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朝鮮日報》網站6月21日文章,原題:面臨經濟危機的中國打算“抓兩只兔子” 從北京駕車往東南方向走2.5個小時就能到達中國最大的鋼鐵城市唐山。不過,平日的唐山顯得格外冷清。市中心能看到不少爛尾樓,大型鋼鐵高爐停止了運轉,被廢棄在一邊。唐山象征著眼下中國進行的制造業結構調整。
同一時間,中國深圳市華強北創業中心一間只有7-10平方米的辦公室里坐滿了專注于研發的創業者。李秋華正在開發用智能手機操作的個人用飲酒測定儀。他說:“我看到周圍朋友當中一半以上都不做上班族,而是創業搞自己的事業后很受刺激。因此三年前從感應器公司辭職,與8名同事成立了公司。”位于中國硅谷“中關村”的2.4萬家新企業當中,將近一半的1.1萬家去年才成立。
中國經濟開始丟棄“廉價商品出口大國”的形象,轉而向融合了有競爭力的制造業和尖端IT企業的“混合經濟大國”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一邊出現大量倒閉的“僵尸工廠”,另一邊每天都會出現尖端技術企業。
過去歐美西方發達國家也曾隨著經濟發展,逐漸拋棄缺乏競爭力的制造業,將經濟轉向以尖端技術企業為中心的結構。因此人們認為發達國家必定遭遇“制造業空洞化”。但中國卻在經濟發展放緩時仍然希望不放棄傳統制造業和新產業“兩只兔子”。韓國金融研究院研究委員池萬秀(音)說:“韓國也遭遇經濟發展放緩的危機,但最近中國在面臨同樣危機的情況下做出更快的調整。韓國有必要盡快做出應對。”▲(作者崔炯碩、崔奎珉)
環球時報2016-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