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社區治理由于受到歷史的影響,注定與西方國家社區治理存在差異,其中最大的差異在于我國社區具有濃重的行政性色彩,本文從我國社區治理的行政性及其表現、緣由、合理性作簡單分析,以希冀能夠提醒廣大社會工作者及社會學者,在研究社區治理時,不忘我國社區治理的行政性這一前提。
【關鍵詞】社會管理創新;社區治理;行政性
中圖分類號:D03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6-0269-01
一、我國社會管理的行政性與自治性
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包h委領導”的領導核心作用,突出我國社會管理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即社會管理的終極目的依然是為了維護社會的穩定與秩序。“政府負責”,就是要強化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做到職能到位,既不越位,也不缺位。“社會協同”,就是要發揮民間組織和企事業單位在社會管理中的作用,積極承擔社會建設責任?!肮駞⑴c,”就是倡導公民的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積極參與社會管理活動。
二、我國社區治理的行政性及其表現
社區是公民生活的基本單元,是社會的細胞,也是宏觀社會的縮影,我國社區治理的成敗關系到我國民生建設、公民的利益,也關系到社會的穩定。社會管理的主要表現就是社區的治理。
如果將社區治理的性質與西方國家的社區治理性質混同,則關于社區治理的終極目標是照搬西方國家社區治理的模式,這顯然與我國社區治理的規劃格局相背離,提出的建設建議也會水土不服。
“社區”這一概念對于我國來說是一個“舶來品”,與中國實際相融合與不斷修正,具有很強的“中國特色”?!吧鐓^”一詞是我國著名社會學者費孝通引進滕尼斯提出的,“社區”的概念用于研究中國鄉村問題,“社區”主要存在于傳統的鄉村社會中,它是人與人之間關系密切、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社會團體。連接人們的是具有共同利益的血緣、感情和倫理團結紐帶。[1]而現今我國社區的現狀是絕大部分是由居民委員會改名而來,社區承擔相當部分的黨和政府貫徹落實的方針、政策的功能以及了解社情民意的主要渠道,中國當前的社區發展是以執政黨和政府的意志為主導。[2]
我國社區治理具有濃重的行政性色彩主要表現在社區在行政上受街道辦事處領導,社區居委會在實際的運作中成為了政府的附屬機構,不是我國《城市社區居委會組織法》中規定的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居委會的人、財、物都控制在政府部門手中,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首先,居委會經費控制在基層政府手中,經費主要來自政府的補貼,這是居委會依賴行政機構的主要原因。居委會的辦公經費、工作補貼、社區服務項目等都需要政府的財政撥款,政府把社區管理的財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其次,政府把社區居委會納入基層行政系統,并用考核其他行政機構的方法與指標來考核社區居委會。[3]居委會在人、財、物全面依賴于政府,所以被迫承擔大量的行政性工作。
三、對我國社區治理行政性的思考
我國社區的行政性是對傳統單位制功能繼承的結果。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國實行的是高度集權的政治經濟體制和社會管理體制,國家行政權力通過“單位”并輔以“街居制”全面滲透社會生活方方面面,這是出于建國初期為了國家經濟復蘇以及鞏固政權的需要。改革開放之后,我國政治體制、經濟體制以及社會環境和社會關系發生了巨大變化,社會流動性增大,傳統單位制已經不能適應社會變化,無法解決新的社會問題。社區作為新的基層社會管理組織被國家認可并推行,但是其依然繼承了單位制的諸多功能,尤其是行政功能。
我國目前許多學者主張社區治理行政化,這種主張不符合我國社區治理現實,社區既然是傳統單位制的繼承,必定具有行政色彩,這與我國的總體政治框架相符合,單純追求西方國家的社區治理模式是不理性的,西方的社區治理模式是本國政治框架下與實際結合的產物,照搬西方社區治理模式,不符合中國政治邏輯,也不符合我國的風土人情。
但是,我們也應清楚認識到我國目前社區治理中管理組織的過渡行政化傾向,社區組織成為準政府機構。在探索社區治理過程中,應該重點思索怎樣處理好社區治理的行政性與自治性之間的張力,尋找最佳平衡點,應賦予社區組織自主性,更好地回應社區居民的意見及建議,滿足居民的利益訴求,而不是一味地主張去行政化。
參考文獻:
[1]姜振華,胡鴻保.社區概念發展的歷程[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2(2).
[2]劉玉東.社區概念在中國語境下的實質內涵—兼論中西方釋義差異之根源[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
[3]付兵.增強社區居委會自治性的基本路徑[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
作者簡介:
王子燦(1990-),女,江蘇省徐州市豐縣人,長春工業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2014級行政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