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合共鳴”"/>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黃小玉
(四川音樂學院樂器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21)
?
創新技術
——“復合共鳴”
黃小玉
(四川音樂學院樂器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21)
【摘 要】胡琴系列文化,在中華民族的文明歲月中默默地傳承著。由起初胡人傳入中原,融入各個地方特色戲曲中,20世紀20年代由劉天華先生改革為單獨的演奏形式出現在舞臺上。建國初期,由于西方音樂文化的傳播,民族器樂得以發展,并掀起了樂器改革及改良的浪潮,各類民族樂器均得以科學的改良,但胡琴系列在高音衰減和融合性不足方面未得到實際的有效解決,從而一直困擾著作曲家和演奏者對音樂的表達。四川音樂學院陳澤教授研制出“復合共鳴”改良胡琴系列后,胡琴系列高音衰減和融合性較差的問題得以突破,他采用了科學的方式,在不改變演奏法、不改變樂器結構、不改變原有的音色的基礎上進行改良,提高了高音音量、加強了融合性。
【關鍵詞】“復合共鳴”;改良胡琴;融合性
我國胡琴系列高胡、二胡、中胡高音區音量的衰減現象是長期以來一直未能得到解決的問題,這一缺點也使目前每個二胡演奏者都深感煩惱。在當今社會不斷發展的前提下,作曲家的作曲風格也在不斷地變化,朝著社會發展的需求而發展音樂的趨勢。作曲家在經過歷代音樂時期大量知名音樂家的熏陶后,作曲技巧及手法不斷成熟,對作曲的要求也在不斷增加,如框架、曲式結構、技巧運用、感情體現、演奏表達上等。隨著作曲家水平的提高,演奏者的音樂技巧、音樂修養也隨之提高。作為樂器,也應隨著前兩者的一系列的進步產生相應的改進。
通過仔細閱讀音樂史會發現,樂器的演變和發展可以追溯到從只有一根弦的獨弦琴到兩根弦的二胡,到四根弦的小提琴,甚至到具有上百根弦的鋼琴。雖然所有樂器在外形構造上各式各樣,音色各顯魅力,但如果從聲學角度來具體分析就會發現,任何一件拉弦樂器的構造都離不開以下幾點共性,以二胡為例。
1.激勵系統,即二胡琴弓。
2.弦振系統,即二胡琴弦。
3.傳導系統,即二胡琴馬。
4.共鳴系統,擴音裝置,用于加強弦振波的擴散,共鳴系統有的弦樂器制作為板體,例如鋼琴的音板,也有的弦樂器制作為腔體,即二胡的琴筒。
5.調弦裝置,用于調整聲音效果的調控裝置,即二胡琴軸。
由于二胡的結構裝置過于簡單,擦弦點無法改變,故高音區形成了音量出現衰減跡象,因此無法得心應手地演奏表達音樂。獨奏如此,重奏的形式也同樣存在問題,高音的衰減導致在重奏上無法形成和聲效果,影響胡琴系列之間的融合性,隨著音樂領域的發展,獨奏形式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對音樂的追求。因此胡琴系列的改良是目前的重中之重,作為當代的樂器研究者應當積極地探索和改良。
(一)京胡的啟發
近年來國家文化部高度重視樂器改良發展項目,并于1993年2月在北京召開了民族樂器改革研討會,在會上確定了《民族拉弦樂器高音區音質,音量的研究》作為重點攻關課題之一,并由文化部教科司委托四川音樂學院陳澤教授組成課題攻關小組進行改良突破。
胡琴系列中,二胡是主流樂器,意味著一旦解決二胡的高音區衰減問題,那么整個胡琴系列便基本得以突破,也能達到一勞永逸的效果。如何解決傳統胡琴簡單的構造造成高音區衰減的現象呢?陳澤教授經過無數次的思考與實驗,偶然發現了胡琴系列中的京胡,由此得到啟示。京胡在胡琴系列中屬于高音樂器,音色具有極強的穿透力,無論在伴奏或獨奏上,其音量都具有一定的強度,為何京胡有高音不衰減的能量呢?我們要從其構造上去發現和研究。
(二)“復合共鳴”的研發
1.“風門”形成的“復合共鳴”理論
京胡構造基本由竹材構成,在京胡共鳴琴筒內部是選用一種內壁竹簧偏厚竹材制作而成的。竹簧質量堅硬,密度非常大,在聲學角度分析密度較高的材料制作樂器,其出現的效果有利于高頻聲波輻射響應,在聲波振動傳導上高于其他木質材料。京胡的精妙之處不僅僅是由竹材及內壁的竹簧制作而成,在其共鳴琴筒內竹制琴桿直插共鳴琴筒,而且在其琴桿位于琴筒中竹節的位置上開有長方形的方孔,稱為之“風門”,在其琴筒內部所制的“風門”與共鳴琴筒形成了復合共鳴形式。從聲學理論上證明,在聲波傳導時同一共鳴腔體內出現復合共鳴體時,形成的聲波大于單一的共鳴體,不僅增強了共鳴振動聲能擴散,而且還提高了發音的穿透力及音量。所以,陳澤教授在發現這一技術后立刻聯想到了胡琴系列的構造。沿著這一思路對二胡琴筒內部設計一個全新構造,使其產生同樣的復合性共鳴振動,從而解決高音區音量的衰減。
2.竹簧的研發
樂器改良是一條循序漸進的道路,應該一點一滴地去積累、去實踐、去思考。在研制出復共鳴管子后,從主觀聽覺上感受,“復合共鳴”改良胡琴系列對比傳統胡琴系列的高音區音量出現了明顯提升,音色具有穿透力,達到了項目改良的預計效果,同時也證實了“復合共鳴”原理的可用性。但主觀聽覺判斷只是一個初步階段,從客觀角度去審視,在琴筒內部裝置“復合共鳴”管子的效果有一定的缺陷,音色略顯干澀、單薄,高、中、低音區之間未形成音勢平衡、統一,不足以完善項目攻關。如何在原有效果的提升上完善這一項目呢?在擁有“復合共鳴”振動原理的研發前提下,陳澤教授經過數次思考及實踐得出了一個原理,胡琴系列琴筒內部材料為琴本身原有木料,木料在共鳴系統內過于分散,而琴筒內壁厚度也影響了聲能擴散。聲學理論理解為不足以集中振動聲波。所以在加入“復合共鳴”技術后產生的聲波變化直接影響發聲的質量。為確保發聲質量,陳澤教授利用京胡竹材內壁一層名為竹簧的材料,其質量堅硬,密度非常大(經科學檢驗竹簧傳振速度比木料傳振速度快上五倍并具有極強的聲輻射常數值)。利用竹材內壁的竹簧材料來彌補木料發聲不集中的缺陷,將其貼于琴筒內壁,與“復合共鳴”振動原理形成了疊加效果,出人意料地解決了高、中、低音勢的平衡問題,高音區音量再度加強。
3.擋板的研發
世界各大音樂學院都有音樂廳,但是每個音樂廳的構造都有非常嚴格的規范,無論是空間的大小、舞臺的造型、木材的選料,都以科學的權威數據為基礎。音樂廳的建設不僅僅是提供觀眾欣賞音樂和演奏者演奏的場地,也具有聲能擴散、美化音色、傳遞音波的作用。我們時常看到在舞臺上會出現一些小型樂隊在合奏時樂隊兩側放置一個小屏風的現象,目的是為能更好地反射音波,增強音量及樂隊融合效果,在這種啟發之下研制出了擋板。擋板是經歷“復合共鳴”技術及竹簧技術外的又一新研發點。陳澤教授將其理論裝置于胡琴結構上,利用琴皮外部空間,以琴碼為界限,往下一半處裝置半圓形反射木材擋板,在琴筒內部長度黃金分割點處裝置竹簧擋板,形成雙重音波反射,起增加與疊加作用,讓音波之間產生融合。
4.“復合共鳴”的具體數據
具體數據為: 高胡 二胡 中胡
復共鳴管長度: 6cm 7cm 9cm
復共鳴管直徑: 大管 小管
?18mm ?14mm
復共鳴管“風門口”: 前大管 后大管 小管
長度: 26mm 30mm 26mm
寬度: 4mm 6mm 6mm
由于胡琴系列共鳴系統裝置簡單,恰好適應了“復合共鳴”管子的裝入,相當于在共鳴系統中的聲源處,即琴皮和琴碼部位裝入了振動擴散性能裝置,讓聲音在質量和音量上得到了提高。完成實驗后,“復合共鳴”管子裝置于琴筒內部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傳統胡琴系列高音區音量衰減問題得以顯著解決,證明了“復合共鳴”振動理論。
胡琴弦樂重奏組合是以多形式的組合方式來定義的,例如:弦樂二重奏、弦樂四重奏、弦樂五重奏等,在重奏的基礎上形成音色統一的特點,展示較強的音樂特性,呈現較強的音樂表現能力。“復合共鳴”胡琴系列在形成以上的創新技術上進行了一系列的弦樂組合,四川音樂學院民樂系由梁云江教授組建了一支以弦樂為主的重奏隊伍,“弦風”室內樂組合、“中國風”室內樂組合等,并開設室內樂教學課程,進行系統的訓練。
“復合共鳴”胡琴系列的創新技術由風門、擋板、竹簧、復合共鳴管組成。其作用是增大胡琴系列高音區的音量,加強胡琴系列的和聲融合性,從聲學的角度分析,能擴大共鳴腔體的聲能擴散,由于創新技術的統一制作,使得胡琴系列各聲部之間形成融合性、統一性。利用科學的弦樂組合訓練方式,進行重奏訓練。“復合共鳴”胡琴系列組合在各大專業音樂院校進行教學演出實踐,例如:2007年四川音樂學院教學評估音樂會、2011年國家大劇院春華秋實專場音樂會、2012年中央音樂學院首屆胡琴藝術節音樂會、2013年四川音樂學院黃小玉研究生畢業重奏音樂會,2013年首屆音樂院校室內樂重奏比賽,2015年中央音樂學院首屆民族音樂節音樂會等等。由此可見,以上藝術實踐足以證實“復合共鳴”胡琴系列已達到一定的成熟性、可行性,但“復合共鳴”胡琴系列還存在一定的改良空間,我們將繼續挖掘民族弦樂在改良上的可創新性,為中國民族樂器發展建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本文針對“復合共鳴”改良胡琴系列的創新點進行闡述,并對其在教學演奏中進行實踐,目的是讓更多的音樂專業人員了解“復合共鳴”胡琴系列,并對其提出寶貴的意見,促進我國民族樂器改良隊伍的發展,希望能使更多的專業人士加入民族器樂改良的浪潮之中,進一步實現我國民族樂器的科學化。
參考文獻:
[1]賈路紅.二胡系列高音區音量衰減的突破[J].樂器,2008(11).
[2]韓寶強.音的歷程[J].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5).
[3]陳澤,陳欣.二胡高音區音質音量的改良——文化部重點攻關課題研制技術報告[J].音樂探索,1999(增刊).
[4]孟波.淺談二胡制作的改良方向[J].絲綢之路,2010(8).
[5]張雁.淺談京劇音樂中樂器的運用[J].大眾文藝,2010(13).
[6]曉夢.怎樣制作京胡(二)[J].樂器,2003(02).
中圖分類號:J63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6-0081-02
作者簡介:
黃小玉,藝術碩士,四川音樂學院實習研究員,研究方向:民族器樂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廳科研項目“將‘復合共鳴’胡琴系列運用于民族弦樂組合中的研究”(項目編號:15SB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