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民間音樂是音樂的源頭和起點,民族音樂更是音樂海洋中五彩斑斕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多藏族民間音樂就是其中之一,隨著時代發展,同語系地區方言的差異也致使各地區音樂有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魅力。安多方言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黃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甘肅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區地域分布較廣。
【關鍵詞】安多;民間音樂;勒
中圖分類號:J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6-0059-02
一、藏族民間音樂分布簡介
在歷史演變過程中藏民族的風俗習慣也發生了很多變化,其中就藏語言而言,由于地域或歷史等原因,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藏語方言,在語言學中稱之為三大方言區。
(一)衛藏方言:分布在西藏自治區的拉薩地區、日喀則地區、山南地區、林芝地區和阿里地區;
(二)康巴方言:分布在西藏自治區的昌都地區、藏北那曲地區、青海省的玉樹藏族自治州、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縣及云南的迪慶藏族自治州;
(三)安多方言:分布在青海省的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黃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海東地區各縣的藏族鄉,甘肅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及分布在張掖、武威、隴南的藏族鄉,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大部分。安多藏區由于受習俗、語言、地理環境、交通條件、部落區分及當地民族語言、文化的影響,又可分為許多語言版塊區域。大致上分為牧業區方言、農業區方言和半農半牧區方言,“安多”藏語的豐富多彩決定了文化上的多樣化。
二、安多藏族民間音樂
語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載體,更是一個民族的重要交流方式。民歌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產物,是在多年的生活勞動和不同環境下產生的,由于受到歷史和方言等因素的影響,使“安多”藏族民歌也形成了不同的風格。這種民歌主要流行于甘青川大部分農區、牧區和半農半牧區,“藏族民歌”有些地方又叫“勒”,我們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勒”其實是安多藏族民歌的總稱,藏語就叫“???”,在“勒”的下面可以分為以下類型:
(一)“卡才日”(??????),藏語中又叫“勒卡才日”這種民歌演唱的內容豐富多彩,內容常有贊美家鄉、日月星辰、江河湖海等,表達出大自然的情懷;感懷親恩、祝福吉祥等主要表達倫理思想;贊美和歌頌英雄事跡、弘揚傳統美德、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勒卡才日”在內容方面也有其講究,歌者要根據場合的特點選唱其符合的內容。在唱腔上受區域文化影響大致分為三種類,以下將予以簡要介紹。
1.牧區為主的“勒卡才日”。
2.農業區為主的“勒卡才日”唱腔。
譜例:
3.以半農半牧區為主的“勒卡才日”唱腔。
譜例:
(二)“勒西合”(????????)“勒西合”又叫“斗嘴歌”。這類民歌主要流行在青海大部分藏區和甘南州碌瑪夏以及天祝藏區,也是安多方言區獨有的民間歌謠之一。演唱形式主要是兩名歌手對歌,互相問答、互相諷刺挖苦,語言幽默,歌詞豐富,比喻形象;在演唱時必須得到長輩或主持人的允許才可以演唱,到一定的時候有人勸解,方可以停唱。
(三)“年諧”(?????????)在藏語里面“年”是指“婚禮”,“諧”是指歌,所以年諧就是婚禮之歌。它是一種安多藏區的婚禮歌唱形式,主要流行于青海、甘肅藏區農牧地區為主。藏族習俗從姑娘“上頭”(少女成人的儀式)到正式出嫁舉行婚禮,都是以“年諧”相伴。主要有“迎媒之歌”、“梳妝歌”、“哭婚歌”、“祝酒歌”等。有獨唱、對唱和齊唱等多種演唱形式,唱腔因地域而不同。
(四)“利勒”(???????),也就是“勞動之歌”的意思。這種歌主要是在安多藏區的一種勞動時所唱的民歌,種類甚多,幾乎在各種形式的勞動都有一種特定的民歌。此類民歌具有一定的針對性,有的節奏鮮明歡快,有的節奏緩慢溫和,與勞動動作緊密配合,從內容可分為“碾場歌”、“筑墻歌”和“擠奶歌”等。
(五)“則柔”(????????),就是民間的小型歌舞的意思。主要流行于甘青兩地農區或半農半牧區,多在婚嫁、迎賓等喜慶節日中進行表演,這演唱時輔有動作簡單、節奏緩慢的舞步,小步環繞,動作迷人,曲調悠揚,令人動聽。
(六)“東蘭”(??????????),在漢語里翻譯為“彈唱”,“東蘭”有“札木年”彈唱和“布昂”(曼陀林)彈唱等多種曲類或表演形式,藏族的東蘭具有悠久的歷史,安多東蘭始于上世紀80年代,由甘肅瑪曲的華爾貢開創,《阿克白瑪》等曲目非常流行。除西藏和甘肅外,近幾年在青海各地非常流行,音樂較清新活潑,略帶舞曲特色,羽調式較多。表演時人數不限,多則上百人上千人。
(七)“查木勒”(????????),在藏族傳統的民歌分類中,強盜、游俠歌屬魯體民歌,即山歌。這種山歌在藏區流傳不廣,而且失傳也比較嚴重。這種民歌在甘肅、青海等地也有唱的習慣。
三、甘青川安多方言地區“藏族民歌”的音樂特征
“藏族民歌”是指我國五省區所有藏區的民歌的總稱,安多方言藏族地區藏族民間歌謠,是本課題研究收集的主要部分。通過整理收集研究讓更多的人了解藏族民歌,了解安多方言藏族民間音樂的特色。
(一)節奏和節拍
安多藏族民歌在節拍的運用上常有兩類,一類用偶、奇數拍子和混合拍子,另一類用散拍子,散拍子中強拍并不是有規律的出現,所以很難固定重音位置,其重拍根據方言的發音、表達的情感等方面來確定。在藏族民歌中自由節奏運用也是很普遍的一種現象,在上文曲譜的記譜中也可以看出自由延長的符號較多,使人們在演唱時更自由體現出藏族音樂的淳樸、粗獷、豪邁的風格。
(二)曲式結構
安多藏族民歌從曲式結構上而言,基本的結構形態是單樂句反復體、二樂句的結構較普遍,三樂句以上的結構多是樂句的重復、變形發展而形成的。也有樂句的反復或是襯詞的擴充樂段。樂句結構在二、四句中長短較一致,在單樂句中則顯得較自由,一般每段旋律都會配上不同的幾段歌詞,歌詞的長短基本一致,形成一種“分節歌”的形式。使人們在傳唱的過程中簡單上口,盡管結構不復雜,但每首作品都有完整的結構和音樂意象。
(三)調式和旋法
藏族民歌所用的調式及與此有關的某些旋法是形成其風格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以五聲音階羽調式、商調式為主,偏音用得不多,更多的是為了裝飾旋律而用。除五聲外,也用六聲和七聲音階,但并不多見。延長音一般是調式的主音或屬音,然后呈環繞進行,直至下行。一般結束在調式主音上,在高點上環繞進行。旋律進行的這個特點,形成了安多藏族民歌開闊嘹亮的藝術特點。
四、甘青川藏族安多民歌的研究意義
(一)安多藏族民歌的思想內容的豐富性
根據流傳在我國甘青川的藏族民歌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曲調繁多,唱腔各異,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突出。甘青川“安多藏族民歌”所反映的內容非常廣泛,自然萬物,生老病死,喜怒哀樂,人與自然和諧,眾生平等都是藏族民歌演唱的內容,是中國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促進藏族民歌的藝術的發展
藏族民歌是集文學、音樂和表演為一體的民間藝術,在注重音樂旋律的同時,還注重與文學、表演的結合,使其形式變得越來越豐富多樣,在獨特的地域文化中流傳廣泛,“勒卡才日”、“勒西合”、“年諧”、“則柔”、“若吞”、“東蘭”等常出現同一個民歌有好幾種唱腔唱調和表演方式。民歌歌詞和語言嚴謹,修辭手法多樣,表達形象深刻,具有詩意,充分體現出“詩”“樂”“演”的統一,推進藏族民歌藝術的發展。
(三)有利于對民族音樂文化的保護
社會不斷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和方式不斷也在發生變化,少數民族生活習慣的“漢化”“外化”日趨嚴重,對于優秀的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必須要有人傳承和保護,該課題對安多藏族民間音樂的收集分析研究有利于對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傳承和保護。
作者簡介:
卓瑪措(1991-),女,藏族,甘肅人,研究生,專業方向:音樂(器樂演奏)。
基金項目:本文系西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經費專項資金資助研究生項目,2015年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安多藏族民歌搜集、整理及曲調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Yxm2015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