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剛剛
美國鑄幣局(United States Mint)隸屬國務院,于1792年在當時首府費城建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鑄幣工廠。如今鑄幣局總部設在華盛頓,管轄費城、丹佛、舊今山、西點和諾克斯堡幾處分廠。鑄幣局不僅生產流通硬幣,而且生產紀念幣、樣幣、金銀幣、白金硬幣、國會金質獎章等非流通硬幣,同時還擔任監護國家金銀儲備的職責。鑄幣局擁有專署特警隊,該警隊是國家最早的聯邦警隊之一,負責保衛價值千億美元的國庫和政府資產以及位于諾克斯堡的黃金供應,可謂責任重大。
令人驚奇的是,這樣一個機密之處竟然是對外免費開放的,來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可以在鑄幣局里了解到美國鑄幣歷史并參觀美元制造的全部過程。在UPenn讀書時,我利用寒假參觀了費城鑄幣局。那是一棟設計簡潔棱角分明的鉛灰色大樓,是鑄幣局于1969年在費城建造的第四棟大樓,也是規模最大、安全性最好、效率最高的鑄幣基地。一樓大廳墻壁上鑲嵌著七個水晶玻璃馬賽克裝飾,它們是紐約蒂凡尼公司為慶祝1901年費城鑄幣局第三棟大樓的落成用虹彩玻璃和底襯金屬葉的珍珠母制作的,圖案上忙碌的小天使們重現了古羅馬制造硬幣的過程。此外,大廳里的“收藏者一角”(Collectors Corner)陳列著百年來各種精美的紀念幣和特別發行硬幣,包括科學家頭像紀念幣、杰出領袖紀念幣、英雄人物紀念幣,甚至還有喬治·華盛頓任職時的財政部公章。
二樓名叫“中層樓與戴維·里滕豪斯劇場”(Mezzanine and David Rittenhouse Theater),在這里,我有機會沿時間線追溯到上世紀,從一幅幅設計圖稿、樣幣及修改稿等大量文物中了解到美國鑄幣歷史。費城著名天文學家戴維·里滕豪斯受喬治·華盛頓總統委任,于1792年—1795年擔任美國鑄幣局第一任主席。萬事開頭難,建立整套鑄幣流程的初始化管理方案并落實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但里滕豪斯和他的團隊自豪地接受了這個挑戰,經過一番努力,最終令美國鑄幣局成為全球硬幣設計與制造的典范。
三樓的畫廊詳細展示了硬幣制造的全過程——藝術設計、模具塑型、沖壓落料、壓制幣坯、檢驗裝箱——每一步都力求精雕細琢。走出畫廊,我發現自己正站在距地面40英尺高的平臺上隔窗俯視車間里數十臺自動造幣機在生產線上馬不停蹄地運轉。當親眼目睹它們將13英寸寬1500英尺長(足以貫穿五個足球場)的銅鑷金屬條原料神奇地變為一枚枚晶瑩圓潤、小巧玲瓏的硬幣時,我不禁感嘆藝術與工業結合的偉大。海明威曾在《流動的盛宴》中把一位步入圣米歇爾廣場咖啡館的美麗的姑娘形容為“剛剛鑄就的硬幣”,我猜這獨特的比喻或許緣出如此罷。
值得一提的是,整個鑄幣流程中的所有材料均無浪費,無論是沖壓之后的下腳料還是沒能通過質量檢測的產品,都會在處理后被回收利用。鑄幣局將這項綠色工程從1792年起一直延續至今。
貨幣金融是一個國家政治、經濟的綜合反映,身為世界強國的美國敢于將鑄幣過程透明化,一方面展示了其工藝水平的高超,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其防范系統的完備。
站在距地面40英尺高的平臺上隔窗俯視車間里數十臺自動造幣機在生產線上馬不停蹄地運轉,當親眼目睹它們將13英寸寬1500英尺長(足以貫穿五個足球場)的銅鑷金屬條原料神奇地變為一枚枚晶瑩圓潤、小巧玲瓏的硬幣時,我不禁感嘆藝術與工業結合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