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姜飛龍
?
清涼峰:動物的樂園植物的寶庫
◇撰文/姜飛龍
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浙西屋脊”之稱,有高等植物1976種,脊椎動物283種,昆蟲1800余種,是中國重要生物多樣性的聚集地,也是瀕危、珍稀物種的一個集中產地和長江三角洲地區重要的物種基因庫。自建區以來,區內生物種群不斷擴大,數量增多,天然林與高山草甸保存完好,一度難見的華南梅花鹿,其身姿在保護區范圍內也頻頻出現。近5年來,保護區完成造林1300余畝,植樹20余萬株,森林覆蓋率由建區時的85%增加到96%。作為錢塘江支流分水江的發源地,保護區徑流保持“大雨不渾水,天旱不減流”的狀態,生態系統趨于穩定。
近年來,保護區編制、完善了一系列規劃,完成了保護區一期、二期工程,第三期工程建設項目于2011年7月啟動,目前正在實施當中,三期項目總投資近3000萬元。通過幾期項目建設,已在保護區三大區域建成保護站(點)10個、檢查站4個、瞭望臺2座、梅花鹿監測點2個、區間公路11.4公里、巡護林道62公里,新建防火林帶近100公里、消防水池10座,配備消防專用車3輛,購置滅火器、滅火彈、油鋸等防火設備,管理局至各保護站道路、供電、通訊全線暢通,更新添置界樁、功能區碑200余塊,率先在浙江省自然保護區建成數字化遠程視頻監控系統,可監控區域達到全區面積三分之二以上。
在加強保護設施建設的同時,保護區不斷強化組織領導,制定完善《浙江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浙皖清涼峰自然保護區護林聯防公約》《浙江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處理森林火災預案》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并優化管護體系,逐漸健全了以資源保護科、森警中隊為主體,依托保護科—保護站—保護點和管理局、鎮、村三級保護網絡,組建完善森林撲火突擊小分隊。隨著當前戶外游的興起,人們對良好的生態之地更加向往,夢想親近自然的愿望也日漸急迫。2015年以來,保護區實行全年組織機關干部在周末上山值班并參與驢友管理,阻止驢友的非法入區近2000人次,減少人為因素對保護區生態環境的影響。局班子帶隊全員下鄉開展保護、綠化造林等宣傳工作,年均出動宣傳車200余次,張貼森林消防宣傳標語300余份,懸掛橫幅、彩旗100條(幅),并在周邊社區、中小學舉辦宣傳活動10余次,積極組織開展植樹月等活動,組織干部職工植樹,為周邊村提供造林技術支持,逐漸在周邊群眾中樹立“綠我家園,人人有責”的理念。幾年來,保護區聯防工作進一步優化,保護宣傳進一步拓展,資源破壞案件查處進一步加強,如對童玉村和安徽旌德縣幾個村民非法經銷野生梅花鹿制品作出了處罰,對寧國市萬家鄉3個村民在保護區核心區狩獵進行了嚴肅查處,對童玉村一農婦非法從山上抱回梅花鹿幼崽并出售以及九園村一村民裝“柴吊”致一頭母鹿死亡,分別進行了司法判決。隨著生態資源保護工作手段、措施進一步完善,生態資源破壞情況逐漸減少,確保了生物多樣性的安全。
建區以來,保護區先后與浙江大學、浙江農林大學等院校共同合作科研項目并取得初步成果。首次在國內成功救護和飼養了一頭野生華南梅花鹿幼仔,和浙江農林大學合作成立華南梅花鹿研究所,邀請中科院動物所首席研究員蔣志剛到保護區指導擴繁工作,改造梅花鹿重點棲息地4500畝,完成170余畝梅花鹿擴繁試驗場圍欄擴建,野生梅花鹿也由建區初的80多頭增加到目前的200多頭,且未出現原有生態環境受損等情況,還專門拍攝梅花鹿專題片《鹿鳴清涼峰》。與此同時,保護區修建1個100余畝的珍稀植物園,對延齡草、黃山梅等200余種珍稀瀕危藥用植物進行搶救性保護。在三大保護區域建成了3個各15畝的永久性樣地,動態監控生物多樣性及禽流感、松材線蟲、外來物種入侵等情況,并兩次組織相關專家組進行綜合性本底調查,調查新增保護區高等植物名錄440余種,新發表植物新種3個,發現并證實了世界極危物種“安吉小鯢”分布,發現并形成了國寶級昆蟲——中華虎鳳蝶及全球性易危鳥種——短尾鴉雀的影音資料。先后撰寫、出版了《清涼峰植物》《清涼峰木本植物志》《清涼峰動物》《清涼峰昆蟲》等保護區專題讀本、畫冊、專題片10余套。修建1個0.9畝左右的科教館,以清涼峰科技館、龍塘山珍稀植物園等為平臺,聯合相關單位開展科普下鄉、學生夏令營、世界環境宣傳日、電視訪談節目、“揭秘動物世界探索多彩自然”等主題活動,年均開展野生動植物保護科普活動10次以上,接待各類參觀、考察人員達到5萬余人次。
保護區積極開展社區共建共管工作,將帶動社區經濟發展作為保護區提高管護能力的重要手段,積極扶持周邊社區開展新農村建設,扶貧濟困,捐資助學,補償野生動物危害農作物損失,逐漸形成共存共融、協調有序的社區關系和良好氛圍,2011年、2013年保護區率先在全省自然保護區中完成了對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11.6萬畝集體林租賃工作,有效解決了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低的問題,壯大了保護區周邊鎮村的集體經濟,提高了林農收入。清涼峰鎮的浙川村,在沒有實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之前,集體經濟幾乎為零,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實行后,補償資金就有271335元,租賃后又新增96020元,合計367355元,村民人均收入增加近千元。2013年,僅僅集體林租賃收入就達到近55.9萬元。2014年、2015年隨著補償機制完善及補償額度的提高,村集體和村民收入又有了進一步提高,村容村貌也大為改觀,好的生態更是促進了當地農家樂的發展,調動了群眾參與自然保護的積極性。此外,林政案件、違章用火的發案率明顯下降,保護區與周邊社區逐漸形成協調有序的社區關系和良好氛圍,取得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保護工作化被動為主動,順利解決了自然生態保護與發展的深層次矛盾,確保了保護區林業資源的安全有序發展。
“十三五”期間,保護區將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規劃工作全局,堅決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堅持創新發展、堅持協調發展、堅持綠色發展、堅持開放發展、堅持共享發展”的發展理念,進一步按照保護區“建設標準化、管理規范化、信息數字化”發展方向,不斷提高清涼峰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科研宣教、基礎設施建設、人才隊伍及政策保障、景點開發、林場穩定發展等方面工作能力,高標準完成各級部門賦予保護區“十三五”的各項工作任務,推動保護區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將保護區打造成“物種基因寶庫、生態文化名山、休閑度假勝地、養生保健天堂”,為實現中央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目標作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