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張鐵山大師的內畫藝術研究院位于西安賓館內,窗外就是唐代小雁塔,南鄰陜西歷史博物館、省圖書館、美術館和陜西國際展覽中心。上千余平方米的展廳處處都顯示出匠心獨具的壺形設計。
五十多歲的張大師一襲對襟盤扣衫,身材高大、語言嚴謹平穩。大概是常年潛心藝術創作的原因,他赤黑的眼睛里多了幾份常人少有的沉穩與純粹,似能洞見他孤寂而豐富的藝術之魂。
凡是見到過大師創作的內畫藝術的人,無不為之精絕而稱奇。在不足盈握的小瓶內,通過鬼斧神工之筆,可以納藏一切風物于其中。精,是言其筆法工致,狀物細微的視覺特色;絕,則是指其彎筆入內,反繪瓶壁的高超技巧。
創立“秦派”內畫
2010年北京一次拍賣會上,一組“青銅器”的內畫作品拍賣了32.4萬元,創下行業新高,“秦派”內畫一時間引起了業內震驚,創始人張鐵山也開始受到關注。2012年張鐵山在西安舉辦內畫作品展,全面展示了幾十年來的內畫創作,又一次引起不小的反響與震動。
“內畫工藝必須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才能深接地氣,得以發揚。”我國當代的內畫工藝,已經形成了京、冀、魯、粵流派,張鐵山在繼承傳統京派內畫與冀派內畫的基礎之上,又先后考察分析,10年前他開始創立“秦派”內畫。在“秦派”內畫作品中,他選用了青銅器、秦兵馬俑、瓷器等國粹形象為圖符,在繼承陜西地域周、秦、漢、唐之國韻氣質的基礎上,創立了以潤、透、精、雅為特點的“秦派”內畫。張鐵山說,這些造型并非只是簡單地視覺描摹,而是需要深刻領會這些文物所傳達出來的人文氣息,通過對器物之上斑駁痕跡和工藝造型的描繪,賦予其生命力,對原有的內畫繪技產生了革新與促進。
他的畫路很寬,各類題材皆擅,他所創作的“秦派”系列作品尤其引人注目,這些古物的凝重與滄桑,被他刻畫得氣質畢現。對這些器物的描寫,他喜歡采用光影和色彩的關系來強調,這樣則更富視覺的真實感,融中西繪畫審美語言于一體,使器物的凝重滄桑與水晶瓶體的清潤通透形成對比,適于當下大眾的審美需求。他盡逼真于能事的目的,欲使器物如璞中之玉,似乎將歷史凝固封存,以引起觀者心神的錯位,令人回味。
艱辛的手藝之路
張鐵山祖籍河北衡水,因父母工作原因而遷居陜西。在喜好書畫的父親的影響下,張鐵山自幼便對古代法書和傳統繪畫頗感興趣。16歲時在父親的建議下跟隨父親的好友——著名內畫大師王習三先生學習內畫工藝,這一學就是10年。內畫工藝不同于紙上的書畫創作,它是在微縮的瓶壁上反向進行描繪,在半透明的瓶體內,只有當筆尖接近瓶體時,人眼才能對其形跡作出判斷,對于心手相應的配合具有極高的要求。不僅需要從業者具有很好的書畫技巧和審美,同時還要練就敏銳的藝能感觸和機巧。
25歲那年,懷著創業的夢想與決然,張鐵山孤身一人來到了曾經生活過的西安,開始了他艱難的創業之路,回憶那時他不經意地說:“那會兒我還一度靠租民房、節食度日。”
在必須謀求生計的情況下,張鐵山主動上門,到西安賓館的涉外工藝美術品商店進行聯系,多次登門后,一位朋友被他精純的內畫技藝和執著的事業之心所感動,同意將其作品置放到專柜中進行銷售,未想,內畫工藝引起了外國游客的極大興趣,事業的轉機給了迷茫中的張鐵山以巨大的精神動力和物質保障。
艱難困苦的人生體驗,使他倍加珍惜事業的回報。幾十年來張鐵山把憑借技藝所賺取的資金,不斷投入到內畫工藝的發展中。一些被其技藝吸引的青年人找上門來主動學習,然而最終能潛心苦學的人少之又少。他意識到這門技藝需要傳承與推廣,為了事業他甚至賣掉了自己的房子,一邊創辦研究院一邊繼續創作供養學徒。近三十年來,張鐵山從孤身一人到如今在國內及國際內畫界奠定了自己的聲名與影響,在二十多個國家交流展覽,其中部分作品被收藏界珍賞,并見錄于國內外出版的多部書籍,并與多所高等藝術院校建立學術交流合作。2006年被評定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全國共400余人),先后獲得了多個行業內最高獎。談到未來,他說:“依然任重而道遠。”品茶煮水間他言語懇切,不事張揚,他說自己目前的生活住房,仍然是租賃所得,他把所有的經營所得都反灌到了內畫的傳承發揚中。然而說起內畫情緣他總是滔滔不絕,可以感覺到,內畫事業未來的藍圖已經越發清晰地描繪在他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