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陽
(海南師范大學,海南 海口 570100)
?
聲樂表演中咬字吐字的幾點看法
李 陽
(海南師范大學,海南 海口 570100)
【摘要】咬字吐字是聲樂演唱中最重要的技術之一,直接影響聲樂表演藝術的綜合表現力。本文在筆者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對聲樂演唱中的咬字吐字技術進行全面分析,意在強調咬字吐字在聲樂教學中的重要功能,以提高聲樂表演的藝術性。
【關鍵詞】聲樂表演;咬字;吐字
咬字吐字的概念最早來源于中國的戲曲藝術,后被民族傳統聲樂理論借鑒和運用中,所謂咬字就是在演唱過程中唇、舌、齒、牙、咽、喉各器官做成不同的姿態使唇音[b]、[p]、[m]、[f] ,舌前音[z]、[c]、[s] ,舌后音 [zh]、[ch]、[sh]、[r] ,舌中音[d]、[t]、[n]、[l] ,舌面音[j]、[q]、[x] ,舌根音[g]、[k]、[h]經過的過程便是“咬字”。漢語的聲母就是唱腔中常講的字頭。歌唱時首先就要求咬準字頭。外語的咬字就是要唱清輔音,使得輔音清晰,自然。漢語的字節分為字頭、字腹和字尾。字腹、字尾是漢字的韻母,從字腹到字尾的發音過程就叫“吐字”。韻母比聲母成分多,一般最多三個要素,隨著曲調旋律的變化,緊跟在聲母后面的韻母中每個成分必須交待清楚。,使“吐”出來的每一個成分既要保持字音的準確清晰,又要符合音樂旋律的完整連貫。外語本身分為輔音和元音兩個部分,因此保持元音震動就能與音樂的連貫性保持一致,相比起漢語歌曲就更容易咬字吐字一些。在眾多的音樂藝術活動中,聲樂藝術的表現力之所以最強最感人,是因為聲樂演唱憑借著語言及音樂結合的方式向人們傳達思想感情,可以說語言是支撐聲樂表現的重要骨架。正確的咬字吐字是語言純正的前提,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聲樂藝術的表現,對歌唱風格、表達方式、劃分唱法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清晰的咬字吐字方式可以高度準確地傳達歌曲的內容和韻味
聲樂表演藝術要求演唱者必須在一定時間內精準的把握每個字的咬字發音,使觀眾聽明白歌詞內容,把握歌曲的韻味,以產生較好的共鳴。這是聲樂演唱中吐字咬字的最基本要求,還要在這個前提下,盡量做到“聲與字”、“字與腔”、“腔與聲”的完美結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字正腔圓”“字不正,腔難圓”,“字不正,意難明”“字不正,音難聽”。可見咬字吐字的清晰準確對歌唱時的方法狀態、作品情感內容的正確表達以及聽眾對作品的理解接受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二)恰當的咬字吐字方式可以樹立鮮明生動的形象
聲樂表演藝術是要靠我們的聲音、情感和環境等方面來塑造藝術形象的。演唱者進行二度創作時,要依照自己對作品的理解,通過變化的咬字吐字方式增加音樂的色彩,渲染氣氛,使聽眾產生強烈共鳴。
(三)正確的咬字吐字方式與音樂結合在一起可以增強音樂感染力
聲樂語言本身就是具豐富音樂性的語言,這個特性體現在語調的高低、頓挫,字音的強弱、輕重等方面,正確的咬字吐字方式可以在語調、語氣、語感上形成優美和諧的字音聲腔,使語言的音樂性更加突出,音樂感染力更加強烈,給觀眾帶來更完美豐富的音樂美感。
(一)呼吸
正確的呼吸是正確咬字吐字的基礎。我們日常說話時的音量小,只是自然的將氣息吸進呼出,自然的經過聲帶。而在歌唱狀態時就大大不同了,氣息不但要支持發音,還有維持音樂性的咬字吐字的完整過程。通常我們都是采用腹式呼吸、胸腹式聯合呼吸法等呼吸方法,將這些自然、平穩、有深度、有控制的呼吸方式運用到歌唱中。能夠使氣息、聲帶和支點相互作用、相互平衡,從而使咬字吐字更加圓潤、松馳、有控制力。
(二)發聲器官
歌唱中的正確的使用唇、齒、舌、咽、喉和聲帶是咬字吐字清晰、準確的前提。歌曲演唱最基本的要求將呼吸置于正確的位置,促使氣息產生支點同時打開喉嚨,解放下顎和舌頭。喉腔自然開放,韻母才能唱得自然純正。如果呼吸不正確,喉部沒有科學、正確地打開,就會使聲音卡在喉嚨里或者沖頂喉嚨,使得韻母聽起來“白”、“卡”、“擠”、“沖”,非常不自然。舌頭在整個咬字吐字運動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既對一些輔音有影響,又對元音的構成起決定作用。每個元音都有不同的舌位,其中[a][o][u]為唇齒運動,舌頭自然放松置于口腔,氣流不受阻擋。[e] [i]為舌位運動,舌前部和中部用力。如果舌頭不遵循正確的運動方式必然對咬字吐字有影響。每個元音都有不同的口型,保持合理的口型與唇型姿態,賦以每個韻母不同的口型。就能把字咬清楚。由唇的張弛、下顎和舌的升降形成不同的口型,不同的開合狀態,決定著字音的準確。要使元音發音準確,必須要保持好口型和、唇形的姿勢,[a][o][u]通常稱為開口元音,演唱時口腔應該打開呈橢圓形,同時嘴唇放松,保持微笑姿勢,露出上下各四顆牙齒;[i][e]通常稱為閉口元音,口腔微張,唇微微用力。各種語言都應該注意口型的姿態,不能隨意發生變化,否則會影響咬字吐字的準確。
(三)共鳴
我們日常生活的說話是以口腔共鳴為主,而歌唱時不論是美聲、民族還是通俗唱法都涉及頭腔、鼻咽腔、胸腔等等多個共鳴系統,正是因為歌唱中的咬字吐字被共鳴腔體擴大了所以歌唱的咬字吐字要比講話時聲音更大、更集中、更準確。 準確的咬字是尋找共鳴正確位置的直接方式,咬字吐字準確就好會獲得正確的共鳴位置和狀態。
(四)邏輯重音
任何一種語言都要涉及到邏輯重音的問題,中國聲樂作品演唱的咬字吐字遵循漢字的拼讀規律,既要咬字吐字,又要收聲歸韻。因此邏輯重音的位置是變化的,放在字頭還是字腹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如果不能正確的區分就會出現倒字或是字音不對的現象,經常會讓人聽不清楚歌詞的內容,嚴重影響演唱發音的質量。西洋聲樂作品受其語言的發音特點,無論是德、意、英、法、俄都是以元音為音節和重音,所以元音是邏輯重音的重點,在歌唱過程中只要熟悉其語言的發音規律和原則就較容易找到邏輯重要的正確位置,正確掌握邏輯重要的位置對聲音的控制和表現就會自然和諧了。
(五)音樂風格
歌曲的風格不同,咬字發音也不相同。如《我愛你中國》《鳥兒在風中歌唱》等藝術歌曲①,咬字發音的特點都是強調口腔部分圓、立、豎的感覺,聲音在口咽腔的著力點比較靠后,字聲結合中聲的成份較多,聲音的整個線條比較圓潤一致,既有點又有面的立體感覺。又如新時期創作歌曲②《聽海》《蘆花》《黃河漁娘》等,咬字吐字地域性、風格性和藝術性較強,咬字發音時口咽腔前面用的部分比較多,噴彈力感覺突出,聲音著力點靠前,點的感覺多,字聲結合中字的成份較多,聲音根據風格的需要加以調節,色調比前一種明亮靠前。
(六)情感
聲樂表演藝術的審美標準是以“聲表情,寓情于聲,力求聲情并茂”。要達到這個標準就需要運用變化的咬字方法,來增加感染力。表達強烈的情感時,為了渲染特定的氣氛和意境突出和強調某個字,就采用緊咬緩發的咬字吐字方式。例如《鐵蹄下的歌女》一方面控訴了舊社會對歌女的歧視,同時又表現出歌女為了生計而無可奈何的處境。通過這種手法,使聽眾身臨其境,感嘆萬分。
譜例1《鐵蹄下的歌女》:

在歌曲的拖腔部分,為了表現一種特定的意境和易于抒發深刻的內在情緒,將字慢咬緩發,在長時值的吐字過程中,表現豐實的感情。如:

歌唱中為了使詞曲深化,意境突出,情感集中,氣氛濃烈也常采用將字頭部分延長的手法,如《黃水謠》。
譜例2《黃水謠》:

聲樂是一種語言與旋律緊密結合的藝術活動,語言是唱歌的基礎,歌唱的過程也是語言藝術化的過程。聲樂表演中的咬字發音問題受文化、地域、語種和發聲規律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需要辯證分析與對待。需要運用和結合語音學、語言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與經驗,找出咬字吐字出現的根本問題,才能更好地為聲樂表演服務。
注釋:
①藝術歌曲:是由詩歌與音樂結合而共同完成藝術表現任務的一種音樂體裁。藝術歌曲在音樂上,要求曲調必須與富有詩意的唱詞有著情景交融的藝術形象。同時,鋼琴伴奏與演唱完美的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個音樂曲調織體,來共同塑造完整、豐富的音樂形象,使藝術歌曲具有較強的表現力和欣賞性。
②新時期創作歌曲:具有時代特征、民族特性,新創作的歌曲。
參考文獻
[1]周亮.美聲唱法演唱漢語歌曲咬字吐字問題研究[D]. 西北師范大學 2005
[2]陳紅.淺談歌唱中的咬字與吐字[J]. 貴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02).
作者簡介:李陽(1983—),河南泌陽人,海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師,碩士,研究方向:聲樂表演與教學、音樂教育、民族音樂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