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建中
對于今天的年輕人來說,農村電話費收據眼見得是越來越陌生了。的確,誰也想不到,小小的農村電話費收據居然也能走入收藏市場。從現在的收藏市場看,農村電話費收據雖不似糧票、布票等炙手可熱,但也獨具歷史價值,它見證了內蒙古農村電信由人工機械的“搖把子時代”到“數字時代”的變化。
我手中就藏有兩張“農村電話費收據”,它們來自于土默特左旗沙爾營公社郵電所。
先看其中的一張,最上邊一欄為時間和流水號,從字跡上看是1968年2月,流水為50號?!坝脩裘Q電話號碼”欄里填寫的是“供銷社”,接著下邊有“月份電話月租費”和“月份通話費”,然后是填寫的“長途電話費”等字樣。金額一欄里寫有“肆元伍角正”等。最后一欄有黑色的電信章和紅色的收款員章,從印跡上看,收款人是“李正業”。
另一張收據也是一樣的印刷格式,收款員也是“李正業”。
收據的最下面印有“1963.6.印3000冊”,整個收據內容蒙漢文對照,且蒙文上漢文下,具有鮮明的民族地方色彩。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類收據不只在考察農村電信發展上有一定意義,還對民族地區,特別是土默特地區電信方面蒙漢民族語言的對照使用都有研究價值。
說到農村電信,也勾起我在農村的一段記憶。那時候,交通閉塞,信息溝通困難是農村普遍的問題。我在的那個地方,打一個長途電話,必須要到公社去,由話務員填好單子,然后先要接到旗里郵電局,再向別的地方轉接。要通一個長途電話,一兩個小時就算快了。若趕上線路事故,比如電線桿子被山洪沖壞等,幾天要不通是常事,再緊急的事兒也得等著。另外,電話費賊貴,誰也不敢在電話上啰唆,因為稍不注意,一籃子雞蛋錢就沒了。再看兩張收據,一張是4.5元,另一張是10.35元,即使是放在通訊高速發展的今天,這收費也不能算是低的,更何況是1968年。
農村電話費收據本來很普通,我萬萬沒想到,不到50年它就大搖大擺地進了收藏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