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炳庭
西吉中學,地處六盤山麓,葫蘆河畔。群山環峙,鳥語伴林濤陣陣;祥云輕繞,書頁隨日光■。郁郁乎青山,紫氣東來;陶陶然學齋,文運興隆。
建校之初,關山難度,險峰無數。幸賴學界賢達,社會名流,承生民之熱望,擔社稷之殷憂。捐資建校,步履維艱,烽火歲月,弦誦不輟。澤被桑梓,化育八方;薪火綿延,春華秋實。后來者,若曉創業甘苦,當思前賢之不易也!
十年浩劫,斯文掃地,嘆師道之不復,恨野蠻之丑陋。惜杏壇風囂,飛鴻折翼;寒宵雨橫,蘭畹拋荒。
雄雞唱曉,云帆啟航。驚雷動,陰霾掃,國運轉,教育昌?;謴透呖?,學子高攀,暢敘教育偉業,共商發展大計。
憶往昔,歲月崢嶸;看今朝,名校風流。歲月滄桑,人間巨變。春華灼灼,秋實累累。
二零零九,校址新遷,看閬苑之聳靈壤;藍圖重繪,喜鯤鵬之沖天罡。四時氣象,美不勝收。春則,花壇艷艷,草坪茵茵。夏則間關鶯語,綠樹成蔭;秋則,百草豐茂,丹桂飄香;冬則玉樹瓊枝,銀裝素裹??萍紭恰嶒灅牵δ荦R備;微機室、語音室,設施精良。報告廳探究教學玄奧,圖書館遨游知識海洋。書畫室瀉波瀾于筆底,音樂室陶性靈于宮商。師資力量雄厚,辦學特色鮮明。質量興校,登巔峰以攬皓月;科研為本,結碩果而傳佳音。培育特色,師資教藝精湛;張揚個性,成就異彩紛呈。考場競技,展才智屢屢折桂;教壇論劍,顯身手頻頻奪金。有飽學長者,誨人不倦;莘莘學子,學而不厭。治學則嚴謹探索,為師則愛生奉獻。融嚴慈之念念,匯百川而泱泱。樂學勤學,以養品格;善學博學,以長才干;書聲瑯瑯,嘯吟于葫蘆河畔;學海泱泱,泛舟于校園之中。教風正,學風實;民主管理,和諧校園。正可謂:蛟龍振鱗思云天,駿馬奮蹄正騰飛。
試看今日之域內,何處無西中學子風采;放眼明朝之寰宇,何處無西中超卓品牌。
七十年風雨征程,幾代人執著追求,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水平漸次提高。硬件設施不斷完善,校園建設日新月異。創造精品學校,打造育人經典。名師層出不窮,優生泉涌不斷。崇文尚德,重教書與育人;求真篤實,合理論與實踐。知行統一,追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品質優良,形成文明守紀團結拼搏校風。
喜哉,西吉中學!承萬鈞雷龍飆風,白虹貫日;創區內一流業績,弘猷天籟。彈指七秩間,一步一重瑤臺;倏忽二萬五千日,鶴舞鵠翔真氣概。高山仰止兮桃李遍天下;風云際會兮才俊滿人間。
西吉中學,七十華年。雄關漫道,無限前程,如日之升,鵬程萬里。既歌且頌,亦祝亦贊!
辛卯年庚寅月乙巳日
注:
寧夏西吉中學始建于八年抗戰勝利的1945年。學校初創時,其校址在縣城東郊何家店子,即今西吉縣黨校所在地。民國31年(公元1942年)10月西吉縣政府成立,首任縣長孫宗濂到任后開始修建學校,校園面積50畝,系當地回族居民王富德遺產,其子王瑞祥,其婿馬忠賢所捐,歷時數載,修建教室宿舍,計瓦房64間。民國34年(1945年),龐敏修就任西吉縣政府縣長,邀請地方人士,設法由學田收入項下,撥款修建大禮堂一座9間,又增修了幾間宿舍,時半年告竣,至此,學校出具規模,建筑面積1084平方米,于同年招收初一年級新生47名,8月底開學,定名為“甘肅省西吉縣立初級中學”。
1949年8月9日,西吉縣解放,縣人民政府接管了學校。校名仍為“甘肅省西吉縣立初級中學”。
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學校更名為“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初級中學”,之后,學校曾上報縣人民政府,請求另選校址,隨機得到批復,在縣城西郊動工修建,歷時一年,基本完工。校園面積51.6畝,建筑面積1640平方米,到1959年8月,學校從何家店子遷入縣城西郊新校址,從此,學生班額逐漸增多,學校規模也隨之擴大。
1961年9月,校名由“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第一初級中學”改為“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中學”。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更名為“長纓中學”,不久又恢復原名。
2009年9月19日,西吉中學喜遷何家店子新校區,其建筑規模和教學設施邁入自治區一流學校行列,為進一步提高辦學水平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建設中的新校區占地面積300畝,規劃建筑面積5萬6千多平米。一期工程——兩幢實驗樓、兩幢教學樓、科技藝術樓、兩幢學生公寓、學生餐廳已投入使用。二期工程——體育館、圖書館和兩幢學生公寓的建設已拉開帷幕。各種現代化教育教學設施齊全,擁有理、化、生實驗室24間,音樂室2間、舞蹈室1間,美術室2間,微機室6間;校園廣播和校園網投入使用。每間教室裝備了多媒體設備,學校教育教學已由傳統走向現代、由單一走向多元。
西吉中學屬首批自治區普通高中示范學校,自治區文明單位,自治區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十佳單位,榮獲自治區“五一勞動獎狀”。自治區校園文化藝術活動先進學校,自治區安全文明校園,自治區體育傳統項目學校,自治區衛生先進單位,自治區體育工作先進單位,自治區“綠色學?!?。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全國首批科學教育實驗基地,“十五”國家級科研課題——“素質教育與校園文學研究”優秀實驗學校,全國中學生文學社五十佳單位,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教育部規劃課題,“新課程改革與校園文學研究”實驗學校。
現有教職工275人,特級教師1人,高級教師50人,一級教師47人,二級教師85人,自治區級學科骨干5人。先后有16名教師被評為省部級優秀教師、先進工作者,有90余名教師受到縣、市級表彰;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210多篇,獲獎論文100多篇。為全國大中專院校輸送學生1萬6千余名,其中重點大學1700多名,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輸送16名品學兼優學子。獲博士學位學子80余人,碩士學位200余人;眾多學子已成為共和國建設的生力軍、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