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制造業,沒有“工匠精神”是很難發展起來的,也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品牌。確實,“工匠精神”最基本的要求是在制造環節和服務環節注意每個細節,提高每一步的質量,使產品質量不斷提高,真正做到精益求精。
歷史上,中國似乎不缺工匠精神。遠的像魯班這樣的大家,近的包括同仁堂在內的“百年老店”,都是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最直接的一個例子,就是筆者的外公,一個老木匠,做出來的木器,從不用一個鐵釘,十里八鄉贊不絕口。當年母親陪嫁的大柜子至今仍在使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能力迅速提高,在相當多的領域我們的制造能力不是第一就是第二。但我們制造出來的產品,質量不高、細節不優、服務不周等問題仍然普遍存在。對消費者來說,不少產品只能說“湊合用”,遠達不到“快樂用”、“享受用”的程度。這根本上制約了中國制造的競爭力。不少產品不僅在國際上缺乏競爭力,而且在國內也被消費者“用腳投票”。海外買馬桶蓋,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再不跨越這個階段,中國制造很難上臺階。
也就是就,計劃經濟消滅了競爭,消滅了消費者本位,就是直接把工匠精神的土壤鏟除了。供給只管量,不管質;只管生產,不管銷售和服務。工廠服從的是行政命令,而不是市場競爭。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市場競爭程度明顯加劇。為了贏得市場,企業開始意識到,必須在產品質量上下功夫,在滿足消費者需求上下功夫。因此,有的行業的“工匠精神”就開始重新出現并不斷增強。這尤其突出表現在以國際市場為目標市場的領域。一些新的產品品牌開始出現,比如小米、華為等。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消費者至上的工匠精神,是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所在。決策者高度重視工匠精神,如何鼓勵企業形成工匠精神?關鍵在于厚植市場土壤。
一方面,加快市場化改革,打破市場壟斷,完善市場秩序,是形成“工匠精神”的土壤。這一點不打破,壟斷仍然存在,甚至在某些領域盛行,工匠精神就很難出現。在打破壟斷上,我們還任重道遠,還面臨攻堅的重任。
另一方面,強化市場監管。假貨盛行是工匠精神的另一個天敵。如果市場秩序混亂,假貨制造與銷售得不到應有的處罰,那么沒有人會愿意去精益求精。結果就是毀了整個行業。嬰兒奶粉就是一個慘痛的教訓。對政府來說,不是口頭上宣稱加大打假力度,而是盡快形成整合政府、企業、社會的力量,形成制假必重罰的機制。目前阿里等企業已經研發出大數據用于打假,但某些部門并不配合,數據無法共享,直接制約打假效果。不客氣地說,在這方面需要反思的是各級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