材料中融入更多不同材料,不僅能是能夠整合資源,使其藝術語言更加豐富,藝術形式更加多樣,對材料本質個性和精神內涵的發掘將更加有利于陶瓷藝術自身的發展和完善。
新一代出現了有此類想法且將天然有機材料與原始材料完美結合的陶藝室和作品。日本陶藝師Misa Kumabuchi的作品釉面是用平時在工作室周圍所搜集、搗碎的貝殼、風化珊瑚的巖石甚至植物等天然材質來進行處理,同時這些材質的加入為其陶藝作品賦予了獨特質感,展現出樸實的實用性與簡潔清靜個性風格。蘇格蘭陶藝家東尼,法蘭克斯在他的陶藝創作中,喜歡在泥土里加入谷殼、木屑、稻草等有機物,燒成之后,泥土的表面會呈現出自然疏松的自然肌理,并且能夠減輕作品的重量。
(二)綜合材料的多樣與統一
文明社會發展的必然進步決定了綜合材料介入陶瓷產品設計不再將材料僅作為載體,不再將使用不同屬性材料作為替代陶瓷產品制作時的不可再生資源,而是將創作者對材料本身的個性語言和精神內涵給予很好的挖掘和提煉。在咖啡具的設計制作中,作者使用陶瓷與木材的結合,包裹在杯體之外的木材的紋理和特有的粗糙的質感,都給人以溫暖的心里感覺,賦予了作品貼近人心的熱情味。同時,如果想表現一種嚴肅、精準、理性的情感,便可用鋼鐵、不銹鋼等冰冷型的材料來創作作品。我們設計制作中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材料的結合要符合形式美的法則-----主從與重點,節奏韻律、質感和肌理、調理與對比、多樣與統一,使其擁有和諧的視覺感官.同時在制作過程中,明白漂木和象牙之類的材料與雕刻者的角色是一樣平等的。可以學習巴厘島人,他們所感興趣的是與材料合作的創造過程。
二、每一塊廢料的利用
“2014年第三屆陶瓷衛浴產區科學發展論壇”中繆斌指出:“未來行業發展面臨的問題是環保問題,節能減排關乎企業和行業的興衰。”產生陶瓷廢棄物的因素很多:以中國景德鎮為例:1景德鎮千百年來一直為陶瓷生產基地,其陶瓷垃圾產量的人口數量本身就很龐大,能源結構、消費方式上政府和當地人民的關注度較低。2、外部:社會行為準則、社會道德規范、法律規章制度的不完善3、垃圾產生的主題---景德鎮對陶瓷有精益求精的要求,對沒有達到要求的陶瓷一貫采用“砸”的處理方式“技”的傳承,在大的生態保護等方面的教育幾乎為空白。同時,所有的因素并不是孤立的,之間存在著復雜的聯系。例如:陶瓷產業經濟增長,通過消費導致陶瓷垃圾數量增加,另一方面則又能通過對整體社會因素的影響及個體因素的配合,導致陶瓷垃圾減量,回收和再利用措施的加強,使垃圾產量減少。
如果對生態和社會擔負起責任,那么它必須有真正意義上的革命性和激進性。它必須是自身致力于最小程度的影響自然的原則。換句話說,就是用最少的發明換取最大的多樣性,或者用最少的付出取得最大的效果,這就意味著消費少一些,東西用的時間長一些,并節儉地使用可循環材料。
(一)利用每一塊廢料
對生態的關注也指出了另一個潛在的、新的設計方向,即在應用藝術、樣式或技術發明進步所導致的產品廢棄材料。傳統的陶瓷技藝修繕便是古人對提高提高陶瓷利用率的創新,而在現代舊金山一道道絢麗夢幻的藝術臺階是由陶瓷藝術家Aileen Barr與馬賽克藝術家Colette Crutche與300名社區志工運用瓷磚、鏡片、彩色玻璃碎片創作完成的。他們用實際行動和成果向人們展示了日常中“生活垃圾”的魅力。這種利用每一塊廢陶瓷變為資源的加以應用,既消納了陶瓷廢垃圾,又使資源得以再利用。作為陶瓷藝術設計者,我們應該以提高陶瓷利用率和減少陶瓷浪費為目標,以設計創新為動力,強化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意識,加強設計師的社會責任,要將功能聯合體理念、設計倫理觀、陶瓷循環和陶瓷環保理念最大限度地融入到產品設計、制作的過程中。
(二)科技下的材料可回收
近幾年,真正深入開展了陶瓷科技和藝術設計的有機結合以及資源的相互利用和轉化換。在瓷泥中廢瓷粉的添、耐火材料產品工業廢陶瓷的引入、2014年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陶瓷破片、升級再造、回收利用”“3D列印和電腦數控陶藝”“數位材質”中論題的探討可以看出人們在陶瓷設計思潮的進步。
三、成品材料循環利用
陶罐,作為成品材料的一種,在人們的慣常思維里,一直只是起到容器作用的器皿,然而,通過藝術家巧妙的構思,其平凡的形象也能煥發新的生機。
藝術家在創造時,打破了傳統意義上實用作用的限制,陶罐人為賦予的外在形象被拋卻了,它作為一磚一瓦,其材料本身的美感才是關注的焦點。這些陶罐組成的環境裝置作品, 土陶沉著的色調和粗糙的質地,掩映與同樣散發著鄉土自然氣息的磚石、枯木、紅土以及生機盎然的各種植被之中,其充滿質樸和力量之美的材料個性被重新詮釋了出來。成為環境的一部分,充滿了回歸鄉土的浪漫情懷。
《花插》這件作品在燒成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個意外,因此使得茶入和大盤黏在了一起,意外之下成為了一件花插器皿,配上鮮花的枝葉,更加突出了陶瓷材料本身的質樸和天然之感。這啟迪我們,當藝術家在創作一件作品時,不要受到外在形象的束縛和被既定思維所限制,注重材料本質的個性精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