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南蘇丹特約記者 李重安

放牛的南蘇丹人。 李重安攝
南蘇丹是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馬上就要迎來建國五周年紀念日了。最近《環球時報》記者來到南蘇丹首都朱巴, 透過朱巴,看到了這個最年輕國家的方方面面。
著陸前, 記者從飛機上俯瞰城市,坐落在白尼羅河左岸的朱巴城看起來不大,也沒什么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南蘇丹是聯合國確定的世界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不發達體現在方方面面。朱巴有40萬人口,城里居民普遍還住在低矮的茅草棚里。據說,整個國家瀝青公路也就50公里,而這50公里瀝青公路都在首都朱巴城,出了朱巴城就都是旱季一路土,雨季一路泥的土路了。
世界上路有左行右行,汽車有左舵右舵。左舵右行,右舵左行都比較常見。記者訪問過幾十個國家,只在南蘇丹發現右舵右行這個獨一無二現象。朱巴城里絕大多數車是右舵的,而南蘇丹交規又是右行。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原來,這里是日本二手車的集散地,日本舊的右舵車被販運到南蘇丹,并占領了南蘇丹汽車市場。
南蘇丹政府早就接受了中國的一句老話“要想富、先修路”。2014年,中國公司承建的朱巴到倫拜克公路開工典禮由南蘇丹總統基爾親自剪彩。后來,由于南蘇丹內戰,不得不停工。承建公司中國山東高速集團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隨著南蘇丹和平進程的推進,這條公路會重新動工, 它必將成為南蘇丹人民的幸福路、致富路。
當地一位朋友開玩笑說,我們朱巴城,既是城中村,又是村中城。朱巴沒什么大超市, 要體驗當地市場,最好去逛自由市場,這里賣非洲烏木雕塑、牛角制品,還有當地的民族服裝、工藝品。但除了牛角制品外都不是南蘇丹出產的,南蘇丹沒有基本的工業,更沒有生產這些商品的能力。很多蔬菜南蘇丹也產不了。盡管這里自然條件非常適合農業種植,土地也很肥沃,可是由于當地百姓缺乏種植技術和傳統,蔬菜水果仍大部分從蘇丹、烏干達、肯尼亞等鄰國進口。目前有一些中國同胞已經來到南蘇丹承包了土地,開辦了農場。
朱巴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并不長。可以說,伴隨著歐洲殖民主義在非洲的擴張,朱巴才開始逐出現在歷史舞臺上。1862年,埃及軍隊在現在的朱巴附近建立了軍事設施,作為控制蘇丹南部邊界的軍事據點。1899年,英國殖民軍隊控制了朱巴地區。但朱巴真正得到發展還是由于一批希臘商人,這些希臘商人向駐扎在朱巴的英軍提供軍需后勤補給,并最終在1922年建立朱巴城。找到希臘人留下的痕跡并不難,因為朱巴著名的地標,比如尼羅商業銀行和布法羅商業銀行就是當年希臘人的建筑。▲
環球時報2016-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