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文
關于成吉思汗的陵墓,曾經有100多個考察隊尋找過,但都沒有結果。
據記載,成吉思汗病逝前,曾有遺囑:為了騙西夏投降,“死后秘不發喪”。西夏投降后,他們“奉柩歸蒙古,不欲汗之死訊為人所知”。為了切實做到“不為人知”,“護柩之士卒在長途中,遇人盡殺之”。靈柩被悄悄運到怯綠連河一帶成吉思汗的大斡耳朵(駐地、營地)。葬禮的參加者只限于諸宗王、公主。舉行葬禮后,“以少數人奉其遺體至葬地”,埋在一棵樹下。這樣,若干年后,“少數人”相繼死去,成吉思汗的葬點也就成了千古之謎。
古代蒙古“密葬”習俗的兩個特點:一是葬禮簡單,刳木為棺;二是墓地保密,埋入地下,不起墳冢,不設標記。1246年來到蒙古的羅馬教廷使節在自己的出使日志中這樣寫道:“他們秘密地到空曠地方去,在那里他們在草地上挖一個大坑,在這個坑的邊緣,挖一個地下墓穴,放入死者后,把墓穴前面的大坑填平,把草仍然覆蓋在上面,恢復原來的樣子”。
蒙古的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件事。為了確保其陵墓的具體位置不為外人所知,蒙古騎兵的將軍們先是修建了許多假的成吉思汗陵,在下葬之日同時出發,然后調集成千上萬匹駿馬,將埋葬成吉思汗的真陵墓踏實踩平,再植上豐茂的牧草,使成吉思汗陵與周圍的環境渾然成一體。再在墓上當著母駱駝的面,殺死它的小駱駝,然后,派一支部隊遠遠守護。等第二年青草長起,四周的大草原綠成一片,無法分辨了,才拔營撤走,以確保萬無一失。
駱駝有辨識自己血親的天性,將來要尋成吉思汗的墓地時,只以母駱駝為先導,就能找到小駱駝死的地方——那里就是成吉思汗的墓了。
蒙古人建墓而不建陵的傳統,也許和蒙古人在沒有統一之前各部落混戰不休,相互仇殺有關。為了防止仇家毀墓鞭尸以泄憤,蒙古人形成了這種奇特的風俗。蒙古人的祭祀方式,似乎又顯得與埋葬方式相矛盾。他們似乎特別注重祭祀,所以才想出殺小駱駝,然后放母駱駝來找到陵墓的方式。實際上,蒙古歷代的貴族又都會另建陵墓,相當于漢人的衣冠冢一樣,讓后人憑吊。這種隱真現假的方式,到底有什么秘密在里面呢?成吉思汗陵給大家帶來的總是一些玄而又玄的問題,讓人琢磨不透!
摘自《迷蹤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