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群眾文化活動的深入基層,越來越多的群文工作人員通過塑造鮮活的舞臺形象走向大眾。但在舞臺上短短的幾分鐘要怎樣才可以讓大眾記住你,記住你扮演的角色,讓你的角色深入人心呢?本文以我扮演的《局長家事二》中“小保姆”為例,淺談我塑造該形象的一些經驗和體會。
【關鍵詞】演員;角色;塑造
中圖分類號:J8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6-0018-03
生活中每個人都是演員,在自己的人生大舞臺上扮演著各式各樣的角色。這些角色沒有編劇、沒有導演、更沒有觀眾,除了自己。但是要活躍在藝術的舞臺上,就必須靠演技說話,至少要有一到兩部深入人心的、屬于自己的代表作,讓眾人一提起這個角色,即可就想到他在舞臺上塑造的鮮活形象。
筆者自小熱愛表演,機緣巧合下接觸到戲劇,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從2011年起便一直活躍在舞臺上,也非常榮幸地塑造了各式各樣的角色:老師、女大學生、白領、家庭主婦、拜金女郎、老板、小保姆等,其中以《局長家事二》中的小保姆角色最廣為人知、深入人心。每次從舞臺上下來,都會迎來觀眾朋友們崇拜的眼神和熱烈的歡呼。該劇經過近兩年時間的打磨,獲得了廣東省第七屆群眾戲劇曲藝花會金獎第一名,而且被推薦參加中國第十屆藝術節,筆者在參賽過程中被評委老師評為“最富有靈氣的小保姆”,現場還有位領導對我開玩笑說:“小保姆,你這個形象已經入木三分了!”
一、熟讀劇本,分析劇本
(一)當演員接到的創作任務后,首先是熟讀劇本
演員的創作是在編劇創作出文學形象的基礎上,再創作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舞臺人物形象。所以演員在接到演出任務時,首先接觸到的就是文學劇本以及劇中所賦予的人物形象,所以一定要熟讀劇本。
其次,劇本以及劇中的人物形象是通過演員進行創作而呈現在舞臺上的,但是劇中人物卻是由編劇賦予其生命,所以在整個創作過程當中又必須遵循劇本中所創造出來的文學形象,所以演員必須要熟讀劇本、分析劇本,最終才有可能創作出有血有肉的舞臺人物。
例如《局長家事二》中,清正廉明的局長時常對四川小保姆說:“一定要看好家門,認清來人,不能讓腐敗進門,就算進來了也要將其送出門。”可有一天家里來了小偷,小保姆誤把小偷當成了送禮者,小偷承認自己是小偷,但小保姆認為他是為了送禮而假裝是小偷,自此發生了一些啼笑皆非的誤會,經過和小偷的幾次斗智斗勇后,發現此人確實是冒充送禮者,關鍵時刻小保姆用自己的機智勇敢一舉將其拿下并扭送到派出所。
這是該劇的中心思想、行動主線。只有在反復熟讀劇本以后,演員才可以更好地理解角色,理解角色的人物特征、性格特征。
(二)對劇本熟知以后,要對劇本進行分析
著名戲劇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經非常精辟地指出:“‘分析這個詞通常是指理性過程中,它被應用于文學、哲學、歷史以及其他方面的探討。然而在藝術中,自顧自的理性分析是有害的,因為它由于自己的理智型、數學性和枯燥性,不但不能鼓舞演員迷戀和創作喜悅的激情,反而會使它冷卻。”
所以演員在進入角色之前一定要熟讀劇本、分析劇本,將自己的情感完全復制到角色中去,在讀劇本的過程中清楚地看到一個非常有個性色彩的人物。
例如:我拿到《局長家事二》的劇本文本通看之后,發現它非常有意思,在頭腦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編劇塑造了兩個人物,一個是小偷,一個是四川小保姆。恰巧我又是四川人,這為我塑造該角色提供了便利。但僅從字面意思很難理解:這兩個人物怎么能與“局長”有關呢?他們是一組什么樣的人物關系?在劇中將發生什么樣的事情?會發生怎樣的沖突?最后會以怎樣的方式與“局長”聯系起來呢?這些問題都浮現在我的腦海里。當我熟讀劇本以后,在分析劇本過程中這些問題都迎刃而解,并且給自己的角色賦予一定的生命色彩。
可見演員對劇本和角色分析的重要性,也只有在反復閱讀劇本中,才可以不斷地充實對劇中人物的認識和感受,從而更好地捕捉到劇中人物的特點。
二、認識角色,分析角色
在我們對劇本熟知以后,最終的目的還是要通過演員將劇中人物呈現在舞臺上。也就是在進入角色之前,演員必須熟知所扮演角色的生活背景、人物性格、與劇中人物的關系,這樣才有助于演員更好地完成角色。
(一)演員要認識劇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局長家事二》中,我扮演的小保姆很是憨厚可愛,把局長的話謹記于心,擔心局長炒她魷魚,因為局長曾說過,一旦發現送禮的就辭退她,所以小保姆想盡辦法把送禮者都打發了回去。小保姆很是聰明可愛,使出渾身解數將局長交代的任務進行到底,將送禮者統統拒之門外。可有一天,小保姆剛剛送走一個送禮的,轉身回廚房煮飯,突然又聽到客廳有很大動靜,出來一看:一個陌生人,拿著一個鼓鼓囊囊的大包。此時,小保姆第一反應就是把這位陌生人當成了送禮者,從而在“局長家客廳”發生了和陌生人“斗智斗勇”的事件。
(二)演員要學會分析劇中的角色
在此過程中,我們看到了非常符號化的標志“四川小保姆”。四川女孩,給人第一影響就是潑辣、不怕事兒;雖個子嬌小,做人卻很大氣,而且手腳勤快、充滿活力。而劇中的小保姆肯定具有這些特點,編劇才賦予她這樣的地域特征。我是四川人,塑造這個角色有特定優勢。大家肯定可以猜到我這個小保姆在舞臺的語言呈現肯定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四川話。同時我們也看到,當家里來了陌生人,小保姆沒表現出驚訝或奇怪,這也充分證明小保姆在局長家生活了一段時間,發現前來送禮的人絡繹不絕,導致小保姆以為凡是拎包入屋的都是送禮的。可是把所有拎包的人都當作送禮的人,說明小保姆尚還年輕,社會經驗不夠豐富,識別能力尚淺,或者說比較“一根筋”。對此,演員要了解劇中小保姆為什么會把這個陌生人當作送禮的?這位陌生人到底是不是送禮的?如果是送禮的,小保姆會又該怎么做?如果不是送禮的,又該怎么應對?他們之間又發生了怎樣的事件?他們在劇中存在的意義是什么?最終給觀眾什么啟示?又將發生什么事情?
三、認識劇中人物關系,分析劇中人物關系
有人曾說過,演戲就是演人物關系。演員在角色的創作中,所扮演的角色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和劇中其他的角色有著各種聯系。所以演員在表演創作中一定要把握好劇中角色與角色之間的關系,才能更好表現出角色的性格特征、人物特征。
例如《局長家事二》中,當小保姆看到陌生人第一句話就是:
“剛送走一個,又來一個,你怎么進來的?”
“門沒關。”
“哦,我忘關門了,把包拿走!”
“把包拿走?”
“對頭,把包包拿走!”
“你叫我把這包拿走?”
“對頭!我叫你把包包拿走!”
“哎喲,媽呀,干了這么多年,頭一回有人這么配合我的!”
從這些語言中我們可以看出,小保姆是真的把陌生人當成送禮的,而且非要他把東西拿走。但陌生人的反應卻并不是送禮者的反應,到底小保姆有沒有發現陌生人是干什么的?什么時候發現的?發現之后又會有什么故事發生?人物關系開始隨著劇情發展而變化。
那么劇中小保姆和陌生人有關系嗎?當然有。明處看起來好像互不相干,事實上他們的關系從這一刻才剛剛開始。首先,他們在局長家同時出現,一個是局長的小保姆,一個是小保姆“自認為”的送禮者。小保姆要完成局長交代的任務,“一定要將送禮者和禮品拒之門外”。可是這個陌生人到底是不是送禮者?他會聽小保姆的話乖乖的拿走那個鼓囊囊的包嗎?劇中他們兩人的關系會不會和局長有關?
答案是肯定的。《局長家事二》就是通過局長家的小保姆和到局長家偷東西的小偷之間所發生的事件來呈現局長的清正廉明。
四、體驗角色,進入角色
經過對劇本的熟讀分析、劇中人物關系的分析,接下來就是排練,真正地進入角色、體驗角色。
(一)演員要學會體驗劇中角色
生活中的我并非真的從事過保姆職業,但是角色賦予我的職業特征是:小保姆,規定情境是:局長家的小保姆。為了在舞臺上呈現出“保姆”的職業特性、性格張力,我先在規定情境中體驗角色,而且去了解真正從事“保姆”工作的人群,去觀察他們生活方式、處事態度,和他們聊天、去體會他們的生活,用他們的生活經驗來豐富我在舞臺上扮演的保姆形象。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說過:“只是為了照人的樣子,而不是照演員的樣子出場,你就需要知道:你是誰?你發生了什么事情?你在這兒生活的條件是怎么樣?怎樣過日子?你是從哪兒來的?此外還有很多你沒有創造出來的、能夠對你的動作發生影響的其他‘規定情境。換句話說,只是為了正確的出場,你就必須認識到劇本生活和自己對劇本角色的態度。”
(二)帶著信念感、真實感進入角色
當真正進入排練階段,演員一定要有信念感。劇中的每個人,在場上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都是真實的,由心而發。哪怕一聲嘆息都是符合生活邏輯、具有生活依據的。俗話說:“戲無理不服人,戲無情不動人。”假如演員在舞臺上只是一味地念臺詞,呈現給觀眾還有什么意思呢?
“到我們家來送禮的,裝兒子的有,裝孫子的有。(打量小偷)繼續說道:
“裝小偷,你還是第一個!”
“我沒裝!”
“哥哥你實在是太有才了!”
“你別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
“你也別忽悠姐,姐會讓你吐血。”
“我真是小偷。”
“我”和劇中小偷的這些對話具有一定的時代氣息,而且符合當下的流行語境。在這種情境下進入角色,充分調動小保姆的形體、表情、聲音、語言等各個方面的因素,才能讓她的真摯情感發揮出來,從而和劇中的小偷形成符合當下的、真實的、可信的人物關系和人物性格。
五、認識觀眾的重要性,帶著角色多面見觀眾
作為演員必須認識到觀眾是演員創造的最有力的支持者與鼓舞者。前蘇聯著名導演波波夫說:“一個戲只有同觀眾見面以后,有了觀眾的直接參與,有了觀眾對戲的干預,他才能獲得準確的味道,才能在思想藝術方面徹底完成。”觀眾對演員的影響可以創作出奇跡,觀眾以他自己反應——屏息凝神的注視、嘆息、哄堂的笑聲或是觀眾席中幾乎無法察覺的窸窸窣窣的聲響,鼓舞著演員的情緒,給演員指出方向,于是演員產生出新的適應、新的色彩、新的重點。
(一)認識觀眾的重要性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假如沒有觀眾,演員的創作還有什么意義呢?所以演員必須認識觀眾、尊重觀眾。從進入角色創作的那一刻起,心里就應該裝著觀眾,就應該想到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最終都是為了面對觀眾。
在前來觀看的觀眾群體中,有些可能就是某個藝術領域的專家、翹楚、前輩、同行;這樣的群體會給演員提出寶貴的意見,讓你的角色更豐滿。因為臺下觀眾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每一聲呼吸都直白地評價著演員的表演。演員的成長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觀眾的幫助,因為觀眾群中有著從事各種各樣職業的人,他們會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審視一個演員所創造出來的人物形象。
(二)觀眾是最好的老師
《局長家事二》排完之初,老師們總覺得我所呈現的小保姆不對勁,在舞臺上,我太過使勁、太過飽滿,以至于整個感覺倒不像是個剛出社會的懵懂的小保姆,反而像是有豐富社會經歷、性格粗暴的人,一點也不可愛,讓觀眾感覺不舒服。經過幾次修排以后,稍稍有些好轉,但始終沒有達到老師們想要的效果。后來導演決定讓我們參加文化惠民千場演出——讓觀眾來做老師。
果然不出所料,經過參加千場演出,反復面對觀眾以后,小保姆身上的銳氣不知不覺被磨平了,在舞臺上變得圓潤起來,活潑可愛極了,透露出剛出社會的青澀和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兒。小保姆的稚氣、傻氣、勇氣、機智,演員都一一呈現出來,再經過劇組老師們精心打磨、觀眾老師們一次又一次的審核后,最終本劇獲得廣東省第七屆群眾戲劇曲藝花會金獎第一名的好成績。時至今日,很多老師、前輩一見到我,依然親切地叫我“小保姆”。
焦菊隱先生曾指出:“記住:舞臺、觀眾席,平常是兩家,其實是‘兩個一半;演戲的時候,他們就是一個統一的空間,是一個觀眾、演員‘共同創作的神圣的空間!”
總之,演員塑造角色過程看似輸出的過程,實際上是在吸取,每扮演一個角色,就是體驗一次人生。要讓自己扮演的角色深入人心,演員必須不斷地修煉自己,豐富人生閱歷,時刻準備著為新的角色服務。
參考文獻:
[1]梁伯龍,李月.戲劇表演基礎[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255-422.
[2]林洪通.表演教學手冊-稻草怎樣紡成金(上)[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
[3]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員自我修養(第二部)[M].王辛夷等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
魏于欽(1983-),女,單位:東莞市企石鎮文廣中心,主要從事文藝表演創作。2013年10月參演小品《局長家事二》獲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群星獎優秀表演獎;2013年7月,全國小品編導演(東莞)培訓班參與演出作品有:《門鎖壞了》《我的未來不是夢》《最后的晚餐》;其中還參與《最后的晚餐》的劇本創作和導演工作;2012年12月獲廣東省第七屆群眾曲藝花會節第一名金獎;2012年9月獲山東省第九屆中國濱州博興小戲藝術節“優秀演員”獎;2011年11月,參演的小品《斗地主》獲得東莞市小品大賽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