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
乾隆與喬治·華盛頓,是同時代人,而且都是在1799年去世的,乾隆死在年頭,華盛頓死在年尾。
17世紀中期以后,歷史開始跑步前進。其后的一百多年,英國經歷了產業革命的全過程,新的生產力像地下的泉水,突然噴涌出來。工農業產量成百倍、成千倍地增加。政治文明的進步同樣迅猛,西方各國人民通過立憲制和“代議制”實現了對統治者的馴化,把他們關到了法律的籠子里。
與西方相比,東方的情景則恰成對比。清代的皇權專制尤勝于明代。對于社會精英,清代初期的政策是全面壓制,入關不久的1648年(順治五年),清廷就下令在全國的府學、縣學都樹立一塊臥碑,上面銘刻三大禁令:第一,生員不得言事;第二,不得立盟結社;第三,不得刊刻文字。違犯三令者,殺無赦。而這三條,恰好是現代人所要爭取的言論自由、結社自由和出版自由。
1799年,就在世紀交替的前夜,88歲的乾隆在紫禁城養心殿安詳駕崩了。當他去世時,沒有一個人會料想到,帝國盛世的幻象將在短短的四十年后就被擊破。乾隆當了60年的太平皇帝,史上執政時間第二長,僅次于他的爺爺康熙。他留給兒子嘉慶兩個重要的遺產,一是百年康乾盛世的巨大光環,二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大貪官、也是當時的全球首富和珅。
在地球的另一端,喬治·華盛頓去世的時候,留下的是另外一份遺產。

他領導了一場獨立戰爭,讓北美地區擺脫英國統治,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他本有機會做一個皇帝,至少是終身制的獨裁者。
可是,他卻選擇當一個民主選舉出來的總統,并在兩屆任期結束后,自愿放棄權力不再續任。他主持起草了《獨立宣言》和《美利堅合眾國憲法》,在后一部文件中,起草者宣布,制定憲法的目的有兩個——限制政府的權力和保障人民的自由?;谶@個目的,國家權力被分為三部分,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這三部分權力相互之間保持獨立,這就是現代民主社會著名的三權分立原則。
在1799年,乾隆的名聲、權力和財富都遠遠大于喬治·華盛頓,可是,隨著時間的推演,不同的遺產讓他們在歷史的天平上獲得了新的評價。
(摘自《中外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