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2010年后,觀眾對青春片的喜愛已達到熱潮,但青春電影的商業化也呈現出劣根性,只追求利潤最大化而忽視了藝術性。影片《誰的青春不迷茫》并沒有體現出獨特性和純粹性,反而在各個方面都是同質化的。
【關鍵詞】青春電影;救贖;符號化;電影技巧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6-0106-01
一、國內青春電影的現狀
2012年,臺灣青春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就像導火索一樣迅速點燃了大陸青春電影的火花,引發了國內青春片的熱潮。《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同桌的你》《我的少女時代》《重返20歲》都獲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調查發現:在2013—2014短短兩年時間內,青春校園題材電影成為目前中國電影市場最賣座的類型影片,2014年之后的青春電影開始趨向類別單一化、商業化。2016年劉同攜手導演姚婷婷拍攝的《誰的青春不迷茫》就是一部典型的商業化青春片。
二、青春電影的救贖類似性
對比近兩年的青春片,個人發現青春電影的主題呈現雷同化,主題的設定無非關乎愛情、自我認知、夢想、社會探討這幾個方面。利用原著口碑的話題性,電影《誰的青春不迷茫》選擇了以“夢想”為主題。“救贖”在青春片里是一定會表現出來的,導演一般會用對比的形式來表達這種“救贖者”和“被救贖者”之間的關系。《誰的青春不迷茫》就是一種雙重救贖,“救贖者”和“被救贖者”關系是互換的,彼此對立又融合為一。林天驕(郭姝彤飾)和高翔(白敬亭飾)就是這種關系:林天嬌學習好、高翔學習差;林天嬌家境小康、高翔家境略差;高翔仗義、林天嬌世俗;高翔敢于追求自己的夢想、林天嬌放棄自己的愛好等,彼此間的不同及差距都形成了對比,為“救贖”做好了鋪墊。這是美好的救贖,是自我的解放,更是青春的釋放。
三、符號化的青春電影
所有的青春都是真誠而青澀的,就像一次鳳凰涅槃的經歷,青春本身不是固定、統一的范疇,它自身內部存在著種族、性別、階級和其他方面的差異,①而電影卻變成了一致化。
(一)人物裝扮的相似性。《我的青春不迷茫》像所有的青春電影一樣:主人公都穿著潔白的校園制服、整齊劃一的運動鞋,女主角的發型是千篇一律的齊劉海、短頭發,男主角都有洋溢著青春的笑容。人物大概除了長相不一,其余的外在形象基本一樣,沒有特別之處。
(二)道具的一致性。我們會懷疑是不是青春里就一定要有自行車、天臺、雨天,如果沒有這些道具就不能凸顯出青春的特點?在《我的青春不迷茫》中,自行車是同學之間發生戲劇性沖突的道具;淋雨是溝通情感的必經橋段;天臺是情感外露、彼此間小秘密互換的場所。
(三)結構化單一。影片開始是因誤會兩人彼此形成“傲慢與偏見”的關系,再到因為偶然知曉彼此的秘密,發生情感的質化,然后因追求夢想而分別,以一個開放式的結局留給大家美好的想象。林天嬌排除眾難去追在火車站的高翔的片段,與《同桌的你》林一拉著周小梔逃離婚禮的片段是那么雷同。
四、電影技巧看青春同質化
不單單是故事結構、影片物象,甚至在最能體現導演化的獨自藝術運用上也呈現出同質化。演員一律選擇年輕貌美、富有清純氣質的;文本一致選擇受歡迎的青春系列作品,例如九夜茴的《匆匆那年》、郭敬明的《小時代》、饒雪漫的《左耳》等等;音樂一般會選擇大部分80、90后耳熟能詳的或者節奏輕快、歌詞文藝的曲子;最具導演風格的構圖和攝影也不免雷同,慢鏡頭的頻繁使用雖然渲染了情感,卻也難免贅復。
市場上的青春電影缺乏對內在的挖掘,電影藝術的質量還有待提高。影評人王平說:“正如青春擁有無比豐富的含義,會呈現千姿百態的狀態,青春電影也應拍出無比豐富、千姿百態的內容,除了打架與愛情,青春還有更多的東西值得書寫,甚至可以在青春的社會屬性上深度挖掘。”
注釋:
①安吉拉默克羅比.后現代主義與大眾文化[M].田澆菲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221.
參考文獻:
[1]謝建華.青春映像:中國青春電影的文化母題與創作趨勢[J].當代電影,2010(4).
[2]胡清,蔡海波.新世紀以來中國內地青春電影思考[J].電影文學,2010(2).
[3]黃蓉.影響我國國產“青春系列”電影需求因素的實證研究[J].市場周刊,2016(1).
[4]王秀杰.新世紀以來中國大陸“青春電影”的多元走向及文化缺失[J].影視畫外音,2013(6).
[5]吳瓊.中國電影的類型研究[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武嚴釅,女,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2015級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