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
【摘 要】本文闡述了合唱指揮的教學活動開展原則,提出了要采用合唱和指揮相結合的綜合方式,拉近學生與樂器之間的距離,將演奏動作細節化,對合唱指揮藝術創新發展,重視欣賞教學,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關鍵詞】合唱;指揮藝術
中圖分類號:J61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6-0183-02
合唱作為一種注重藝術表現形式的綜合性表演,其一方面需要加強整體的藝術特征,另一方面,也要引導聽眾能夠在欣賞的過程中得到發自內心的愉悅感。因此,在合唱藝術中,其既要為聽眾提供舒適的感官體驗,借助于五官感受來引導身體器官的直接意識可以協調統一,也要求歌者應當將自我的表演要素結合起來,通過音色、音強、氣息、節奏、站姿、表情以及音準為聽眾帶來多層次的藝術感官享受,最終,聽眾能夠在合唱音樂會中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技能,實現自我的精神升華。
在合唱隊伍中,指揮者作為整個隊伍的靈魂與引導者,合唱指揮者的指揮水平與藝術修養將會直接對合唱質量造成影響。所以,加強合唱隊伍指揮者的藝術修養與技能,可以有效地提升合唱隊伍的藝術表現效果與表現質量,這是本文的重點研究對象。
一、合唱指揮的教學活動開展原則
(一)合唱指揮藝術課程的綜合價值與技術特征分析
合唱指揮活動本身帶有一定的藝術性,即指的是對合唱活動與指揮活動的開展,需要尊重藝術性。所以,在對指揮者進行培養的時候,需要有意識地讓指揮者加強對合唱與指揮這兩大模塊的認知水平,做到綜合運用。
(二)合唱指揮藝術課程的專業性
合唱指揮課程的開展需要從專業性與藝術性出發,確保指揮者能夠在學習活動中,通過系統化的理論知識學習與合唱訓練,來增強自我的實踐能力與認知水平。就理論知識教學活動的內容來說,主要包括了:對合唱藝術認知、相關理論內容的學習以及合唱形式與方式方法的研究等。再者,合唱技巧的研究主要指的是,通過對演唱技巧、審美能力以及綜合音樂素養的增強來開展一系列的培訓活動。同時,為了突出強調出專業性的價值,在整個培訓活動中,應將具體知識理論與實踐練習相結合,以此來建立基本的學習要求,發揮出實踐教學的價值。
(三)發揮出合唱指揮藝術的心理特征
在具體的合唱指揮課程開展中,指揮者應當加強對學生心理的認知水平與程度,以此為基礎來開展一系列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的注意力能夠集中在合唱質量的提高上,發揮出合唱活動的獨特藝術魅力。
二、合唱指揮水平提升策略的研究
(一)采用合唱和指揮相結合的綜合方式
采用綜合式的教學方式具有很大的優越性,有利于綜合培養學生的合唱能力和指揮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合唱指揮藝術本身就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想要提高演唱的質量,不僅需要掌握聲樂知識,還需要掌握一定的指揮知識。而想要提高指揮能力,只掌握用肢體語言表現音樂語言的技巧是不夠的,還需要深入了解合唱知識和掌握合唱隊員的情況。因此,在合唱指揮藝術教學中,一定要注意采用綜合式的教學模式,實現合唱和指揮之間的學科互補,使合唱和指揮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出色完成教學目標。
(二)拉近學生與學習樂器之間的距離,將演奏動作細節化
當學生在學習藝術作品的時候,藝術作品本身應當如同一個實物能夠被人們所感知、所欣賞。比如,在對《牧歌》這部合唱曲進行學習的時候,其會讓人產生置身于廣闊草原的感覺,羊群在綠油油的大草原上肆意地移動著,天邊的云朵聚散、飄蕩,演唱者的表演應是從遠到近的,速度保持較低的頻率,如若輕輕地觸摸。再者,在體會“拉”這一演奏動作的時候,應當針對演奏的片段,讓雙手的碰觸可以如同牽住的橡皮筋,整體動作協調統一,在拍點產生之后,手腕與手臂的運動是一個整體,以此來確保演奏的技巧更為準確,更具力度,這樣一來,演奏曲目的聲音會顯得較為圓潤、飽滿。“彈”,指的即是演奏的彈性。在這一點上演奏活動應當以肘關節作為支撐點,手指微微彎曲來帶動前臂的移動,做到小幅度移動來完成彈奏動作。同時,節拍的強度要求了其應具備大幅度的動作,在曲目的開頭顯得尤為明顯,其余部分則需降低動作幅度。“挑”,即從下到上的移動。比如,在演唱《我的祖國》的時候,應當注意到這是一首AB結構的二重奏曲目。在A段內容中,其需要做得優美、典雅、引人入勝;在B段內容中,則需要加強力度,加快演奏速度,二者形成了較為鮮明的對比。其中,在B段,有著一些需要進行延長的內容,因此,可以帶有一定的靈活度來進行創新表現,從而提高曲目的整體韻味。所以,在進行演奏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可以將“上”字延長,借助于“挑”的形式,來將四重拍子指揮到具體的字上,轉變現有的指揮路線,讓“上”字可以做到由上到下,突出“挑”的靈活性。之后,右手緩慢地完成弧形運動,當其處于一定位置的時候,完成整體收尾。最后,按照指揮圖要求來對下一個樂句內容進行指揮,突出延長音的掌握水平。
(三)對合唱指揮藝術的創新發展
增強合唱指揮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價值,需要不斷發展與完善。在具體的合唱教學活動中,首先,需要針對學生的合唱能力進行綜合培養,不僅僅是對學生整體合唱能力的培養,還需要將其具體到發音、氣息調節以及和聲美化等方面,進而幫助學生可以自主地調節演唱氣息,提高學習效率與練習成效。其次,在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選擇的時候,一定要做到尊重實際與循序漸進,通過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解,選擇更為合適的教學內容。再者,引導學生從聲部學習出發,做到全面發展。最后,當學生能夠具備對合唱曲目的基本鑒別能力之后,引導學生獨立感受歌曲內容與內在靈魂表現。
在指揮教學中,首先,教師要教會學生科學的發聲原理,引導學生科學地確定合唱音響,然后再引導學生根據合唱作品的特點來確定合唱隊員的發聲方法以及自己的指揮動作。其次,教師一定要教會學生對聲部進行科學的劃分,這樣就有效避免了在合唱中出現混亂的情況,讓學生們進行有序配合,準確表達作品的內涵。
(四)重視欣賞教學,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在音樂課程的學習中,除了教授學生專業的音樂知識和技巧之外,還需要重視對學生綜合藝術素養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藝術素養可以大大提高學生演繹作品的質量,達到技巧所不能達到的效果。因此,在合唱指揮藝術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欣賞教學,帶領學生欣賞一些高質量的聲樂作品,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高雅藝術的影響而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和音樂素養。
三、結語
我國著名指揮家楊嘉仁指出:“半個作曲家、半個演奏家、半個歌唱家、一個當然的音樂理論批評家和音樂社會活動家,才稱得上是一名真正的指揮家。”因此,指揮家應當做到不斷學習,以此來提高自我的理論修養與實踐技能,形成堅實的理論基礎,增強文化藝術認知水平,把握音樂技能,提高音樂感染力和人格魅力,切實發揮好在合唱作品二度創作實踐中的核心作用,完善合唱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李勤,張旦丹.合唱指揮藝術的創新與突破——《陳國權教合唱指揮》品析[J].音樂創作,2013,(11):150-151.
[2]劉偉.聶中明合唱指揮藝術研究[D].河南大學,2004.
[3]陳云飛.試論合唱指揮藝術的技巧性[J].新鄉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4(4):163-165.
[4]沈鏑.合唱指揮藝術的創新策略[J].戲劇之家,2015,(11):56-56.
[5]潘超.我國合唱指揮藝術發展的新特點[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2):209-210.
[6]楊天宏.系統論原理對合唱指揮藝術之啟示[J].芒種,2015,(3):165-166.
[7]魏勇.無伴奏合唱《夜鶯》的情感布局與合唱指揮藝術[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10,08(3):46-49.
[8]孫璟娜.合唱指揮藝術略論[J].華章,2012,(5):87.
[9]萬遠召.業余合唱指揮藝術淺談[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9,6(8):187-188.
[10]楊天宏.合唱指揮藝術理論建構之思考[J].無線音樂·教育前沿,2012,(5):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