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芳
摘要:20世紀90年代起,我國民俗學界開始將“生活世界”的概念引進學術研究視野,并引起了新的學術討論,推動了學科研究對象和研究范式的重新定位,表現以文化遺留物為對象的民俗事象研究轉變為以日常生活為對象的整體性研究范式。尚不能說我國民俗學界已經完成了研究范式的成功轉型,而是正行走在反思的道路上。
關鍵詞:生活世界;日常生活;文化遺留物;整體研究;網購
一、前言
被問及民俗學研究方向時,總習慣于放置在非遺的語境中,列舉傳統手藝、民間戲劇、古代建筑等研究對象,寫作中也時常被這樣的視野局限,在八股的套路里反反復復,不經疑惑民俗學研究是否僅于此?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我國民俗學界就開始引進“生活世界”的概念并進行激烈討論,這一新的學術討論推動了學科研究對象和研究范式的重新定位,為民俗學在應對現代化所帶來的學科危機時開啟了新的驛程。
二、生活世界的詮釋
“生活世界”是由德國哲學大師胡塞爾首先提出的,我國著名民俗學者高丙中最早將其引入國內民俗學研究領域,他在《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一書中指出生活世界首先是日常活動的世界,是具體、實際且直觀的世界。[1]同時,生活世界也是一般意見的世界,是常識的世界。因而生活世界不僅有它的行動構成,而且還有它的精神構成。[1]
生活是人們為生存發展而進行各種活動,是人類所有日常活動和經歷的總和,是人處于世的基本方式。而人的生活世界則是由社會生活、職業生活、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綜合編織起來的世界。它一方面外在的表現為衣食住行等日常活動,另一方面內在的表現為經驗常識等精神意識。
三、研究對象與研究范式的轉變
(一)從文化遺留物到日常生活
我國民俗學界最初受英國人類學派的影響,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將民俗學的研究對象定位為“文化遺留物”,并通常采取分類歸納的方法,列分為民間歌謠、民間故事、民間信仰等幾類。隨著學科的不斷發展,學界越來越認識到把民俗之“俗”界定為文化遺留物并不符合實際。因而,鐘敬文先生開始主張將民俗學的研究對象應擴大到整個生活文化,即包括物質生活、社會組織、歲時節日、人生禮儀以及民間藝術等各個方面,并強調民俗之“俗”的當代性和現實性。高丙中在此基礎上提出“日常生活”的概念,將研究對象擴大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指出民俗構成了人的日常性活動、日歷性活動和人生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內容,因而民俗是人日常生活的基本構成。這顯然已把民俗之“俗”的外延擴展到社會生活、文化領域,但需要指出的是它并非指向全部的社會生活、文化領域,而只有那些在內涵上具有集體的、類型的、繼承的和傳布的等性質的現象才是俗。[1]
以往的民俗學偏重傳統民俗,以傳統性作為確定民俗范圍的首要標準,同時也把研究對象限于傳統民俗之內。當下我國民俗學受國際反思民俗學思潮的影響,開始關注生活形態的民俗,提出關注日常生活,重新認識日常生活在當下社會的意義與價值。
(二)從民俗事象研究到民俗整體研究
研究對象的延展,相應地引起研究范式的轉變。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我國民俗學界普遍采用民俗事象研究的方法。民俗事象研究是指以靜態的、文化的民俗為對象,把民俗主體和發生情景懸置起來,無視具體時空情景與人之間的關系,把民俗事件抽象為民俗事象,把復雜的民俗簡化為文本、圖式進行研究,這種研究范式的目的一是探討文化問題,二是解釋生活中的個別現象,并最后達到文化知識的積累。這種研究范式的實踐操作則表現為學者們或在古籍中輯錄資料,或在老人記憶中挖掘資料,他們或考證傳說的源流,或梳理習俗的流變等。
90年代中期開始,學界開始反思民俗事象研究存在的問題。高丙中在博士論文《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中提出了民俗整體研究的新范式,認為民俗整體研究看中的不是被擠干了生活液汁的民俗事象,而是活生生的民俗事件,不是作為文化現象的民俗,而是作為生活事實的民俗。[2]這種以生活為取向的研究,必須把民俗主體、發生情境和文化模式置于整合的過程中,通過田野作業的方式獲取相應資料,把民俗事象當作民俗事件來研究。
從關注靜態的民俗現象到關注動態的民俗生活,從民俗事象研究到民俗整體研究,表明了我國民俗學的研究開始將民俗生活視為是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的文化傳承,呈現出民族志式的整體研究取向。
四、理論啟發——將網購納入民俗研究領域
理論是一套思想工具,是用來觀察現實生活的手段,相比于將理論束之高閣,更應打通理論與生活間的隔墻,開拓看待生活事象的新視野。民俗研究應關注民眾整體生活世界的理論主張啟發筆者將目光轉到民眾當下正在進行的日常生活。隨著時代發展,當下的日常生活正發生巨大變化,新生活方式正在形成,從而促使新民俗的產生,其中網絡購物(以下簡稱網購)就可算是當下生活世界中的新民俗。
網購作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后興起的消費方式,雖然沒有傳統商貿民俗的悠久歷史,卻也是由民眾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民眾購物的需要,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并也表現出集體性、傳承性和擴布性等民俗特性。網購的集體性表現為它并不是某人或某社會群體的專屬,它的參與人數眾多,并且逐漸擴展到各個年齡群體;網購的傳承性則特殊地表現為一種后代向前代傳授的逆傳承;而網購的擴布性則表現為它通過人們口耳相傳、行為示范等方式傳播開去。
網購通過虛擬網絡實現交換,克服了傳統商貿民俗時空的阻隔,更方便、更快捷地滿足人們更多樣的消費需求。從實體轉向網絡,節省了逛街的體力消耗,讓人享受到一種輕松的購物體驗。因而在現代社會,集市等傳統商貿民俗日漸沒落成為文化遺留物,而網購正逐漸成為民眾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相比于討論如何保護與復興傳統商貿民俗,將視角轉向研究網購這一新民俗來的更有意義。
【參考文獻】
[1]高丙中.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2]高丙中.中國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學的路徑[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3]周星.民俗學的歷史、理論與方法(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4]戶曉輝.民俗與生活世界[J].文化遺產,2008,(1):53-59.
[5]呂微,高丙中,戶曉輝,王杰文,宣炳善,彭牧,韓成艷.定位于現代社會日常生活的民俗學——“國際比較視野下的民俗學前景”筆談[J].民俗研究,2013,(4):5-33.
[6]高丙中.中國民俗學的新時代:開創公民日常生活的文化科學[J].民俗研究,2015,(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