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運
2016年是上合組織成立15周年。對于一個地區性國際合作組織來說,可以認為上合組織即將進入“青年時代”,換言之即將長大成人。此時此刻,特別有必要在回顧上合組織發展歷程的基礎上,思考新時期上合組織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從而提出新目標、新任務。
上合組織建立15年所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確立了組織建設的核心理念——“上海精神”,不僅保證了組織的健康發展,而且為冷戰后新型國際關系的構建指明了正確方向;建立起保證組織運行的一整套合作機制,有力推動了上合組織各領域合作的不斷深化;加強了反恐合作,有力震懾了“三股勢力”,保證了各成員國安全形勢的基本穩定;通過了多個經濟合作重要文件,展開了多領域項目合作,形成了互為主要經貿伙伴、致力于共同發展的可喜局面。
從各項指標綜合衡量,上合組織已經發展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組織,成為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一面旗幟、地區與全球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玩家”。不過由于種種復雜原因,上合組織的潛力尚未得到充分釋放,國際影響力尚未達到其應有的廣度。
新時期上合組織建設面臨新的形勢。一是啟動擴員進程,成員國構成即將突破“中國+前蘇聯部分國家”的局限,覆蓋地域將由東亞、中亞向南亞、西亞擴展。二是歐亞經濟聯盟的建立對上合組織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推動其相互對接、相互協作,避免相互競爭、相互掣肘,成為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三是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建設進入實施階段,其6大經濟走廊中有5條經過上合組織成員國和觀察員國,如何充分利用上合組織既有合作機制保障“一帶一路”的實施、發揮“一帶一盟”對接合作主要平臺作用,亦是擺在上合組織面前的重要任務。四是伊斯蘭極端勢力在比鄰的中東地區泛起,而中東地區與上合組織中亞成員國比鄰而居,相互間邊界線漫長且缺少天然屏障,加之民族跨境、語言相通、文化相近,并且同為遜尼派穆斯林,伊斯蘭極端勢力自中東地區向中亞地區擴張具有極大的便利,上合組織因此面臨伊斯蘭極端主義和國際恐怖主義的嚴峻挑戰。五是國際格局大變動、國際秩序大調整,上合組織作為世界級和地區級新興大國最為集中的地區合作組織,必須努力踐行、傳播“合作共贏”理念,在維護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權益問題上發揮重要作用。六是中國外交戰略轉型、俄羅斯外交戰略調整,賦予上合組織更高使命,要求上合組織在維護國際戰略平衡、構建新型國際秩序中擁有更大作為,在新時代全球治理中發揮重大引領作用。
為了在新形勢下更好地遂行新的任務,上合組織必須從多方面做出新的努力。進一步強化對上合組織戰略價值的戰略認知,增強組織的凝聚力。采取有力措施,推動上合組織建設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相互融合,與歐亞經濟聯盟建設相互協調。確保上合組織擴員進程積極穩妥,爭取新成員平穩融入,在新的基礎上形成新的發展局面。適當調整上合組織的決策原則,在堅持重大問題“協商一致”原則的同時,在一般問題上改行“簡單多數”原則,以確保擴員后的上合組織具有的行為能力,避免成為“清談俱樂部”。積極應對伊斯蘭極端勢力擴張,在構建“四反”統一戰線(反對宗教極端化、反對國際恐怖主義、反對新干涉主義、反對反恐雙重標準)上發揮“負責任國際組織”的作用。
新時期上合組織特別需要確立新的戰略目標。在堅持“四大合作”并舉、“四個輪子”同時轉動基本方針的同時,賦予各領域合作以更為宏大的使命。經濟合作不再繼續追求形式上的“緊密一體化”“自貿區”,而是著眼于打造“亞歐大陸新型經濟板塊”,構建從太平洋到大西洋的“大亞歐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安全合作不再僅僅局限于打擊“三股勢力”,而是擴展為抵制某些大國新干涉主義肆虐、地緣政治擴張和戰爭沖動,抑制伊斯蘭極端勢力擴張,維護地區和全球安全穩定;政治合作應著眼于發揮“負責任國際組織”作用,就地區和全球治理的各種重大問題及時發出強有力的聲音、施加積極有效的影響,特別要在集結新興力量、平衡國際戰略格局、構建新型國際秩序上發揮“基礎性平臺”作用;人文合作則要在抵制“西方文明優越論”“西方價值觀普世論”、制約西方挑起的文明沖突問題上擁有更大作為。簡言之,新時期上合組織建設的戰略目標宜調整為構建“新興國家戰略協作平臺”。▲(作者是中國國際戰略學會高級顧問)
環球時報2016-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