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佚名
?
生魚刺身源自中國
文/佚名

現代中國人數典忘祖,多以為這種生鮮剌身的食法,是日本特有的食文化。
殊不知,這種生鮮食文化其實原是中國古代的飲食本色。在古中國,生鮮食肉稱作“膾”,《說文解字》:“膾,細切(生)肉也。”“肉腥細者為膾。”(《禮記·內則》)“生肉為膾。”《漢書·東方朔傳》)現在韓國人嗜好的生牛肉膾,就是傳自中國古人的。
古代漢語中,生魚片刺身則稱作“繪”,以生魚刺身制作為“繪切”。《舊唐書》有“飛刀膾鯉”之記載,即描述以快刀制取生鯉魚為刺身。所以,生魚刺身的生鮮吃法,并非是日本的專利,而是華漢祖先的發明。
最可笑的是,日本所謂“剌身”,不應從俗讀作“ci”,而應當讀作“刺——la”,以刀切割曰剌(la),刺身,即裂身也。這個日語詞其實也是從漢語傳過去的。
至于日本食文化之尚美與唯美,我竊以為本來原也是盛唐及北宋時期華漢食文化的特點。清代以后華漢飲食多受草原民族的影響——例如受什么“滿漢全席”一類垃圾食品的影響而衰落了,日本則不斷改進創新,精益求精反而超過了中國。
吃生魚片時,盤上常常配著幾枚紫蘇葉,旁邊還襯托以蘿卜絲、紫蘇花等。這些植物并非單純的裝飾,它們既有爽口的作用,也有藥用消毒的作用。例如,紫蘇屬唇形科的植物,葉、梗、種子都是藥材。紫蘇葉在傳統漢藥里有解除魚蟹之毒,發散風寒之功效。
吃日本生魚片必須要蘸日本醬油(盡管釀制原料相近,但與中國醬油的味感有微妙難言的不同)。醬油里必須要調入辣根末。辣根,學名叫“山黃”,辣根末,就是用山葵的地下莖磨制成的。這種綠色的調料吃起來有些像吃芥末,味道強烈,有時辣得沖鼻子,逼得你甚至想大叫——這時須嗅一下日本清酒方可解脫。吃河鲀的生魚片,還必須要蘸一種特制的水果釀制的美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