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仲文
?
大病有幾個節點扛過去就不會倒下
文/李仲文

77歲的徐天來因為心臟病復發在朋友圈消失了兩個月。在這兩個月里,老徐整個人一下崩塌了,不僅變得敏感、焦慮、悲觀,甚至幾度想自殺。大病來臨,人往往會變得很脆弱,怎樣才能避免“病來如山倒”般的悲劇出現?
短短兩個月,一個活生生的人,怎么就被疾病給徹底摧毀了?——胡進一76歲
恐懼:“我要裝支架,開最貴的藥”
當朋友登門探望時,差點認不出老徐,他躺在床上,面容枯槁、骨瘦如柴,而且記憶力喪失,叫不出任何朋友的名字。
朋友對老徐的印象還停留在兩個月前,那時,老徐還是湖南長沙某玩樂圈的“扛把子”,衣著光鮮,說話洪亮,走路生風,是個“老頑童”。
一切改變只因心臟病復發。今年1月初,徐天來坐得久一點就憋氣,睡覺時也總被憋醒,胸前區有刺痛感。一查,原來9年前放支架的血管再次發生狹窄。徐天來非常恐慌,其好友胡進一回憶,“還沒等醫生下結論,他就說‘醫生,我要裝支架,兩個三個都行,你給我開最貴的藥’。”醫生只好配合,給徐天來裝了支架。
多疑:“是不是其他器官也壞了”
此后,徐天來三天兩頭往醫院跑,不僅拿回一大堆中藥,還經常去醫保定點醫院輸液,有時在醫院一住就是一周。
好幾次,胡進一約徐天來曬太陽,徐天來都拒絕了。胡進一登門看望,發現徐天來坐在電腦前,搜索著一篇篇“嚇人”的文章——《心臟病與卒中的發作、復發和死亡率的關系》、《某某某今晨去世,原因為心臟病復發》……“你說,我這氣喘吁吁的,是不是肺部也有問題”“你看我這腳腫的,是不是腎也快不行了”“反正心臟是不行了,其他器官是不是也壞了”……每次,胡進一都會被徐天來這種多疑影響心情。
有時到了深夜,徐天來還會在QQ上或者微信朋友圈里分享一些健康養生的文章,然后默默等著回復,沒人回復就質疑朋友:“沒人理我么?”就這樣,睡眠質量本就不好的徐天來,開始徹夜失眠,每天凌晨五六點,才會在疲倦中睡去。
絕望:“活人被一泡尿害死”
雖多方求醫,可徐天來的病情并未好轉,而且,他開始出現尿失禁。徐天來親友都認為,這是壓垮他的最大一塊石頭,“他的心靈和尊嚴都受到羞辱”。
胡進一說,有一次,他去探望徐天來,徐天來尿濕了褲子,“我幫你擦干凈,換條褲子吧”。可徐天來死拽著被角不放,在尿液中躺了半個小時,才答應讓胡進一擦拭身子。直到最后,也沒讓胡進一幫忙換褲子。胡進一離開時,徐天來說:“你以后別來了,家里有保姆。”
胡進一還記得,有幾個晚上,徐天來給他打電話:“我如果從窗戶跳下去,別人會不會笑我‘這個大活人,被一泡尿給害死了’。”徐天來沒做傻事,可讓胡進一沒想到的是:此后十幾天不見,老徐已不認識他了,“短短兩個月,一個活生生的人,怎么就被疾病給徹底摧毀了?”(應當事人要求,文中人物為化名。)
“老病號”在抑郁時不喜歡見人,特別是不想見到熟人,因為熟人知道自己過去并不是這個樣子的。——廣東省人民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所長賈福軍
大病患者心態會出現4次起伏
“當查出較大疾病時,一般人的心態會經歷4次起伏。”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教授袁勇貴說,一是懷疑否認期,一種是不相信自己患的病,另一種則認為自己的病情比醫生說的更嚴重,自己嚇自己;二是憤怒發泄期,如抱怨人生不公;三是悲傷抑郁期,長久的治療用藥,容易讓人產生絕望心理,因為尊嚴問題,還會疏遠朋友家人;四是與病共處期,此時病情穩定,情緒已趨平穩。
“一些老病號會變得多疑和敏感。”廣東省人民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所長賈福軍說,抑郁的老病號特別之處是不想見到熟人,因為熟人知道自己過去并不是這個樣子的,差別很大。
3個階段最需要心理疏導
“有些疾病,特別是心腦血管病患者會出現抑郁甚至發展為精神疾病。”北京心理衛生協會秘書長廖亞明說,這種情況常出現在3個階段。一是剛意識到自己身體出了問題,一個是在治療期,還有一個是在疾病復發時,“他們會發現自己的社會功能一下發生了變化,原來沒病或病情穩定時,可以做很多事情,一旦得了病,什么都干不了”。
江蘇省人民醫院內分泌科副教授武曉泓說,基本上1/3的糖尿病患者有心理問題,而很多疾病(如心臟病)的復發,跟焦慮、抑郁等關系很大。
廖亞明建議,患者若抑郁持續兩周以上,無法正常生活,如情緒低落,不愿與人交往,沒有食欲,無端自責,脾氣大,有輕生念頭甚至自殺行為等,最好去精神科就醫。

配偶年齡大身體差,如果參與照護,患者會為此擔心和負疚。——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護師宋桂云
由配偶照顧的患者心理負擔重
在家庭照護時,成員分配也會給患者帶來壓力。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護師宋桂云曾對72位住院病人做過調查,發現配偶組提供照顧的老年患者的心理負擔重于子女組和護工組、保姆組照顧的患者,“如果配偶年齡大身體差,還參與照護,患者會感到擔心和負疚”。因此,最好能請護工和保姆。
此外,中山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精神科副教授關念紅調查發現,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與精神愉悅度成正相關。因此家屬不必事事代勞,而應幫助患者鍛煉自理能力。在眾多自理能力中,洗澡在本質上與行走、穿衣等已成為固定模式的活動不同,它涉及到安排物品、更換衣服等較為復雜的運動。因此,加強鍛煉患者的洗澡能力,可提高患者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