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單祺雯
?
一勺糖的檢討
文/單祺雯

受訪專家: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何麗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何計國
因為擁有人類喜歡的味道,我很有優越感。人們會用“甜蜜”來形容我,孩子和女性更是對我情有獨鐘。我的名字叫白糖。如今的我,正面臨越來越多的指責。
我的學名是碳水化合物,人體所需要的能量主要由我提供。進入人體后,我會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血液中的葡萄糖稱作血糖,通過血糖水平的高低促使胰島素分泌,把血糖轉化為能量供人體消耗。這也是為什么在運動時,吃塊巧克力會讓你興奮;疲勞饑餓時,吃顆糖能緩解頭暈的原因。
我有一個龐大的家族。新鮮水果、奶類、薯類和糧食中是天然存在的糖;棒棒糖、軟糖等零食中的我,屬于可直接食用的糖類制品;作為調味品,我在很多菜系都備受青睞;形形色色的方便食品和飲料中,也都少不了我的身影。除了第一種“天然糖”,其他形態的我都表現了“不好”的一面。
或許你會說,既然只有第一種才是健康的糖,其他的不吃不就行了?這恐怕很難做到,因為你們很難辨別我的化身“隱形糖”。正如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何麗教授所說,人們攝糖過量,很大程度上源于經常外出就餐和攝入大量加工食品。在餐館,加了我的菜,味更濃郁,紅燒肉、魚香肉絲都是我能大顯身手的菜式;超市里,碳酸飲料、果汁等更是我的最佳藏身所,面包、話梅、蝦條和酸奶等也很歡迎我的加入。
由于變化多,味道好,我有著龐大的消費市場。數據統計,2015年全球糖消費總量1.72億噸,同比增長2.35%,印度和中國作為糖消費的主力軍,每年人均消費添加糖達22公斤左右。
盡管如此,我仍然感受到了自己的生存壓力。全世界的營養專家都在盯著我,隔三差五就要批判我一回。前不久,美國權威專家在《自然》雜志發表文章,說我就像另一種煙草,吃多了如同慢性自殺。
相關數據顯示,中國居民平均每人每天糖攝入量約為59克,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50克上限標準。而食糖過量,后患無窮。如果你足夠細心,一定可以感受到我的“威力”。
我被攝入人體后,最先影響到的是牙齒。吃糖后如清潔不徹底,會導致糖分在口腔殘留,引發齲齒。這還只是我帶來的小麻煩,真正能讓我“展現功力”的是當我進入血液。我不僅會導致體內“壞膽固醇”水平升高,更可能因血糖過高而患上糖尿病及其并發癥。
當傷害向下發展時,首先遭殃的是心臟,大量吃精制糖可能導致人體攝入能量過高,增加高血壓的發病率,從而引發心臟病;其次中招的是肝臟,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發現,長期高糖飲食,會加快肝臟細胞儲存脂肪的速度,導致脂肪聚集在肝臟周圍,形成脂肪肝;我的“威力”還能延伸至直腸,令直腸癌風險升高;對于男性來說,我更應該成為懼怕對象,因為我能造成男性的勃起功能下降。
當我隨著血液走遍全身,皮膚就會被波及。因為糖在進入人體后,可產生一種叫糖化終產物(AGEs)的“危害分子”,不僅能破壞膠原蛋白、彈力蛋白等蛋白纖維,導致皮膚出現皺紋或松弛,還會使身體的天然屏障失效,降低皮膚防御紫外線的能力。如長期大量攝入糖,因能量太多產生飽腹感,影響對其他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食品的攝入,可造成營養不足、免疫力低下,尤其對處于生長發育期的兒童影響最大。
可能是認清了我的破壞力,目前各國相繼開展了“限糖”運動。比如,英國不久前宣布了對含糖飲料征稅。我并非一無是處,所以在如何對待我的問題上,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何計國的話很到位:糖是人體必需的能源物質,“限糖”并不代表不吃糖,而是要“會吃糖、管理好你該吃多少糖。”只要每天糖攝入量控制在當日攝入總能量的5%,約25克左右,完全不會產生健康問題。
首先,逐步減量。每天少吃一種含糖食物,久了自然就不再貪戀甜食了。其次,學看營養成分表。在加工食品標簽中,我經常以蔗糖、砂糖、果糖、葡萄糖、果葡糖漿、玉米糖漿等“昵稱”出現,這些成分排得越靠前,越應少買。第三,找調味替代品。在很多用途中,我都有替代者,比如,烹飪時,檸檬汁、橘皮、醋都可以為食物增香。第四,少在外就餐。在家做飯,更容易控制我的用量。最后,學會檢測我的含量。對大部分食物而言,只要舌頭能嘗出微微甜味,含糖量可能在5%左右;若感到甜甚至膩,也許含糖量在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