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摘 要】戲劇改良運動標志著中國戲曲從古典到現代的轉型,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豫劇的現代化發展時刻處于一個漸進的、與時俱進的過程。在經歷的各個不同的社會現實階段,都創作了獨具時代特色的劇目,豫劇的發展與社會階段的發展是不可分割的。
【關鍵詞】豫劇;現代戲;創作特征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6-0038-01
一、豫劇的創作特征
(一)多樣化的演唱形式。自豫東豫西兩大流派有了較多的交流之后,現代戲中的豫劇音樂,徹底改變了原來依靠演員唱腔流派為中心的音樂編配。作品《朝陽溝》中就運用了在傳統豫劇中不同臺出現的豫東調和豫西調,使其音樂表達更到位,將豫劇的藝術風格與內容的時代特點結合起來,敢于突破劇中唱腔的界限,吸收選擇風格接近、能最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揭示心理活動的非本劇種唱腔,成為與豫劇風格相統一又新穎的新唱腔音樂,從而成為豫劇的經典。其次是伴唱和序曲的運用,傳統的豫劇是沒有伴唱的。
(二)結合當下時代背景。不同歷史時期創作的戲劇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與特征,因此每一部作品都是一座里程碑,不僅講述了令人難忘的故事,也記錄著時代的腳印和不同的歷史時期。《紅燈記》是一部家喻戶曉的革命現代戲,我們這一代沒有經歷過戰火紛飛、民不聊生的年代,卻可以通過劇目感受到李奶奶對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對李玉和與李鐵梅的無私大愛、對未來新中國充滿希望的感覺?!冻枩稀肥且徊扛桧炘诖筌S進時期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現代戲,內容構思和人物塑造也都含有明顯的政治宣傳意圖。
(三)人文精神。豫劇是具有濃厚河南特色和個性的綜合性文化形式,是其他藝術形式所不能比擬的。豫劇唱腔和表演的個性和特色是幾千年來先民在生產、生活、社會活動中繼承和發展來的,是我們每一個河南人都能夠心神領會、倍感親切的東西。通過豫劇可以理解中原文化的精神,每個戲劇里的人物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而這些人物也代表著一部分中原人民,通過對人物的刻畫,表現人物的特點,把人物形象所具有的精神搬上熒幕,也從側面表現了中原人文精神。
二、豫劇現代戲中內容與形式之間的矛盾
(一)人物塑造。一說起現代戲,人們難免會與傳統戲作比較,以傳統戲的演出樣式作為參照,認為戲曲化就應當像傳統戲曲的樣式演出,這樣一來對創作者就造成很大的束縛,在創作上就很難有突破和創新,也就很難創作出真正意義上的戲曲現代戲。我所認為的現代戲應當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具有現代意義,以戲曲藝術獨特的藝術語言創作和演出的藝術樣式。首先,在人物塑造方面,傳統戲曲劇作塑造人物形象自有一套獨特的藝術手法,人物形象被創作者賦予很強的性格特征,善惡分明,但稍顯性格單一。然而現代戲的創作,最開始就應當真切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注意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感狀態,人物形象也會更加生動。
(二)戲曲程式化。戲曲的最大特點是程式化,表演要求有規范的唱腔和動作、固定的曲調,但是形式有些呆板、千篇一律,內容易受束縛,而這點恰恰與現代觀眾的欣賞趣味相悖。我們長期以來總是習慣于把現代戲和傳統戲放在一起研究,戲里的說話、走路、穿衣、喜怒哀樂都有一套規范和程式,而現代戲卻往往避免同一程式的重復使用,但是,戲曲在當今社會的影響力日益衰退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戲曲在大眾的心目中幾乎成為了可有可無的東西,很多人并不在意戲曲的存在或者發展對他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這也是一個非常嚴峻的現實問題。
(三)肢體語言?,F代戲不僅要掌握程式化的東西,還要用肢體語言展現現代生活,現代人物不能像傳統戲中那樣一走一抖水袖等,要用比較現代的形式,在生活中提煉出美的一面展現給觀眾。傳統戲中特別注意與樂隊之間的默契,比如表演者準備演唱時,就一抖水袖,水袖抖下去,然后再上來,這是向樂隊傳遞一種肢體語言:我要說話了、我要唱了。傳統戲中女孩和婦女的形象都是非常端莊的,動作也要非常規范,行不要動裙、笑不能露齒,對基本功的要求也非常嚴格?,F代戲中雖然沒有這么嚴格的動作要求,但是更需要表演者用現代的肢體語言加上自己的情感與對戲劇的理解進行整體表現,對表演者也是一種考驗。
三、結語
豫劇的現代戲創作,每一個時期都有自己的代表劇目,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也標志著豫劇現代戲創作走向成熟。豫劇以自身的姿態守護著中原文化、華夏文脈。豫劇現代戲在高度發達的信息時代下發展稍顯緩慢,它作為一種代表性的文化,更需要我們去發揚與傳承。
參考文獻:
[1]韓麗霞.河南豫劇的現代發展[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12(1).
[2]陳國華.豫劇現代戲的成就與發展[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07(1).
[3]譚靜波.豫劇藝術的當代走向[J].中國戲劇,1997(12).
[4]王鳳琴.豫劇現代戲經典之作《紅燈記》中李奶奶形象的塑造[J].藝術教育,2011(6).
[5]劉海功.對豫劇現代戲《倒霉大叔的婚事》的價值分析[J].祖國:教育版,2013(5X).
[6]方格.守護豫劇“精氣神”[J].企業觀察家,2012(8).
[7]孫昭.戲曲內容與形式的雙重變革——當代戲曲發展的幾點思考[J].當代戲劇,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