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越
一、前言
漫才是從萬歲(萬歳)演變而來的,在關西地區得到獨自發展的一種日本傳統曲藝形式。它類似于中國的相聲,一般由兩個人組成。一個負責搞笑,一個人負責對搞笑人的更正。通過兩者的語言交鋒,不斷產生笑料,使觀眾發笑。這些漫才的語言都是充分利用了日語的語言特征,經過不斷凝練而產生的。本文以M-1grandprix(日本漫才的頂級大賽)的2009年優勝者“パンクブーブー”在2010[1]年的決勝段子“打架”為題材,通過對其語料進行分析,來探索在其語料中是使用怎樣的語法操作而產生的笑料。
二、語料分析的范圍
由于文章篇幅所限,不能全文轉載。因此本文將分析的焦點放在搞笑部分的語料上,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三個語料進行分析中進行分析。原文[2]揭示如下:
語料一 A1:俺にどんとぶつかってたんだ、(那人的一下就把我給撞了。)
B1:ぶつかったんだ(撞了!)
A2:そしたら、そいつ、人の肩に膝ぶつけといて謝りもしないで
(可那人的膝蓋撞了人家的肩膀,也不道歉)
B2:肩と膝?ぶつかった?肩と肩じゃなくて?
(膝蓋撞肩膀?不是膝蓋撞膝蓋?)
語料二A1:急に後ろから、まぁあ、まぁまぁまぁまぁ、サラリーマン風の少女が來て、
(突然我好像感覺到背后來了一個工薪族裝扮的少女)
B2:少女?サラリーマン風の?(少女?工薪族裝扮?)
A1:で、その喧嘩を止めに入ってくるような気がしたわけよ
(喊著“算了算了”,像是要來勸架。)
B2:來なかったんだな。
(只是感覺?人沒來啊?)
語料三 A1:ん、婆さんがいきなりだよ、俺のみぞおちドッコーって聞いてきたんだ
(那個老太太,突然朝著我的胸口問了一句“咚”)
B2:あっ聞いてきたんだ。
(問了?)
A1:ここなのに(就在這)
B2:あっ何処って聞いたのね?
(啊,她問了胸口在哪啊?)
三、實際語料分析
(一)主語省略
首先,日語的一個特征就是省略現象。當某事物是說話人或是聽話人都知道的,或是該事物是說話人和聽話人可以簡單推測出來的事物時,這些事物往往就會被省略。這樣某事物被省略時,聽話人通過常識和經驗進行判斷,得出省略的內容,然后進行談話溝通。在語料一中則是利用這一特征而產生了笑料。
在語料一原文的A1中“俺にどんとぶつかってたんだ(那人 的一下就把我給撞了。)”中沒有出現主語,因此聽話人就要通過自己的判斷將主語補齊,這里最自然的主語就是非說話人和聽話人的第三方。由于該段子的題材是“打架”,提到撞,兩個人能發生碰撞的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就是兩個人的肩進行了相互碰撞。這就給聽眾埋上了一個兩個人肩碰肩的一個印象。在此B1則是對上文A1的一個確認。而在隨后的A2的句子中揭示出了省略的主語。這個主語不是第三方的肩膀,而是第三方的膝蓋。這個主語的出現,明顯和聽眾所預測是第三方的肩膀是完全違背的。膝蓋和肩膀相碰撞,在沒有高度差的情況下,是不可能發生的。因此可以說是不可能發生的違背,使聽眾產生不協調感,致使聽眾發笑。
(二)詞序操作
眾所周知,日語從類型學上來看,漢語和英語是SVO型語言(主謂賓結構),而日語則是SOV型語言(主賓謂結構),謂語的位置是放在最后的。人在聽話時,不同于書本閱讀,由于單詞的出現存在先后順序,因此語言的理解也是逐次進行的。而謂語部分決定一個句子的性質,如果謂語部分發生了變化,整個句子的意思就發生明顯的變化。語料二的內容則是利用了這一點實現的笑料的轉化。
在語料二中,A1和A2實際上是一個句子。由于B1的出現,使這一個長句分為了兩段。在當“急に後ろから(突然從后方)”出現的時候,聽眾的推測是在后方將會有事情發生。接下來“まぁあ、まぁまぁまぁまぁ(算了,算了,算了)”的出現,聽眾的推測則變為有人說出了“算了,算了,算了”的話。其后的“サラリーマン風(裝扮)の少女”則表示這個人不是工薪族,而是少女。少女雖不可靠但仍有勸架的可能性。在A2中,“その喧嘩を止めに入ってくる(來勸架)”的出現表示少女已經走過來了。而最后的“ような気がしたわけよ(我感覺是)”使得整個句子的意思由一個實際行為,變成了一個感官上的印象。使得前文中聽眾所有的推測都變得不成立。縱觀中文譯詞,由于謂語部分在先頭出現,這使得“我感覺好像”的部分必須放在前方出現。當“好像”這一詞出現時,聽眾已經可以預測到接下來的內容是一個不確定的否定內容,不會給聽眾帶來不協調感。正是這種日語的SOV的詞序才使得這種笑料得以產生。
(三)表達的多樣性
在日語中具有豐富的象聲詞,這些象聲詞可以是對聲音的描述,也可以是對事物狀態的描述。使用象聲詞可以讓人很快的理解事物的狀態,因此在漢語中用成語,短語的形式進行的事物描述,在日語中很多都使用的象聲詞。然而日語音節數相對較少,產生同音詞的幾率較大,這樣當象聲詞的發音和普通詞發生重疊時,就會產生不同凡響的笑的效果。語料三就是使用這樣的效果,使聽眾發笑的。
在語料三中,A1的“俺のみぞおちドッコーって聞いてきたんだ(突然朝著我的胸口問了一句“咚”)”,A1故意將“どこ(哪)”一詞按照象聲詞的方式進行發音。在一個打架的場景中,朝著胸口“咚”的來一拳是很正常的。這就使得聽眾把“どこ(哪)”一詞誤理解為象聲詞的“咚”。但是“咚”的后面是“聞いてきたんだ(問了一句)”,這樣和前文的象聲詞所產生的情景相違背。所以B1反問了一句“問了?”。隨后A2的“就在這”揭示出來了在A1中所說的“ドッコー(咚)”不是象聲詞的“咚”而是作為疑問詞的“どこ(哪)”。這樣一個血淋淋的打架場景,就變成了“你的胸口在哪”的一個非常和諧的場景。
四、結語
本文通過對漫才師“パンクブーブー”的段子“打架”的三個片段進行分析,從中找出了省略,詞序操作,表達的多樣性等三種利用語法結構的笑的轉化方式。由于篇幅限制,沒能將整篇進行分析。段子中仍可能有其他轉化方式,我將留在日后研究。
【注釋】
[1]全文請參照M-1grandprix 2010的優酷鏈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M0MjUxNjI4.html.
[2]原文由筆者實際聽取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