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華
信息技術與經濟社會的交匯融合引發了數據的迅猛增長,數據已成為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大數據部署,深化大數據應用,已成為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和推動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需要和必然選擇。審計監督作為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等電子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到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背景下,審計工作面臨著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制度規范、技術手段等方面的挑戰和機遇。
一、什么是大數據
大數據,或稱巨量數據、海量數據;是數量巨大、結構復雜、類型眾多的數據集合體,是基于云計算的數據處理與應用模式,通過數據的集成共享,交叉復用形成的智力資源和知識服務能力。
今年八月,國務院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系統部署大數據發展工作,把掌控大數據提升為國家戰略。明確提出“建立‘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的管理機制,實現基于數據的科學決策,將推動政府管理理念和社會治理模式進步,加快建設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相適應的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廉潔政府和服務型政府,逐步實現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綱要為政府部門利用大數據提升治理能力指明了發展方向。審計人員要改變過去的傳統思維方式,用大數據的思路方法去思考解決問題。
李克強總理2014年在聽取審計署的工作匯報時強調,要實現審計全覆蓋,凡使用財政資金的單位和項目,都要接受審計監督。如何實現審計全覆蓋,充分占有數據,是實現審計全覆蓋的前提條件;對全部數據、全部事項進行審計,是實現審計全覆蓋的必由途徑。
二、大數據與審計
隨著國民經濟信息化進程的加快,早在李金華任審計長的時候,審計署就提出審計工作的根本出路在于信息化,審計機關不加強審計信息化建設,就進不了被審單位的門,打不開被審單位的賬。在當前這樣互聯網普及、移動智能終端大范圍使用,大數據、云計算被更多的領域和行業運用的大背景下,審計機關如果還糾纏能不能用電腦,會不會看電子賬,敢不敢利用分析軟件篩查數據,那就只能被動挨打,失去審計資格。面對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的洶涌浪潮,我們的態度只能是意志堅定、旗幟鮮明地要求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以時不我待、自我加壓、負重前行的態度,迅速補足審計信息化建設的短板,擁抱大數據時代,適應大數據環境對審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國務院關于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第19條指出,“加快推進審計信息化。推進有關部門、金融機構和國有企事業單位等與審計機關實現信息共享,加大數據集中力度,構建國家審計數據系統。探索在審計實踐中運用大數據技術的途徑,加大數據綜合利用力度,提高運用信息化技術查核問題、評價判斷、宏觀分析的能力。創新電子審計技術,提高審計工作能力、質量和效率。推進對各部門、單位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性、可靠性和經濟性的審計。”為我們正確認識大數據與審計的關系,運用大數據開展審計工作指明了方向,規劃了行動路徑。
三、大數據審計的啟示
近幾年來審計署組織全國審計機關開展了對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全國社會保障性資金、土地出讓和耕地保護情況、財政存量資金、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政策措施貫徹落實情況、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全國統一組織項目審計。這些項目最大的特點就是事關黨和政府的重大決策,事關國家經濟安全穩定。在審計工作中實行全國“一盤棋”,形成了對海量數據的集中分析、分散核查、綜合利用的審計模式。審計結果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回應了國際國內輿論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為黨和政府化解矛盾、處理風險隱患,提供了有力的依據和建議。
通過參與審計署統一組織項目,對海量數據進行采集分析的實踐摸索,也改變了傳統審計的思維習慣,對今后開展大數據審計,帶來思維方式的有益啟示。
一是審計項目的規劃從樣本思維轉向總體思維。在沒有全國統一組織項目的情況下,我們只能用抽樣的辦法,分析個體局部的問題。而在統一組織大項目獲得大數據的時候,我們可以獲得并分析更多的數據,而不再依賴于采樣,從而可以更全面地認識審計發現的問題,可以順著資金分配使用的流向,更清楚地發現樣本無法揭示的細節信息,清晰地觀察到資金使用過程的各個環節,從而能夠更加全面、立體、系統地分析研究審計發現的問題,對問題性質和嚴重程度做出判斷。
二是從精確思維轉向容錯思維。在小范圍小數據審計時,由于收集的樣本信息量比較少,所以必須確保記錄下來的數據盡量結構化、精確化。否則,分析得出的結論很可能“南轅北轍”,因此,通常十分注重精確思維。然而,在海量大數據時代,得益于大數據技術的突破,大量的非結構化、異構化的數據能夠得到儲存和分析,也對傳統的局部個體精確思維造成了挑戰。在大數據時代,我們面對的數據更復雜、更巨大。我們的思維方式要從局部個體的精確思維,轉向更高層次、更大范圍里的容錯思維,在宏觀層面提升對復雜數據信息的觀察判斷能力,提高我們對宏觀政策、制度、機制等問題的敏感性和認知力,對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健全機制、加強管理提出具有操作性的意見和建議。
三是從因果思維轉向相關思維。在對單個部門審計的小數據審計中,我們往往執著于現象背后的因果關系,試圖通過有限樣本數據來剖析其中的內在機理。而在統一組織項目大數據采集分析的項目中,我們可以通過大數據技術,挖掘出事物之間隱蔽的相關關系,突破被審單位及相關聯部門單位非此即彼的線性數據束縛,獲得被審單位復雜的、非線性的、多維度的經營管理數據,顛覆舊的傳統思維模式和固有偏見,發現更深刻、更真實的問題根源,為提出科學準確的審計意見奠定基礎。
四、做好大數據環境下的審計工作
大數據環境下,對做好審計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也面臨諸多挑戰和機遇,劉家義審計長在今年全國審計工作會議上指出,面對新形勢和新要求,我們還存在著不少差距和不足,主要有兩個方面的不適應。
一是改變傳統思維習慣,樹立大數據審計理念。首先是數據先行。審計人員所面臨的原始資料,不再只是手工憑證、賬簿和報表,而是具有高度概括性、模糊性、關聯性的海量電子數據。這就需要審計人員以數據為核心,數據分析先行、數據分析與現場核查相結合。其次是緊跟信息流向。關注資金、物資、業務的走向,從中發現疑點,深挖嚴查。再次是多維度數據關聯。把部門和單位所關聯的上、下、左、右利益關系體的有關數據,都采集積累在自己的數據庫。收集的數據還要爭取是動態實時正在進行的,而不能是過去的、靜態的。數據的類型還應該是多樣化、多維度、多結構的。不能拒絕自己不認識、不知道的數據,往往陌生的才是可能產生問題的原因。第四是運用關聯、比對、篩選、模型分析的方法,對數據進行“加工”,要跳出單一的賬本、單一的勾稽關系,去更大的范圍和更多的利益關系里尋找數據產生的原因和結果。
二是要扎實做好基礎性工作。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十三五”期間實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具體到審計工作,就是要正確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協調好過去與今后的關系,通過審計促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綠色發展,以開放的眼界和胸懷學習吸收包括大數據、互聯網+等現代化審計手段,共享大數據對審計帶來的技術支撐。
五、大數據時代對審計人的挑戰
大數據背景下,審計機關將會獲得越來越多的數據資源,但是真正缺少的是從數據中提取價值的能力。這是大數據時代對審計人員的嚴峻挑戰。
審計人員如何適應大數據背景下的審計工作,是時代對審計人的挑戰。審計是個與數據充分接觸、依賴數據而生、用數據說話的行業,近幾年來,審計機關積累了大量的數據,而且數據積累還會越來越多,但對于數據分析的技能依然欠缺,由于沒有專業審計分析師對這些數據進行關聯、挖掘和分析,許多數據在服務器里睡大覺,如何激活這些數據,讓遺棄的數據成為分析過去、預測未來、挖掘審計線索的寶貝,這必然要求審計隊伍有一支數據分析的專家級隊伍。
現在越來越多的審計人員開始接觸數據庫,從原先簡單的賬本中逐漸脫離出來,沉浸到越來越大型的數據庫之中,這是審計的飛躍,也是審計未來的希望。通過對大數據的了解思考,了解認識大數據與審計的關系,逐步運用大數據開展審計工作,促進審計工作質量和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