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昊睿
摘要:聲樂表演是指以嗓音為主的音樂表演,是很抽象的學科,也是一門結合于腦力、體力、想象力、表現力的綜合藝術。在群眾文化日益繁榮的今天,人們已經不滿足于自娛自樂式的演唱,而更希望在舞臺上展現自己。但是,群文聲樂表演有別于專業聲樂表演,所有的演員都是業余愛好,水平參差不齊,那么,如何提升群文聲樂的表演水平就成為一大難題,為此,筆者整理了自己多年專業學習聲樂的經驗,從一名群文音樂工作者的角度出發,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聲樂表演;綜合藝術;提升表演水平
一、引進專業人才,加強骨干培訓
引進專業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是提升群文聲樂表演水平的前提和必要條件。文化人才隊伍的培養和建設已成為群眾文化工作“老生常談”的話題,目前,文化館,尤其是基層文化站的群文工作者專業人才匱乏、青黃不接、流動性大、在編不在崗情況尤為突出,以至于編排的節目缺乏新意,難以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審美要求。筆者建議政府加大財政投入用于人才隊伍建設,同時,通過建立一套科學的選人、用人、育人、留人機制,把專業人才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形成有序、良性的人才梯隊銜接。建立專業人員激勵機制,充分發揮人才的智力效應,積極探索多元化的分配體制。筆者一直堅信:“先有人,后有場地”,有了專業人才,輔導一批基層文藝骨干,有了相對固定的群文團隊,然后再建設基礎活動場地設施,這樣群眾文化才能得到長期有效發展,不然空建一堆場地,只能是浪費資源的擺設。
加強基層骨干培訓是提升群文聲樂表演水平的基礎和宣傳途徑。“文化最后一公里”成為群眾日益關心的問題重心,群眾是群眾文化的土壤,讓文化惠民深入群眾,是每一個群文工作者的使命。一是科學設置培訓內容。對于骨干的培訓不能只停留于專業層面,更重要的是組織能力、編排能力和創作能力,有效加強基層骨干的綜合素質培養,讓他們認清使命、堅定責任感、增強自信,不僅自己能唱會表演,還要讓每一個熱愛表演的群眾都能參與其中。二是創新培訓方式。采用“菜單式”培訓,通過欣賞觀摩、現場講解、案例分析、方案指導等一系列途徑,使基層骨干更全面的了解聲樂表演,在提高自身演唱功底和表演能力的同時,學會如何講解,如何輔導教學,如何編排精彩的聲樂表演節目。三是合理整合資源。可與區內少年宮、老年大學、社區學院以及區域內的音樂學院等專業院校聯合開設培訓班,邀請專業文藝團體,專家學者授課,講座,或以“大師班”形式,使基層骨干拓寬眼界,增長見識,豐富內涵,不斷激發他們的表演和創作潛力。
二、增加實踐機會,積累舞臺經驗
積累舞臺表演經驗是提升群文聲樂表演水平的重要方式和核心舉措。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可是就算臺下練習的再用功,沒有舞臺實際表演經驗,也是行不通的。群文聲樂表演者要通過各種活動、演出、比賽不斷積累實戰經驗,不論是社區小舞臺,還是區級、市級、省級、國家級大舞臺,甚至國際級舞臺,都要盡力準備,盡心表演,結束后認真提煉總結,才能不斷進步。那么,怎樣才能讓自己在聲樂表演上不斷進步呢?首先,要克服心理因素。演唱是一個十分復雜而又自然的肌肉運動過程,如果有心理負擔,就會影響歌者的演唱。不論是誰,第一次登臺總免不了緊張,要想克服緊張、怯場的心情,前提是一定要做好歌唱前的充分準備,熟練樂譜、歌詞等基本要素,多合伴奏,解決歌曲難點,定出切合自己最佳音域的調,有助于緩解緊張的心情,在舞臺上發揮正常水平。其次,要培養歌唱欲望。歌唱欲望首先來自興趣和愛好 。一個人在歌唱前,需要從精神上、身體上、心理上以及發聲器官上做好準備,在歌唱前要自我激發歌唱欲望,并對歌唱情緒進行培養。這一過程看起來時間很短,只是歌唱前的準備階段,但它需要平時的不斷學習和逐步積累,還需要有廣博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等諸多方面的綜合積累,這樣,才能顯示出其歌唱欲望所帶來的心理、生理、情感和思維的平穩、協調和一致,具有投人、真切、感人的表現力和歌唱效果。歌唱欲望的培養和形成,興趣和愛好是基礎;正確、科學的技巧訓練和技能表現是關鍵;穩定協調的心理素質和銳意進取的二度創作能力,是其成功的重要保障。再次,要注重情感表達。聲樂表演藝術是對演唱者技術、技能的表現,是歌唱者對音樂作品的風格表現及對作曲家創作風格和作品包含的內容的表達。這就要求表演者對音樂作品的風格要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并結合聲樂表演的特點將其很好地再現。要表現出這些風格、時代、個性和區別,單靠“技巧”是不夠的,要把握作品的主題思想、注重內涵理解,掌握歌曲所表達的風格韻味和情感,需要有扎實深厚的文化修養,高度的音樂審美,當然,還有對聲樂事業的熱愛,才能通過表演將自己心靈的感受用具有豐富色彩和特有風格的美妙聲音,去完整地表現歌曲,以此來感染聽眾,獲得最佳的藝術效果,給人以美的享受。
三、用活文化走親,促進交流溝通
文化交流是提升群文聲樂表演水平的珍貴平臺。常言道:文化如水,美在流動。“文化走親”,則是一種最顯性的文化流動,它穿越村鎮、城市之隔,直抵人們內心深處,讓人們的精神家園更豐滿、立體。一般而言,時下這種“文化走親”活動由政府主導、群眾自發組織、社會各界參與,以文藝演出、展覽、論壇等為載體,以互訪的形式,實現區域間文化的相互熟悉、相互幫助、相互融合。目前,這種文化交流方式已漸成熟成型,廣受青睞。它以“文化”為載體,通過“互訪”,加強“親友”之間的溝通,構建“相熟、相助、相融、相親”的群眾文化交流格局。文化走親不僅為群文聲樂表演者們搭建了“走出去”的表演平臺,更重要的是在展示自己的同時學習對方其他地區優秀的表演形式和新穎的題材,相互借鑒、切磋技藝,不斷汲取精華,使區域間的文化交流形成良性循環,讓文化在基層間實現最大程度的互動,大大提升了基層文化隊伍素質,促進城鄉群眾文化和諧發展。因此,聲樂表演者要用活、用好文化走親這個珍貴的平臺,以聲動人,以藝互通,真正讓聲音的藝術流動起來。
群眾文化活動并不是一項簡單的文化工程,在群眾文化藝術之中,聲樂藝術占據著重要的位置,音樂通過其穿透力,感染效果能夠將人們的靈魂凈化、升華。如今的社會之中,物質同精神文化仿若人們的雙足,哪一方面都不能夠落下,而今物質文化水平急速提升,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愈加的強烈。將群眾藝術文化植入群眾的沃土之中培育出更多的群眾藝術人,鼓勵社會各界人士積極參與,聲樂藝術在群眾文化之中的再造彰顯其魅力所在,而人們的聲樂表演水平也將會在群眾文化之中得到質的提升與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