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剛
【摘 要】在素質教育改革過程中,中小學音樂教育由于教師缺乏、設備不足、教師整體素質偏低等,使得整個音樂教育落后,遠遠達不到課改的要求。本文首先闡述了中小學音樂教育應用型人才的具體內涵,其次對中小學音樂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現狀分析,最后針對性的提出了中小學音樂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具體措施,希望能對音樂教育的發展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中小學音樂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6-0200-02
與專業的音樂教育相比,中小學音樂教育應用型人才與其存在本質的區別,不是為了培養一流的演奏家和音樂理論研究學者,而是為了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中小學音樂教師。目前多數音樂專業的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培養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如何能擺脫傳統音樂教育模式的影響,使畢業生能夠更好的適應中小學音樂教育的需求,成為提高整個國民音樂素養的骨干教育力量,是目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中小學音樂教育應用型人才的具體內涵
最近幾年,隨著教育主管部門對音樂教育的改革,國內中小學音樂教育的課程標準不斷趨于踐入理性,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小學音樂教學在傳統“雙基”化訓練的基礎上,逐步發展為藝術審美為關鍵的理念,同時在人本性的音樂興趣啟迪、能力和人文素養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以此為契機,高校音樂教育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的辦學理念、教學行為和模式必須進行必要調整,以便適應師范教育“母機”的責任,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應用型音樂人才。與傳統音樂教育模式相比,音樂教育應用型人才應具有下述幾方面的內涵:第一,較高的人文素養。人文素養屬于一種寬泛的“大文化”概念,音樂教育就是通過音樂藝術課程的學習,讓學生親身體驗、感悟、理解和認識音樂藝術所蘊藏的文化、哲學、邏輯、韻律及藝術形象等,同時提升人的語言能力、專業知識、學科理論及審美鑒賞能力。第二,較強的實踐能力。理論來源于實踐,又指導實踐,這是音樂教育應用型人才的規格特征。音樂理論的掌握、樂器的演奏能力、審美觀念及分析能力等,是音樂應用型教育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也是當前音樂應用型人才的實踐能力范疇。第三,較好的創新能力。在掌握基本音樂理論知識、技能、審美等基礎上,構設自主性的藝術創新能力,是應用型音樂人才的潛質性素質。
二、中小學音樂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現狀分析
(一)教育定位一元化
一直以來,國內高校教育定位一元化,高校區分通常按照類型區分,從專科到學院、大學等,從市屬到省屬、部委直屬等,這就造成高校區分的標準按照層次進行,也成為大部分高校的追求目標。對于常常的出現“大躍進”的情形,具體表現為部分學校重點關注學校的升格,即中專升格到大專、大專升格到本科,嚴重的還出現部分學校幾年的時間從中專升格到本科。除此之外,由于教育部“生均撥款”制度的實施,高校為了求生存,謀發展,不重視自身的辦學基礎和辦學條件,不重視學校的辦學特色,而是考慮到學校專業的齊全,重視新專業的申請,如有的理工大學也開設音樂舞蹈專業。在這種無序競爭發展的狀況下,即難以有效確保學生的培養質量,又極大造成對有限教育資源的浪費。在新形勢下,一流教育的標準不僅僅是辦學層次的高低,達到一流辦學質量的途徑也不僅限于層次攀比,要考慮到不同類型大學的功能。部分音樂院系在“必修和選修”課程設置上也表現出這樣的特性,尤其是地方院校音樂教育課程的設置通常會受到專業音樂學院課程設置的影響,這就使得教學過程經常受到專業音樂教育的影響。新型下人才的需求是多樣化的,專業音樂院校的培養目標應該和應用型人才教育具有很大的區別,因此兩者的課程設置也應該各具特色,音樂教育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摒棄專業音樂教育的影響,避免對人的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二)培養模式相對單一
由于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多數高校音樂教育培養模式與時代已經出現一定程度的不適應和錯誤,具體表現在下述幾方面:第一,新形勢下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與培養單一型音樂師資為主的錯位;第二,信息化時代的來臨及計算機音樂制作技術的普及與目前音樂教育手段陳舊、設備更新遲滯的錯位;第三,素質教育模式與音樂應試教育培養目標的錯位等。造成這些錯誤的關鍵在于沒有及時更新教育理念,與時俱進,最終導致教學理念陳舊,教學課程設置、內容及設備更新難以跟上時代的發展。教師在音樂人才培養過程中重視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忽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課程內容仍以舊知識為主,忽略對新設備、知識的引進;片面重視課程教學內容忽略實踐能力的培養等,這些都導致學生學習過程中僅重視音樂的專業知識而忽視了交叉學科、跨專業學科的學習或重視音樂專業課的學習忽略教學法的學習等。
(三)教育理念相對傳統,不能與時俱進
首先,高校音樂教育僅重視規模和入學率,忽視了質量的提高。在這種僅重視數量不顧質量,很顯然與音樂教育的培養目標背道而馳,即導致整個教育過程中學生教育質量觀念淡薄、教學內涵建設嚴重滯后;其次,“趨同化”發展現象愈演愈烈,高校音樂教育不僅普遍缺乏個性和特色,也喪失了獨特的求卓越、求輝煌的發展之路,這就造成高校音樂人才培養和需求之間存在沖突,造成高校音樂教育發展的障礙;最后,高校音樂教育受傳統教育理念較為嚴重,重藝術素養輕文化素養,嚴重影響了音樂教育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亟待改變這種落后的教育理念。
三、中小學音樂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具體措施
(一)中小學音樂教育的人才要求
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目標是通過音樂課程教學及實踐活動,培養中小學生對音樂的情趣、感受力、表現力和鑒賞能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陶冶情操。音樂專業畢業生要想更好的服務于中小學音樂教育,必須具備下述幾方面能力:第一,熟練掌握和運用音樂專業基本知識的能力,如樂理、曲式分析等;第二,具有一定的演唱、演奏能力;第三,能獨立進行中小學音樂教學、表演、創作實踐的能力;第四,了解國內、外音樂教育的發展動態及相關政策。
(二)樹立音樂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新理念
首先,新理念要符合中小學音樂教育對人才的需求。高校音樂院系領導必須打破傳統的教育理念,著眼新形勢下中小學音樂教育對人才的新需求,將音樂教育發展與社會宏觀環境協調一致,找出培養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摒棄傳統的教育理念,建立適應現代化發展的人才培養觀;其次,新理念必須符合音樂教學改革對人才標準的需求。在對這些學生培養的過程中,音樂專業知識是否系統,與其相關的知識結構是否一致,學生在未來從事崗位上是否具有較強的實踐、創新和應變能力等,這些不僅影響音樂教育師資隊伍質量的高低,也影響人才整體素質的高低;最后,新理念必須符合高師音樂教育人才的培養目標。一直以來,音樂教育的專業課程通常借鑒專業音樂學院的模式,過度強調藝術性,忽略對學生師范素質的培養,導致教學理念和培養目標出現錯位。因此,要深刻認識到培養目標和藝術取向的偏差,決定了學生對音樂知識整體掌握的深度和廣度;教師對音樂課程的安排要有所側重,不要過度參考專業音樂學院,要考慮到師范類音樂教育的多個方面,促使音樂教育真正走上自我健康發展的道路。
(三)音樂教育課程設置要合理
音樂教育課程的設置,要側重于應用型、實用性等,在基礎音樂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要重視作曲的操作理論,如和聲、復調、趨勢等,培養學生在音樂藝術方面的創編、改編等實踐能力,尤其是音樂教學中比較實用的內容,如民族風格的旋律寫作、和聲配置等課程要加大設置力度。除了這些課程外,對音樂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還要設置教學方法的課程,要讓學生在唱、彈、跳大的基礎上,也能對這些音樂技能進行傳授,讓他們懂得聲樂、鋼琴及舞蹈教學等。
(四)教學內容要在符合實際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創新
在設置必修課程的基礎上,要適當增加必須的選修課程,以便能有效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對一些交叉學科進行組合,增加學生的學習導向,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培養他們多元化的發展方向;對學生要進行因材施教,分級教學,引入競爭學習機制,每學期課程完成后,要及時對學生的學期情況進行考核。
(五)加強舞臺表演和教學實踐
音樂院校培養學生的最終目的是學生能夠及時將學習的理論知識應用到未來的教學中去,因此,學生必須具有一定的舞臺和教學實踐經驗。具體可采取下述做法:鼓勵學生多舉辦小型音樂會、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項文藝活動和各種表演,不斷積累自己的舞臺演出經驗。同時,在進行音樂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了解教育教學法,在學生掌握音樂理論基礎的同時,也懂得音樂教學的規律和方法,熟悉中小學生的心理特征,以便在未來的教學過程中能更好的服務于教學活動。
(六)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
教育理念的更新要落實到具體的教育教學方法上,一線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積極進行創新和改革,將多媒體教學設施引入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如電腦音樂制作等。積極應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對音樂創編、欣賞、和聲等進行直觀、多樣化的傳授,讓學生能夠親身體會到豐富多彩的效果,提升學習積極性和熱情,增加學習的實效性。
四、結束語
總之,要能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中小學音樂教育應用型人才,相關教育工作者必須時刻關注社會的反饋信息,關注社會對人才需求的發展動態,強調綜合教育和全面發展,以便有針對性的開展音樂教育相關工作,提高教學效果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譚順來.論大眾教育下的高師音樂教育現狀及對策[J].當代教育論壇,2012,(6):56-57.
[2]孫瑜.高校音樂教育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4):34-36.
[3]張小梅.外國高等師范院校音樂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音樂教育,2012,(10):78-79.
[4]徐希茅.地方院校創新音樂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J].中國音樂,2013.7:89-91.
[5]王耀華.關于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培養目標與課程結構體系的思考[J].中國音樂教育,2013,(12):23-24.
作者簡介:
張 剛,男,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教育、音樂學、聲樂教育、藝術管理。
基金項目: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類自籌項目“中小學音樂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課題,課題編號:15SB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