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士杰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哈爾濱市委關于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黨建工作要“探索創新,找準黨建工作與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發展的結合點,真正把黨組織建設成為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堅強戰斗堡壘,切實保證健康有序發展的正確方向”的指示精神,賓縣縣委在4月、5月開展了“六十日攻堅”活動,集中從四個方面尋求突破,在全縣形成了加強“兩新”組織黨建工作的濃厚氛圍,取得明顯效果。
突出重點抓思想轉變,促進業主支持、共建共贏。一是縣級領導干部每人聯系2~3個規模以上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深入開展調研、幫助解決問題,從而贏得業主的支持。二是以縣人大黨組、縣政協黨組的名義,召開專門會議,向人大代表業主、政協委員業主發放《致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一封信》,增強人大代表業主和政協委員業主配合建立黨組織的自覺性。三是依托勞動、環保、行審、廣電等12家單位,把相關優惠政策向“兩新”組織傾斜,通過幫助代辦各類手續、疏通用人渠道、宣傳企業文化等措施,讓“兩新”組織得到實惠、看到好處,增強對“兩新”組織黨建工作的認同感。
破解難題抓集中排查,促使黨員回歸、亮出身份。一是黨建指導員深入“兩新”組織與黨員職工逐一談話,宣傳上級黨委對“兩新”組織的政策,找出“隱形黨員”15名。二是結合當前開展的黨員組織關系排查工作,全縣46個基層黨委對在“兩新”組織務工的流入黨員進行身份核實,找出“隱形黨員”7名。三是采取“以獎代補”黨員活動經費的形式,讓已建立黨組織的“兩新”組織積極開展各類黨建載體活動,在基層黨委舉辦活動時,也邀請出資人、黨組織負責人、企業黨員和技術骨干參加。通過這兩種細致的教育引導,找出“隱形黨員”5名。四是縣委通過下發“致全體黨員的一封信”,走訪部分生活困難黨員,為職工家屬解決就醫、上學、租房等生活問題,讓“兩新”組織黨員感受到組織的溫暖,喚起黨員的榮譽感,找出“隱形黨員”8名。
多措并舉抓組織建立,達到全面覆蓋、消除盲點。一是加大宣傳力度。縣電視臺開辟“兩新”組織黨建專欄,賓縣黨建微信公眾平臺對“六十日攻堅”活動重點工作全程跟蹤報道,賓西經濟開發區黨委在主要公路沿線設立宣傳標語牌,在“兩新”組織設置宣傳欄,廣泛宣傳開展黨建活動的重要意義,吸引25家“兩新”組織單獨組建了黨支部。二是選派專人指導。縣委派出15名組工干部,帶領45名黨建指導員、45名黨建聯絡員,在“兩新”組織中做好發展黨員工作,特別是發展符合條件的業主入黨,為8家“兩新”組織建立黨組織創造了條件。三是行業管理促進。按照行業管理、條塊分割的原則,衛生、教育、人社、司法等部門(系統)黨組織在行政方面對相關“兩新”組織進行管理的同時,大力加強黨組織的組建工作,在15家“兩新”組織完成了黨組織覆蓋。四是典型引帶示范。縣委集中對英杰景區、永和菜業、民生醫院和吳迪律師事務所開展黨組織掛牌活動,并邀請業主到這些黨建工作開展比較好的“兩新”組織參觀學習,借鑒成功經驗。目前,已有6家非公企業、3家社會組織建立了黨建示范點。
搭建平臺抓作用發揮,確保企業接納、黨員歡迎。一是搭建活動平臺,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下派黨建指導員與“兩新”組織的黨組織書記、黨員逐一談話,指導黨組織把黨建工作重心放在推動企業發展上;推行“兩新”組織“黨員承諾制”,設立“黨員責任區”“黨員示范區”“黨員先鋒崗”,動員廣大黨員立足本職崗位做表率,在急難險重任務面前當先鋒。二是搭建示范平臺,增強黨組織的向心力。積極選樹先進典型,引導“兩新”組織黨員樹立“有為才有位”的工作理念;結合紀念建黨95周年,開展“兩新”組織好支部、好支書、好黨員“三好”專項表彰,并給予物質獎勵。三是搭建關愛平臺,增強黨組織的感召力。為維護職工合法權益,采取以黨員作為“兩新”組織代言人的方式,引導業主與員工之間加強溝通;開展“一幫一、送溫暖、獻愛心”活動,對“兩新”組織中的困難黨員集中幫扶,讓他們充分感受到組織的關懷與溫暖。
(作者系中共賓縣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