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曉心
郭勇:埋頭拉車 抬頭看路
文/郭曉心
世界唯一不變的是永遠在變,為了更好地適應,需要以萬變應萬變。從電子行業的佼佼者到鈑金行業的“懵懂少年”,再到行業公認的專家,郭勇一路走來倍感艱辛也頗具傳奇。現在的郭勇既是武漢光谷機電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光谷機電”)的副總經理,又是武漢·中國光谷精密制造行業協會(以下簡稱“光谷精密協會”)的秘書長,為了進一步了解郭勇的智慧人生以及他所處的武漢鈑金行業的發展狀況,本刊記者對郭勇進行了專訪。
2001年,郭勇進入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烽火通信”),投身于電子行業,從生產到管理,每一次崗位轉換都能順利攀峰。2008年在烽火通信產業方向調整的指引下,憑借在電子行業的多年經驗,郭勇滿懷信心投入鈑金制作行業,開始負責烽火通信金工部(光谷機電的前身)的管理工作,從此開啟了鈑金行業之旅。
轉行不同于轉崗,郭勇由于缺乏鈑金基礎知識,對主要生產設備及工藝毫無概念,導致工作交流都成問題,更談不上管理,他一時間陷入困境,此時,郭勇才明白原有的經驗和信心,已跟不上轉行管理的步伐,必須靈活調整。他要邁出的第一步,是從鈑金的基礎工藝抓起,向生產一線人員學習,以滿腔的熱情去獲取知識,進而融入到行業中去。
現在,郭勇邁入鈑金行業近10年了,從一無所知到精通標準化工廠管理,郭勇說,所學所獲都離不開前輩們的指導和同行的交流學習。
為了進一步促進區域交流,2012年,在光谷機電總經理廣愛清、副總經理郭勇牽頭以及武漢市政府支持下,光谷精密協會成立了,它是服務于精密制造行業、企業的區域性、非營利性的社會團體。據郭勇介紹,該團體聚合了精密制造產業鏈中從事技術研究、產品設計開發與制造、生產裝備研制及相關需求的企事業單位、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精密制造產品的聯合技術攻關、技術交流及制造服務,旨在搭建一個技術交流平臺,實現協會內資源和技術成果共享,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謀求企業共同發展,促進區域內產業鏈的完善和升級。
據郭勇介紹,武漢鈑金市場需求主要分布在通信、電力及自動化控制、船舶、裝備制造(含激光切割、激光美容、激光打標設備)、科研院校孵化器等行業。市場需求過100億元,大部分集中在光谷地區。
2011年武漢地區鈑金生產企業不足100家,到2016年時已發展到164家。電力基礎鈑金配套占據80%,多為小微型企業,工藝質量參差不齊,成本價格差異較大。20%的企業為通信行業精密鈑金配套,實行精益化生產管理,并在重點客戶中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但整體技術水平與發達地區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主要體現在技術服務能力偏弱,不能充分、及時滿足客戶需求。
隨著行業智能化程度不斷增強,行業內領先企業如光谷機電、盛隆電氣、長江電氣、梅勒電氣、長興電氣等10家產值過億的主要企業已逐漸意識到差距所在,逐步建立了完整的制造服務系統,高精尖設備引進,智能化升級,激光設備得到普及應用,這部分企業在技術水平上與發達地區相關企業相比差距已明顯降低。郭勇認為,目前武漢鈑金行業的產業布局不足之處在于,一方面有鈑金配套需求的企業抱怨本地化配套能力不足,鈑金件的工藝質量水平參差不齊,價格偏高。另一方面以鈑金制作為主要業務的專業化鈑金企業認為武漢鈑金需求量小,投入回報慢且風險高,支撐其持續投入和向專業化提升的動力不足。
武漢地區鈑金制造業正處在結構調整、產業提升的轉型期。隨著競爭的深入,鈑金產業鏈各階段的利潤空間均在壓縮,降價的空間日趨減少。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單靠價格競爭不能建立核心競爭力,不是長遠發展的方向,開始努力探索新的發展道路。許多企業著手改造設備提質增效,并大力開發新的具有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將產品差異化及配套服務作為企業發展的長久之計,尋找新的市場需求,建立新的業務增長點,以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信息閉塞是現在武漢鈑金企業的一大問題。現今,信息更新速度之快令人應接不暇,但是郭勇所接觸到的企業主管幾乎很少花時間來查閱相關信息,更不用說企業有情報和信息收集的專職部門了。光谷精密協會會充分發揮自己的平臺優勢,將國內的最新行業信息引入到協會內部,定期組織會員單位走出去,參與到國內外的行業交流活動中去。
近幾年,珠三角、長三角地區鈑金件生產企業在生產中積累了各種先進制造技術和工藝裝置。未來武漢鈑金件加工行業的發展將貫徹低碳、環保、節能、節材的設計和生產理念,向精密、高效、專業化、規模化、國際化方向發展。武漢企業任重道遠,今后應從六方面轉型發展:一是采用先進的制造工藝和設備,建立健全質量保障體系,提高精密化、專業化、自動化、信息化制造水平,滿足小批量和柔性化生產的需要;二是提高企業的生產、營銷和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三是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引進高素質人才,特別是重視引進和培養國際化人才,重視現有職工隊伍的再教育和培訓;四是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縱覽國內外行業發展,提高領導層決策的前瞻性;五是樹立誠信觀念,建立企業的良好信譽;六是樹立全局觀念,建立合理的上下游供求關系。
“中國制造2025”,關乎國家整個制造業未來發展,對于武漢鈑金制造行業同樣不能置身世外,武漢地區要為中國制造夯實基礎,只有將鈑金制造企業成功轉型并提升到智能化制造水平,才能呈現快速與突破性發展,縮小與發達地區差距。然而面對“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的突然造訪,依然讓本地鈑金企業感到措手不及。郭勇分析,通過對比,中國制造與先進制造國家的巨大差距徹底晾在臺面上,并量化到50年,甚至是100年,認識到差距的存在,就必須要求我們加快推進“中國制造2025”,否則制造巨人開始奔跑,我們還在緩慢前行,那只會讓差距進一步拉大,當然這樣量化差距未必科學,我們沒必要太過于悲觀,要看到中國制造正在迅速成長,已經成為世界不可小覷的力量,恰恰是中國制造的高速崛起,才使制造巨人感到中國制造的潛在威脅,迫使他們奔跑起來占領新的制高點。
基于現代工廠的智能化改造需求,光谷精密協會2016年二季度工作主線以推動智能制造示范落地為主要方向并在六月份率先成立了“智能制造專業委員會”,同時在副會長單位武漢倍普科技有限公司啟動首個智能制造試點第一條SMT生產線。
未來五年,手工鈑金行業將逐步退出市場,而取而代之的智能化鈑金制作工廠將得到較好的發展空間。推動技術創新,實現信息化管理、智能化生產,整合行業資源,規范行業秩序,進一步提升武漢地區制造業服務水平及整體競爭力。鈑金企業一方面應務實,生產永遠是首位的,應踏實把生產做好,將管理水平提上去,練好內功。另一方面也要“務虛”,深刻理解“中國制造2025”所帶來的全新制造模式,逐漸明晰企業數字化、網絡化及智能化的發展思路,即首先是產品數字化,然后是企業全面的數字化,這是實現智能制造的基礎與前提。企業應結合自身特點,著手制定“企業2025發展規劃”,開展頂層設計,制定分階段實施的時間表,穩步推進企業的數字化工廠建設,逐步實現智能制造的既定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