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摘 要】潛山彈腔被專家學者精辟地稱為“京劇母體藝術”,它對研究民間戲曲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極為珍貴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目前它已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潛山彈腔演員青黃不接,人才匱乏,劇種面臨生存困難甚至毀滅。組建業余彈腔劇團,培養彈腔傳承人才迫在眉睫。文化遺產的重要保護手段之一是抓住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契機,戲曲文化旅游是當今旅游業發展的一個趨向。
【關鍵詞】潛山彈腔;傳承方式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6-0012-02
潛山彈腔是一個古老而又稀有的民間戲曲劇種。它也是古皖地區民間藝術的重要遺存。目前,它已被列入首批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彈腔即老徽調,作為凝結著潛山地域民風習俗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在明朝就已流傳于民間,據考證,流布地區以潛山為發祥地,以皖江地域為活動區域,深得皖江文化之浸潤。
據史載,京劇鼻祖程長庚幼年即隨父輩在潛山學戲,并通過吸收潛山彈腔曲調基因,經不斷的浸潤融合,終于練就了獨特的腦后音絕技,培育出了國粹京劇,因此,潛山彈腔被專家學者精辟地稱為“京劇母體藝術”,它對研究民間戲曲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極為珍貴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近年來,隨著潛山彈腔的發現和挖掘,已初步引起了政府部門和戲曲研究者的關注和重視。作為皖江歷史文化研究基地的學者,也擔負起了傳承并發展創新潛山彈腔的重任。下面就潛山彈腔的一些基本傳承方式,作一些探究。
一、組建業余彈腔劇團,培養彈腔傳承人才
自清康乾以來,彈腔已有組班外出演出活動。潛山官莊牛欄灣的余氏彈腔班和王河鎮的程家井彈腔班,是成藝于本地,獻藝于外埠的戲班。除此以外,在當地還有一種始終未離桑梓的燈會班,主要為本地區的燈會和民俗活動服務,并一直延續下來。這類戲班主要分布于安慶北部大別山南麓的潛山山區,即今潛山縣五廟、水吼、黃柏、岳西縣的菖蒲、五河、來榜、湯池等地。影響較大者有來河班、港河班、菖蒲潭班、柳畈班、五河班。
通過田野調查,追溯潛山彈腔傳承譜系達到三代以上,老、中、青梯隊初步形成。20世紀后期尚存的戲班有二:一是潛山西北的五廟鄉程沖村的“許畈彈腔班”,二是岳西縣撞鐘鄉呂圩村的“柴沖彈腔班”。“許畈彈腔班”建于光緒十三年(1887),以許辛盤為首,首批藝人有程玉印、許祝訌、宋義夫等30余人。演出劇目有《渭水河》、《二進宮》、《湘江會》、《沙陀國借兵》、《徐庶薦諸葛》等50余出。該班下延五代,歷時一百多年,至1985年,班名改為“許家畈業余彈腔劇團”。現有許開學、王蘭香、宋曉琴3名省級傳承人,許承應、許更生、許子東3名市級傳承人,代表性學徒12人。這一代演員中,老者有七八十歲,年輕的二十四五歲,既有父子演員(許曉初、許開化)、母女演員(王蘭香、許根蓮)、夫妻演員(許敬標、宋月秀),又有兄弟演員(許開杰、許開學)、姊妹演員(許根蓮、許王根)。
“戲比天大”的梨園傳統,在學藝過程中被他們重拾和繼承,他們學到的不僅僅是老一輩的演出技巧,更多的是祖輩敬畏傳統文化的精神,但是親嫡傳承這種傳承模式,并不能有效防止潛山彈腔的斷層和消失。隨著老藝人的逐個謝世,潛山彈腔演員青黃不接,人才匱乏,劇種面臨生存困難甚至毀滅。組建業余彈腔劇團,培養彈腔傳承人才迫在眉睫。
二、彈腔樂譜的編撰與作品的創新傳承
在我國,口傳心授始終是戲曲音樂的一種重要的傳承方式。雖然,古琴譜、文字譜、燕樂半字譜、鑼鼓譜和工尺譜等記譜方式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延續了我國戲曲音樂的藝術生命,但這些記譜方式并未處于主要地位。戲曲過于依賴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導致了一種藝術形式一旦后繼無人,那么這個藝術形式就將面臨著滅絕的境況。
這種口傳心授所帶來的局限性,是隨著簡譜的出現并被人們廣泛運用而得到緩解的。由于簡譜和五線譜是具有科學性、規范性的、國際上通用的記譜方式,對作品的還原度比較高,很多音樂工作者、音樂愛好者運用這些記譜法,記錄了我國大量優秀的戲曲音樂,為我國的戲曲音樂文化的傳承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
同樣,潛山彈腔過去主要來源于田野調查和采訪傳承人,受調查成本的限制,獲得數據的數量和質量都十分有限,而且一些樂譜的準確性、真實性和全面性依舊存在不盡如人意之處。因此,對潛山彈腔的調研目前還達不到閉環目標,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以期獲得更豐碩的研究成果。
如今,隨著各種新興娛樂方式的興起,古裝戲劇造型也很難“討好”現代人,面對文化選擇性強的嶄新觀眾,潛山彈腔被扣上了老套、呆板的“帽子”,在一些人眼里變得有些不雅不俗、頗為尷尬,觀演雙方難以建立欣賞默契,因此,潛山彈腔逐漸被邊緣化,逐漸失去城市領地而只能駐守農村求取生存。
當代彈腔從業者對于農村觀眾的喜好并未有系統深入的研究,對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需求也缺少足夠的駕馭能力,還沒有樹立真正的“創作、創新、融合”意識。
現在許家畈保存的彈腔腳本有九本。經過復排搶救老劇本工作,已經成功復排了《二進宮》、《三奏本》等劇目,并將已搜集到的10本老劇本進行高清掃描存檔,進行點校翻譯編版,以實現資源共享。其中《二進宮》、《三奏本》系清末手抄本。另外,《四郎探母》是民國九年的手抄本。老藝人許曉初、許敬臺尚有許多腹本,這些尚待發掘。在這里,呼吁安徽文化音樂界的工作者們,請積極參與到潛山彈腔的搶救工作中,深入鄉村,走訪群眾,更好地挖掘、收集、整理潛山彈腔遺產,結合新時代特征,運用新的創作手法、新的傳播媒介,改編、發展、創作出新題材,讓潛山彈腔在傳播中傳承,在傳承中傳播。
三、數字化傳承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錄音機、收音機、電視機、電腦等多媒體在音樂領域中的運用,古老的口傳心授式音樂傳承方式被逐漸打破了。在落后的、沒有網絡多媒體的時代,傳統民族民間藝術是不能夠很好地加以保存的。古老的藝術常處于一種“人在樂在,人亡樂亡”的尷尬境地。數字化的傳承方式,不僅能將音響、音像完整、精確的保留下來,還打破了戲曲音樂這一瞬間藝術形式在時空方面傳播的局限性,增強了戲曲藝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借助數字化多媒體的傳播,是潛山彈腔必不可少的傳承方式之一。
在田野采風中,我們可以把彈腔藝人的表演完整地錄制下來,一方面能夠方便我們回去記譜整理,另一方面,也可以把這種鮮活的數字化音響、音像運用于課堂,讓學生更加直觀的欣賞、學習,并被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所感染。積極開展與戲曲專業高校聯合研究,運用其專業的知識進行更大規模的數據采集、梳理分析、碎片重組等方式,找出潛山地方戲曲的衍生規則和關聯,更深層次挖掘彈腔的流布規律和傳承規律,以求知、求真的精神,做出更清晰、準確的判斷,并提煉出重要的理論,進一步完善征集和保管制度,對普查的結果需進行登記、建檔、和數字化工作,對搜集和征集到的實物、資料進行妥善保管、保護,為潛山彈腔的原生性提供安全踏實的保障。尤其是對于潛山縣有影響的一些彈腔傳承人來說,我們進行錄音錄像,意義特別重大。我們可以利用數字化傳承方式,將這些有價值的地方戲曲搶救過來,子子孫孫傳承下去。潛山彈腔的傳承要有效地借助現代科技,如建立潛山彈腔文化遺產數據庫等。
其次,隨著對潛山彈腔田野調查的深入和保護工作的推進,我們發現,來自于網絡數據庫中的潛山彈腔與西皮、二黃、京劇、十二月花神和黃梅木偶戲聲腔、扮相的共生性和差異性版本表述各異,還有劇目中的人物角色以及傳承譜系、實物資料(現發現最早的手抄劇本已有百年以上歷史)還不成系統,還需要更多的資料進行補充。
由于劇本手抄本方言特色明顯、文字繁簡各異,存在借用、增減筆畫等現象,雖然字體優美,書法功底深厚,但是閱讀起來難免晦澀難懂,急需對這些遺存進行編譯注解,并進行數字化保護,還要弄清哪些是它原有的,哪些是在繼承中逐漸摻進來的,這樣,才能弄清潛山彈腔真正的傳統是什么,不僅是對歷史負責,更是對未來負責。潛山彈腔的數字化搶救工作迫在眉睫。
四、戲曲文化旅游傳承
文化遺產的重要保護手段之一是抓住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契機,戲曲文化旅游是當今旅游業發展的一個趨向。它具有地域性強、風格迥異、滲透性廣和娛樂性、大眾性的特點,這些都有利于旅游業的開發和利用。把潛山彈腔的保護與現代經濟發展相結合,讓潛山彈腔融入現代經濟社會生活融入市場經濟元素,不要單純依靠民間的傳承途徑,在開展文化旅游產業的同時,讓更多的外地游客了解潛山彈腔。作為具有地方特色的代表性劇種,潛山彈腔在演唱風格上,有古樸清雅、風趣明快之美;表演方式上,有許多特色和獨有之處,特別是宮廷戲和武打戲,有些場面需要四五十演員同時登臺,走場穿花令人目不暇接。其場面之壯觀,其聲勢之浩大,為演劇史上罕見。許家坂彈腔藝人許敬齋的蹺子功、許敬臺的圓場功均獨具特色,堪稱絕技。還有大撈程的把子功,據傳百把百中,令人興嘆。
可以說,無論是宣傳地方文化還是讓游客了解目的地文化,潛山彈腔都是一種直觀、生動、易于接受的介體。
因此,強烈建議安徽的文化旅游管理部門協調各地文藝團體組成安徽風情表演團,以各地旅游景點為平臺,如天柱山、九華山、黃山等地以歌舞的形式展示潛山彈腔等眾多安徽民間戲曲、音樂,借助船、農具、生活用品等道具進行原生態的表演,甚至可以請游客客串角色,讓游客既當觀眾又當演員,或以教唱或對唱的形式讓游客參與其中,讓游客身臨其境地體會潛山彈腔的獨特魅力,以滿足人民群眾的多元化文化需求。既創造了潛山彈腔舞臺歷練的機會、增加彈腔班社的收入,又拓展了非遺的傳播途徑,和對非遺保護的宣傳教育力度,以起到介紹、推廣、傳播潛山彈腔的作用。
彈腔作為京劇的母體藝術,它對研究中國民間文化傳承、發展,特別是研究民間戲曲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極為珍貴的學術價值,它對于我們今天的戲曲史研究、劇種研究,對于徽劇、京劇的劇史、聲腔研究,無不有著重要憊義。搶救潛山彈腔,面臨的任務不但重而且非常緊迫,要使非遺成為活文化而不是記憶的背影,必須用心保護與傳承潛山彈腔。
參考文獻:
[1]徐霽.程長庚故鄉的彈腔[J].黃梅戲藝術,1995.2.
[2]張嵐.潛山彈腔田野調查報告[R].大舞臺,2012.2.
[3]童佩玉,陳自勤.安徽民歌在安徽高師音樂教育中傳承方式的思考[J],安徽文學,2015.5.
[4]朱江勇.中國戲曲文化旅游概述[J].旅游論壇,2010.4.
作者簡介:
李 艷(1978-),女,安徽壽縣人,回族,安慶師范學院音樂學院講師。
基金項目:本文系安徽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點項目“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產潛山彈腔的藝術形式研究”,項目編號:SK2016A0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