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霄 馮海容 黃 飄 陳曉科
外傷性脾破裂手術中自體血回輸的效果觀察與護理
李凌霄馮海容黃飄陳曉科
525100化州市廣東省化州市人民醫院(李凌霄,馮海容),廣州市番禺區中醫院(黃飄,陳曉科)
摘要目的:探討針對外傷性脾破裂患者術中應用自體血液回收的效果,為自體輸血提供科學依據。方法:選擇2013年8月~2015年8月期間我院收治的外傷性脾破裂患者86例為研究對象,術中實施自體血液回收。觀察患者自體血液回輸后反應情況,同時比較手術前后的相關生化指標。結果:患者術中出血量為800~1400 ml,平均(1250±366)ml;回收血量為440~675 ml,平均(596±120)ml。所有患者均接受自體血液回輸,未輸異體血。回輸后,均未發生溶血、細菌感染以及其他不良反應,術后恢復好。患者手術前后白細胞、血小板、K+檢測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前術后紅細胞壓積、血紅蛋白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外傷性脾破裂手術患者應用術中自體血液回收,可有效緩解血液緊張現狀,能夠有效提升手術搶救成功率,尤其是針對病情危急患者具有極大的推廣應用價值。
關鍵詞外傷性脾破裂;自體血液回收;效果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6.09.038
脾組織脆弱且血流豐富,傷后出血量較大,如未及時搶救,極易造成失血性休克而死亡[1]。針對術中大量出血患者進行搶救,最為有效的方式就是及時輸血。探索和研究為手術患者輸血的相關因素,針對實際情況予以防治,是控制和降低圍手術期大量出血患者死亡率的關鍵。肝脾破裂大約占腹部閉合性損傷的40%左右[2]。極大比例的患者均需要接受手術方式治療,在實施手術過程中,患者將大量失血。單純依靠異體供血難以有效解決血液需要問題。術中自體血回輸可減少失血性休克的可能性,也可降低異體輸血的不良反應[3],不但節省了寶貴的血液資源,并能夠預防輸血傳染疾病的發生[4]。我院針對外傷性脾破裂患者應用術中血液回收,取得了有價值的臨床經驗,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2013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外傷性脾破裂患者86例為研究對象。男51例,女35例。年齡12~68歲,平均(52.61±5.50)歲。受傷至接受治療時間為0.5~6 h,平均(2.50±0.20)h。所有患者均符合外傷性脾破裂手術指征并具備接受手術治療的相關條件。已對合并有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患者予以排除,同時排除傳染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對應的外傷性脾破裂手術治療,并進行術中血液回收。
1.2方法所有患者在進入手術室后,監測血壓、心率、心電圖等生命體征以及血氧飽和度等。在進行術中自體血液回收前,針對患者的具體血型準備血制品[5]。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對應的麻醉方式,同時應用碘伏對患者手術部位皮膚進行嚴格消毒,應用生理鹽水對患者的手術表皮進行沖洗。完成消毒處理后,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實施手術治療。提前準備好吸引器2個、吸引管2根(包含血液回收雙管以及一次性負壓吸引管),另外準備白細胞過濾器數個。血液回收設備為萬東BW-8100A型血液回收儀。在手術切皮開始時啟動血液回收系統,并用肝素生理鹽水(50U/ml)80 ml對回收系統進行預沖。雙管吸入肝素生理鹽水使其和血液充分混合,肝素生理鹽水用量和吸入血液體積之比為1∶5。應用生理鹽水浸泡過的紗布對手術切口進行保護,盡量控制和減少對回收血液可能造成的污染。通過負壓吸引將手術創面的血液回收至儲血器,抗凝劑滴入量與吸入血量比為控制為1∶10以有效防止血液凝聚。首次回收血量超過600 ml時,予以留樣2 ml,經多層過濾再進入血液離心杯中,經生理鹽水沖洗后再實施分離、洗滌等相關凈化,完成洗滌后紅細胞保存于血液回收袋,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通過白細胞過濾器過濾后再對患者予以回輸。每日檢查血常規和血氣分析,必要時復查凝血功能,及時糾正異常情況[6]。
1.3觀察指標手術過程中,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含體溫、心率、呼吸、血壓以及血氧飽和度等。對患者血液回輸后反應情況進行觀察,同時對手術前后的血常規以及相關生化指標情況進行對比。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患者輸血情況患者術中出血量為800~1400 ml,平均(1250±366)ml;回收血量為440~675 ml,平均(596±120)ml。所有患者均接受自體血回輸,且均未發生溶血、細菌感染以及其他不良反應,術后恢復好。
2.2患者手術前后血液生化檢測情況比較(表1)

表1 患者手術前后血常規以及血液生化檢測情況比較±s)
3討論
外傷性脾破裂創傷難以治愈,且保守治療后仍有較高的延遲出血率、病死率,因此需要手術治療[7]。針對該類患者而言,及時輸血是有效控制病情的關鍵。目前,由于各種因素導致需要輸血的患者比例居高不下,大多數醫院的血液供應均處于緊張狀態。患者在缺乏血源的情況下按照正規程序備血、外地調血、再配血等,需要占用較長的時間,因此很難維持有效循環,有較大的比例造成搶救失敗。術中自體血液回輸于那些出血量超過20%及以上的、特殊血型患者等,該方式能夠實現邊回收、邊洗滌、邊回輸,由于血液是自體供應,還不需要進行交叉配血試驗,這可以為挽救患者生命贏得充足的時間,該方法可以產生顯著的補救效果,尤其是在緊急情況下患者輸血的唯一選擇。
迅速建立靜脈輸液通道,遵醫囑盡早補充液體并給予藥物,保證患者的水及電解質平衡,如果血壓偏低,低于90/60 mmHg,則進行中心靜脈置管,增加輸液速度并提高監測中心靜脈壓。一般補液量為每日2500~3000 ml,應用止血合劑,并使用敏感抗生素以避免感染。密切觀察患者的血壓、心率、體溫、呼吸、尿量等的變化,遇到異常情況應及時處理并調整治療方案。血液收集、貯存、回輸等流程中嚴格無菌操作,同時在儲血過程中需仔細核對病患信息。由于腹膜對于腹腔內積血有脫纖維蛋白和纖維蛋白溶解作用,使血液中的纖維蛋白沉積于腹腔并且被溶解,凝血塊中必然可消耗一些凝血因子,使腹腔血處于不凝狀態,加之回收過程中加入抗凝劑,故大量回輸后有出血傾向。因此需要在輸血過程中嚴密觀察凝血指標,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師。
有學者研究認為,血液回收超過3000 ml時易發生凝血機制障礙[8]。因此,在血液回收過程中,一般要控制在3000 ml以下。本研究結果中,患者術中出血量為800~1400 ml,平均(1250±366)ml;回收血量為440~675 ml,平均(596±120)ml。所有患者均接受自體血回輸,未輸異體血。回輸后,均未發生溶血、細菌感染以及其他不良反應,術后恢復好。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白細胞、血小板、K+檢測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紅細胞壓積、血紅蛋白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明針對外傷性脾破裂患者應用術中血液回收,具有極大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
參考文獻
[1]姚光華,徐貴全.32例自體血回輸在外傷性脾破裂手術中應用的臨床研究[J].中外醫療,2013,32(15):43-44.
[2]李春嶺.外傷性脾破裂手術中自體血回輸的臨床應用[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4,5(11):22-24.
[3]申國敏.外傷性脾破裂手術中自體血回輸的臨床應用效果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5,24(6):96-97.
[4]胡健,饒勝雷,李媛,等.自體血液回收與回輸技術在手術中的應用[J].中國療養醫學,2014,23(7):651-653.
[5]劉翠芬,張少娟.自體血液回收機在術中的安全管理[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1,19(1):139-140.
[6]張彩霞,何玉梅.自體血液回輸在手術中的應用[J].甘肅科技2011,27(7):153-154.
[7]傅仕華,劉國生,黃建新.自體血液回輸技術在外傷性脾破裂手術中的臨床應用[J].北方藥學,2011,8(6):41-42.
[8]岳淑春,周大為.自體血回輸在搶救急性大出血手術中的價值[J].中國實用醫藥,2011,6(33):89-90.
(本文編輯馮曉倩)
(收稿日期:2015-11-24)
李凌霄:女,大專,主管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