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晗
【摘 要】中國古典舞是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精髓的舞種之一。在中國古典舞的訓練體系中,身韻課程的學習猶如神來之筆,給原本單一直白的身體動作注入了舞之靈魂。身韻課程在現有的教材中主要分為徒手訓練、劍舞訓練和袖舞訓練三個部分。本文通過對以上三種身韻訓練的分析比較,意在為中國古典舞教學課程的學習梳理思路。
【關鍵詞】古典舞身韻;徒手訓練;劍袖訓練
中圖分類號:J7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6-0153-02
舞蹈是一種運用肢體表達情感的表現形式,是藝術領域中最寶貴的財富之一。早在遠古時代的巖石壁畫上已經出現了人類舞蹈的身影。舞蹈跟隨歷史的腳步,經歷數千年的歲月,在繼承、創新、發展的循環中邁步前行。因清代統治者的喜好而生的戲曲逐漸占據了大眾舞臺,使得古代舞蹈一度低迷甚至出現了斷代現象。建國以后,我國的舞蹈教育工作者經過長期的整理挖掘得到一些成果,使我們又依稀看到了中國古代舞蹈的風姿。
一、中國古典舞身韻課程
今天深受觀眾喜愛的中國古典舞,其作品通過多媒體等手段迅速推廣至全國,中國古典舞課程在專業舞蹈院校的教學計劃課時中占有很大比重。中國古典舞課程分為中國古典舞基訓和中國古典舞身韻兩部分,這里主要對中國古典舞身韻課的學習內容進行梳理。
中國舞蹈教育工作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套中國古典舞身韻訓練教材:以徒手為主的身韻訓練、以劍舞為主的身韻訓練,以袖舞為主的身韻訓練。三者在教學過程中屬于遞進形式學習,下面對以上三種身韻訓練進行簡要介紹。
(一)徒手訓練。一切外部展現的動作、舞姿、體態、路線都稱之為“形”,一切內涵的氣蘊、呼吸、意念、神采都稱之為“韻”,這是當代舞蹈工作者對“身韻”二字的解釋和定義。徒手身韻是身韻學習的第一門課程,課程中規定了身韻中的基本術語,包括站式、手型、手位等,學生在掌握了提、沉、沖、靠、含、腆、移、旁提這些基本的八大元素外,更要注意中國古典舞身韻的其他動律要求,如形、神、勁、律等。徒手身韻的學習是其他劍舞、袖舞訓練的出發點,只有領悟徒手身韻的精髓才能更快地達到劍舞、袖舞訓練的要求。以徒手身韻為主的作品《愛蓮說》《鄉愁無邊》《洛神》等數量眾多,是創作劇目中的經典作品。
(二)劍舞訓練。中國人對劍的喜愛由來已久,劍在古代是君子的象征,歷代文人雅士對它都有很高的評價,眾多詠頌劍的經典詩句流傳至今,佩劍在身的武者更是對劍有著無法言喻的癡迷。從武術中提取相關元素,在尊重中國古典舞身韻運動規律的要求下總結出劍舞訓練是徒手身韻的進一步升華。劍舞訓練課程由單一性技法、強化性短句、表現性組合三個部分組成,以“以身帶器,以器練身”的教學目的力求達到劍與身的相通,通過劍的運用尋找舞之練法,用劍的舞動表現心之舞動的藝術境界。以劍為道具,以劍舞身韻為動勢的優秀作品有《秋瑾》《劍蘭》等。
(三)袖舞訓練。長袖善舞是中國古典舞蹈文化的精髓,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了中國人多少長袖的故事,與衣袖相關的舞蹈事件和傳說數不勝數。由中國戲曲中的水袖技術提煉而來的中國古典舞袖舞訓練包括袖技、袖形、袖勢、袖勁、袖韻。在身韻古典舞形、神、勁、律的基本原則要求下,強調以肢體為主體動勢的以身帶袖,袖隨身、身催袖。用袖訓練肢體、用袖訓練身法韻律是袖舞訓練的最終目的。在運動規律上尊重中國古典舞身韻動勢欲前先后的基礎上,發展了承上啟下、首尾對照、有去有還的動勢要求。中國古典舞袖舞訓練是徒手身韻的延伸發展,是中國古典舞學習中不可代替的課程,在長期的實踐教學中創作出了如《長怨悠悠》《戲夢人生》《且吟春雨》等一系列優秀的袖舞作品,久經不衰。
二、徒手訓練、劍舞訓練、袖舞訓練之比較
在日常的舞蹈學習中,眾多學習者對以上三種訓練存在著區分不清晰的問題,如此有礙于身韻課程的學習進度,學習者在掌握和運用身韻時亦顯得不能自如。那么同為古典舞身韻的它們有哪些異同之處呢?
(一)三種身韻訓練的相同點。徒手訓練、劍舞訓練、袖舞訓練的相同點甚多,本文從五個方面進行分析。
1.課程形成。由于舞蹈歷史的斷層原因,同屬中國古典舞的三種身韻訓練皆是由當代中國舞蹈教育工作者繼承中國古代舞蹈文化傳統,從武術、戲曲和眾多歷史資料中提煉而來的課程。
2.理論形成。因為身韻古典舞在建國初期就開始了它的探索之路,所以到現今已經擁有了自身相對成熟的理論體系的支撐。例如:
①運動形式。三種身韻訓練都需要在“形”上有直觀的動作和舞姿形態、動作之間的連接過程、固定的過渡路線。
②審美規律。同屬中國古典舞的三種身韻訓練都要求舞者具有三道彎的體態。外部特征上都具有擰、傾、圓、曲的基本體態。三者都需要遵循身韻的一系列運動規律和審美核心即“形、神、勁、律”的要求。
3.教學方法。三種身韻訓練在教學中都遵循由簡入繁的學習方法,首先從單一動作訓練開始,在掌握了一定的基本元素的基礎上,再學習復合性動作組合。教學中多采用言傳身教的方式教授組合內容,教學上皆實行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
4.表現形式。三種身韻訓練的最終目的都是運用于舞臺實踐,在舞臺表演中都有單人舞、雙人舞、三人舞、群舞等表現形式。
5.學習目的。三種身韻訓練的最終目的在于使學習者靈活掌握個中的奧妙,以求增強對于中國古典舞的內在理解,加大身體的表現力,在舞臺上充分地展現古典之美,從而更好地推動中國古典舞的發展。
(二)三種身韻訓練的不同點。在中國古典舞身韻的學習過程中常常有學習者對徒手訓練、劍舞訓練、袖舞訓練的區分不清晰,以下從三個方面逐一分析。
1.訓練方法。例如氣息延伸,三種身韻訓練在同一載體——肢體上無形的氣息運用是相同的,但是在有形氣息的延伸上略有不同,具體在于手臂的氣息延伸。徒手訓練中,手臂的氣息延伸到有形的指尖再到無形的無限點;劍舞訓練中,手臂的氣息延伸到有形的劍尖再到無形的無限點;袖舞訓練中,手臂的氣息延伸到有形的袖梢再到無形的無限點。
2.道具運用。同屬中國古典舞的三種身韻訓練最顯而易見的區別在于它們的道具。徒手訓練是無道具,單一運用肢體;劍舞訓練使用的道具為劍;袖舞訓練使用的道具為水袖。古典舞劇目中多為徒手,也有持劍、袖等道具的舞蹈。
3.舞蹈主題。徒手身韻的舞蹈主題范圍廣闊,遠至古代歷史,今至生活雜事,小至花草鳥禽,大至山川河流,世間萬物皆可入題。袖舞的舞蹈主題相對來說有一定的局限性,長袖的舞動更有利于表現如流云、河水等性質相似的舞蹈主題。中國歷史的淵源注定了長袖善舞,圍繞這一主題的袖舞作品在舞蹈創作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與劍之君子相似的萬物是劍舞表現的主題。
三、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中國古典舞身韻徒手訓練、劍舞訓練、袖舞訓練三種訓練的異同點進行細致分析和比較,從而使得學習者更加清晰地區分三種身韻訓練,更好地熟悉和掌握各種身韻技法,最終目的是為了在“蓋樂心內發,感物而動,不覺手足自運,歡之至之”的同時準確地運用身韻要領,使得學習者在表演中國古典舞時獲得出神入化的藝術效果。
參考文獻:
[1]王克芬.中國舞蹈發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唐滿城,金浩.中國古典舞身韻教學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張軍.中國古典舞劍舞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邵未秋.中國古典舞袖舞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
張 晗(1984-),女,河南開封人,安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舞蹈教師,助教,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舞蹈教學與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