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為民(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100732)
?
五大發展理念的歷史邏輯與實踐價值
□侯為民
(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100732)
摘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新的探索和總結,是中國道路內在邏輯的歷史呈現。五大發展理念堅持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有機體和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思想,是指導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南。五大發展理念的目標指向和價值訴求,反映了以人民為中心發展觀的本質要求,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重要指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需要統籌協調地解決好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在實踐中發揮其指導改革發展的社會功能,顯示其實踐價值。
關鍵詞:五大發展理念;價值訴求;歷史邏輯;方法論;實踐價值
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發展目標,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和科學發展理念的引領。《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1]“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這五大發展理念,既源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經驗的總結,也體現為對我國發展規律的新認識。五大發展理念的目標指向和價值訴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改革開放具體實踐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結合和統一,其蘊含的方法論是指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礎。
理念是客觀事實的本質性反映,是事物內性的外在表征。發展理念則是對經濟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總結和提煉,它本質上是社會實踐和歷史的產物。馬克思指出:“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2]但這種改造,需要經過人們長期的社會實踐,需要通過經濟社會發展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才能逐步認識。換言之,關于發展的觀念總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深化的。五大發展理念的提出,同樣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不斷發展的產物,它深植于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中,同時又引領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向新的目標邁進。
(一)發展理念的歷史繼承性和創新性
從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的發展歷程看,五大發展理念在我國的產生具有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從根本上來說,五大發展理念產生的基礎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特別是要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另一方面,在改革開放30多年后,在發展過程中我國也需要對新的發展條件和制約因素做出科學的回應,有效調整發展的目標函數,以平衡發展的目的、手段和路徑,應對現實中的發展難題。從這個角度來看,五大發展理念既需要堅持過去發展中的有益經驗,也需要扭轉改革和發展過程中的偏差,是繼承和創新的統一。
發展在本質上是人們的歷史性活動。而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性,常常與人在歷史活動中追求的目的性有著內在的一致性。就前者而言,人們創造歷史的活動需要遵循客觀規律,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同樣如此。一定歷史時期的發展理念只能從當時的實際出發,始終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條件。恩格斯指出:“根據唯物主義觀點,歷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蒂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3]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取決于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而后者則涉及到發展條件和發展目標、經濟總量和經濟結構、發展速度和增長質量、生產效益和發展成果等各種相互制約因素。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服務于從整體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總量可能會重于結構,發展速度可能會超越于效益,但隨著實踐的推進和經濟的發展,上述因素間的相互關系會發生改變,經濟社會發展中會產生新的主要矛盾,從而使原有的發展理念滯后于實踐,或者顯得不再完善和全面。顯然,從“發展是硬道理”向“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轉變,是由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的國情及改革開放以來歷史進程決定的。
另一方面,發展理念的創新總是包含著人們對客觀發展規律的新認識,它是人們主觀能動性的體現。這種主觀能動性,在社會實踐和歷史進程中是作為合目的性展示出來的,具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和目標指向性。正如恩格斯所說:“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著某種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是沒有自覺的意圖,沒有預期的目的的。”[4]顯然,科學的新發展理念,往往體現為人們對客觀規律的自覺把握,是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從現實情境來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新出現的問題,如資源約束、發展持續性弱、增長乏力、生態環境壓力增加、國際市場競爭壓力增加、財富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也迫切需要調整和充實原有的發展理念,更系統化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可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不僅植根于經濟社會的發展規律,它還是中國共產黨直面國際環境新變化和國內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做出的理性選擇,體現了我國在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觀方面的創造和智慧。
(二)五大發展理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歷史選擇
社會發展的歷史邏輯,體現為歷史前進的總體方向,體現為歷史進程中不可逆轉的發展規律。從新中國的歷史來看,在改革開放前30年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立足于“發展的緊迫性”和“落后就要挨打”的理念,將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作為突破口,在較短的時間內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使國民經濟取得了快速增長。在《論十大關系》中,毛澤東強調在統籌兼顧的基礎上走中國的工業化道路,圍繞發展目標、發展動力和發展戰略等提出了一系列觀點,成為指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先后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才是硬道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堅持全國一盤棋思想等發展理念,強調兼顧國家、集體與個人利益,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道路、步驟、目標和途徑等提出了創造性的解答,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道路,這是我國關于發展問題的一次重要飛躍。改革開放新時期,以江澤民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指出:“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要把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4]這一理念針對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后的新情況,提出了統籌兼顧經濟、人口、資源和環境等問題的新觀點。黨的十六大后,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確立了和諧性、全局性和可持續性的發展理念,提出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人為本,以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等為基本要求,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積累的矛盾和問題進行了科學的回應,使我國在發展理念上進入了新境界。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是對上述發展理念的繼承和提高,標志著我國在發展觀念上的又一次變革。作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經驗的集中體現,五大發展理念是我們黨幾代中央領導集體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進程中逐步醞釀并于十八屆五中全會正式形成的成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五大發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也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發展經驗的集中體現,反映出我們黨對我國發展規律的新認識。”[5]
五大發展理念提出過程中呈現出的歷史邏輯,是因為它順應了我國歷史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把握并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方向和潮流。五大發展理念為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提供了總體框架式的設計理念,使發展的動力、要求、前提、條件和本質融合為一體。具體而言,五大發展理念將創新驅動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將協調合理作為持續健康發展的基本要求,將綠色發展作為永續發展的內在前提,將全面擴大開放作為國家繁榮發展的外部條件,將共享成果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有效解決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是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的思維與理念。可見,五大發展理念的形成決非偶然,而是中國道路的歷史必然,是社會主義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邏輯。五大發展理念是我國在發展觀念方面的拓展和升華,它是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的進一步回答。
從本質上來說,方法論是思維方式的理論基礎,而思維方式是方法論的具體運用。五大發展理念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新成果,其思想創新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科學地理解和認識五大發展理念,需要從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唯物辯證法出發,在全面理解發展內涵的基礎上認識其特征。
(一)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論思維
馬克思認為,社會有機體是囊括全部社會生活及其過程的總體性范疇,是以人的社會關系的各個要素、環節為紐帶構成,并且不斷發展的有機整體。社會形態更替是社會有機體發展的表現形式,生態環境是社會有機體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社會進步與人的發展是社會有機體發展的基本目標。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個體蘊藏于整體之中,整體則通過個別而具體呈現。經濟社會的發展是一個整體性現象,而整體中的個別領域又影響到整體的發展趨勢和方向。由于社會的整體性及其各個側面所具有的復雜性,經濟社會發展理念也必然需要從整體性把握,才能認識其發展規律的全貌,進而駕馭其內部的復雜性規律。從這個角度看,五大發展理念作為一個完整的整體,比較全面地勾畫了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原則。五大發展理念中既包含著對歷史發展規律的認識,也包含著對人和自然關系的理解,還包含著對人類社會發展客觀規律(包括執政黨執政規律)的把握。對我國來說,它更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總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念的具體呈現和理念升華。
從馬克思主義整體論立場可以看出,社會發展的最終力量是物質的生產力,物質的社會生產方式對社會歷史發展起主導作用,因而在發展理念上首先需要重視發展生產力、發展經濟,不斷滿足人民的物質生活需要。另一方面,社會發展的本質是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需要聯系人的地位、作用和能力的發展,考慮到自然、人口、政治、法律、文化等各種社會因素的作用。馬克思曾經指出:“人作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這些力量作為天賦和才能、作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6]從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出發,我國要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就必須既重視社會發展的重點方面,又關注其他方面因素的反作用;既強調自然、資源、環境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也要重視物質生產過程中人的主動性、科技創新的重要意義,同時要兼顧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社會內部不同領域和群體的和諧發展。
可以說,五大發展理念構成完整的綜合發展理念。作為戰略思維,五大發展理念是針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目標和長遠目標設定的,因而具有全局性、長期性、重大性的特點,這種圍繞主要矛盾和重大問題進行籌劃與指導的思維方式,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系統方法論的思維特點。此外,五大發展理念還體現了發展的不同側面間相互聯系且互為依存的關系。在五大發展理念中,任何一個短板的出現,都可能導致發展的中斷或者發展的整體目標難以全部實現。這種五大發展理念的整體性,決定了我國新時期發展理念的新特點:一是發展動力上必須是內在動力與外在動力的統一;二是發展環境和條件上必須是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統一;三是在發展內容上必須是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的統一;四是在發展目標上必須是客觀規律與主體訴求的統一。
(二)五大發展理念蘊藏的辯證法思維
五大發展理念是中國共產黨自覺科學運用唯物辯證法得出的最新理論成果。唯物辯證法是科學理解和認識發展問題的根本方法,唯物辯證法可以增強我們的辯證思維能力,提高駕馭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按照唯物辯證法的要求,我國在面對經濟新常態的過程中需要直面矛盾,運用矛盾對立統一的特性,通過解決矛盾推動發展。五大發展理念的提出,反映了我們黨自覺運用唯物辯證法分析解決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的科學思維和責任擔當,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論的基礎之上。
辯證法是對事物發展內在邏輯的認識和總結。從辯證法的內在邏輯出發,可以科學地認識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必然聯系、各自特點及其作用。辯證法認為,事物發展是內因與外因的辯證統一,是數量變化與質量突變的辯證統一。在五大發展理念中,每一個發展理念都具有其自身豐富的思想內涵并按其自身規律發展,但它也影響著發展的其他方面。當某一側面被忽視時,其實踐中的發展滯后會對其他側面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因此,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決議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可以看出,五大發展理念不是簡單的并列關系,它非常鮮明地揭示了發展的速度要求和能力、發展內容和本質、發展依據和路徑、發展基礎和目標之間的關系。因此,五大發展理念反映出的,是我國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與重點、目標與路徑的認識和深化。五大發展理念既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又存在著一定的次序先后和矛盾。在實踐中既不能顧此失彼,更不能相互替代。過去,我國單純強調發展速度,忽視結構、質量和效益,導致經濟發展的粗放化和產業同質化;單純強調經濟發展而忽視生態建設和社會發展,導致發展難以持續、社會矛盾增加,這些都是我國發展過程中的教訓。
(三)五大發展理念蘊藏的人的全面發展思想
對人的本質的揭示是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哲學基礎。在馬克思主義看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包含著豐富的內涵。首先,社會發展需要建立在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基礎上,是物質生產的發展過程,體現為具體的經濟增長;其次,社會發展是人口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需要人和資源、環境間的協調與和諧,與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民生問題極度相關;再次,社會發展還是精神生產過程的體現,它涉及到人們的思想、觀念、法律、道德、文化等精神產品的生產,與培訓、科技創造等過程密不可分;最后,社會發展是社會關系的再生產過程,這會通過社會的制度屬性反映出來。從上述觀點出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社會發展必然是需要把人作為社會發展的主體,把滿足人的生存、健康、安全、民主權利、公平公正要求、素質全面提高和價值實現等作為發展的具體內容,將人們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作為發展的目的。
五大發展理念是對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思想的凝練,是從發展的整體上反映人的本質的思想方法。五大發展理念的目標,緊緊聚焦于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消除物質貧困和解決生存發展需要作為發展的現實指向。在著力點上,五大發展理念將“實現何種發展、如何發展和為誰發展”這幾個問題相統一;在發展思路或路徑上,五大發展理念則圍繞“人的發展”,使具體的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統一。正是由于這種思想方法的確立,五大發展理念才能為“三大發展戰略”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創造現實的條件,真正成為引領我國實現“中國夢”和“兩個一百年”目標的重要指南。
正確的理念只要付諸實際,就會彰顯其價值,就能夠推進經濟社會更好更快地發展。理念能否貫徹,主要取決于其能否堅持正確的價值訴求和追求合理的目標。對此,習近平強調指出:“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東西,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發展理念搞對了,目標任務就好定了,政策舉措也就跟著好定了。”[5]從我國現實來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價值訴求,本質是由其社會功能的特點及其戰略意義決定的。
(一)五大發展理念的功能特點
五大發展理念從社會有機體的整體觀出發,體現了全面共享、協調持續的發展觀。一方面,五大發展理念的協調、綠色和開放,要求在發展過程中堅持平衡性、有比例性、全面性和開放性;另一方面,五大發展理念的創新和共享則注重追求發展的進步性、持久性和公平性。從本質上來說,五大發展理念堅持了以人民為中心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
從五大發展理念的功能取向來看,具有各有側重的一面。創新發展所要著力解決的,是發展的動力問題。當前,我國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原因在于科技能力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創新是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國家競爭力的體現,創新不足就難以實現發展動力的轉換,從而不利于我國參與全球經濟競爭。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突破瓶頸制約、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我們國家要走在世界發展前列,根本出路在于創新。”[7]所以,當務之急是要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形成新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創新可以緩解經濟下行壓力,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也決定著我國能否如期基本實現國家現代化。創新驅動發展需要高技術和中低技術產業協同創新與發展,同時兼顧與FDI、企業規模的關系平衡[8]。創新具有豐富的內涵,在實踐中既要推動以技術創新為先導的科技經濟創新,也要推動以體制機制創新為載體的制度創新;更要推動以觀念理念創新為主要內容的思想創新。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9]可見,創新發展不僅要實現科技創新,也要注重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促進創新的文化和社會環境。
協調發展主要是致力于形成平衡發展的結構問題。堅持區域協同、城鄉一體、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協調發展需要正確處理好發展中的一些重大關系,如經濟與社會發展、速度和效益、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公有和私有、先富和共富、內部發展和對外開放等關系。協調發展的關鍵著力點,是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關系,重點要解決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收入、就業、教育、社保、醫療衛生和食品安全等問題,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實在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綠色發展的目標是要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協調。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和良性循環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開發、利用自然的能力日益增強,使人類所處的環境日益成為“人化的自然界。”但人類的物質資料生產包括人類自身的再生產不能違背自然規律,恩格斯指出:“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10]如果忽視自然規律,打破生態平衡,就會遭到大自然無情的報復和懲罰。綠色發展是在經濟與生態良性循環基礎上的發展,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平衡,它寄寓著人民對生活質量的期待和美好愿景。從經濟發展的角度而言,自然資源與環境容量具有供給剛性,我國近年來因資源與環境要素稀缺,已經導致相關原材料成本和環境治污成本急劇上升,成為制約企業健康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社會環境成本過高也導致我國經濟和社會福利的極大損失,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短板。五大發展理念提出綠色發展,就是提倡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減輕資源、生態和環保帶來的壓力,從而使生態文明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市場經濟的外部性,單純靠市場機制是難以實現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實現綠色發展,需要政府出臺新的制度安排,及時進行政策調整,并在節能環保等技術方面加強開發并給予支持。需要加大環保政策的實施力度,采取約束性指標解決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問題,加強土地、資源、水、大氣和生態環境的保護,促進城市的生態文明建設。
開放發展理念是我國融入全球化、進一步擴大開放的需要,開放發展重點是要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目前,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格局不斷變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和規則處于不斷的調整之中,來自于外部的經濟不確定性日益增加,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壓力也在增強。只有順應國內經濟深度融入全球化的趨勢,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我國才能構建起更廣泛的利益共同體,才能在開放中實現互利共贏,為我國參加全球經濟治理和享有全球公共產品供給奠定條件,更好地為全體人民利益和世界利益承擔責任。在實踐中,開放發展需要推進高水平雙向開放,以實施自主知識產權戰略為支撐,參與并爭取主導國際分工,提升對外經濟開放的質量。既要重視打造“中國制造2025”,也要瞄準“工業4.0”超前進行國內的產業規劃,形成后發優勢。在區域合作上,重點是根據經濟發展階段及區域經濟聯系的要求,加快“一帶一路”建設,推進同有關國家和地區多領域互利共贏的務實合作,打造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新格局。
共享發展理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共享發展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價值訴求,在馬克思設想的未來社會制度中,將實現“把生產發展到滿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規模……結束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狀況”[11]。共享發展理念是社會主義本質決定的。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12]共享發展理念是對鄧小平關于共同富裕長遠目標的當下化和具體化。相比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和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具有終極性和引領性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發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終的判斷標準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發展成果。”[13]共享發展既以共享為前提條件,也以共享為目標和結果。共享發展不是僅僅注重于國民收入分配的事后調節,不是簡單地通過再分配領域來激發經濟發展的動力,而是在初次分配領域就注重發展的共享特征。這就需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與私有制基礎上的“勞資和諧”“利潤分享”“涓滴效應”等觀點劃清界限。需要看到,當前我國提出共享發展理念具有鮮明的指向性和現實針對性:一方面,是要解決我國還存在著7000萬貧困人口的困局;另一方面,是要化解我國基尼系數超過0.4國際警戒線、貧富差距過大的難題。早在1993年9月鄧小平就尖銳指出:“少部分人獲得那么多財富,大多數人沒有,這樣發展下去總有一天會出問題。分配不公,會導致兩極分化,到一定時候就會出來。這個問題要解決。”[14]但囿于種種原因,我國分配領域存在的問題一直難以根本上化解。在新的發展階段,只有將發展的目的、發展的動力和發展的成果在根本上統一于人民,在發展中以人民為主體,才能讓發展成果的享有達到“以人民為中心”。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建議》指出:“堅持共享發展,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15]當然,人民群眾在發展中實現利益共享,也要求發揮其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共建共享,實現全體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普遍提高。
(二)五大發展理念的實踐價值
五大發展理念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實踐價值。首先,它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破題創造了條件。五大發展理念是在當代中國經歷改革開放30多年發展后,擁有了巨大物質基礎且步入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提出的。在經濟新常態下,增強動力、優化結構、改善環境、促進平等、消滅貧困、解決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新難題。五大發展理念的提出,一方面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破解發展難題的科學出路,另一方面也明確了發展的生態底線、結構底線、質量底線和公正底線。在中國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需要改變片面注重發展速度、不顧資源壓力、分配上“重資輕勞”、忽視生態效益、過度對外依賴等不良現象和做法,扭轉虛擬經濟過度發展、實體經濟增長乏力的趨勢。我國不僅要通過加快發展參與國際競爭、促進地區平衡發展、消除絕對貧困和有效化解扶貧解困難題,也要兼顧生態這一發展的物質前提條件和社會公正要求。在發展中維護好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維護好社會的穩定。
五大發展理念豐富了中國道路的理論內涵。中國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道路,中國道路有著鮮明的社會主義價值追求。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16]中國道路既集中體現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優越性,也體現為生產率更高、整體和局部更協調、自然和人類更全面、社會群體之間更和諧的發展,更體現為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共享發展是對社會主義價值目標的現實總結,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公平正義原則。共享發展是共同富裕原則在現階段下的具體化,體現了“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價值取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保障人民有更多的獲得感,作為全面深化改革時期我國制度安排的出發點,可以極大地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為經濟社會發展增強動力。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發展是從不同維度對中國道路內涵的揭示,它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另一種話語體系層面的表達。
五大發展理念有利于塑造國家形象,更好地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實際上,由于改革開放后中國的迅速崛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出于其中心地位被取代的擔心,對中國存在著片面的解讀;而且,中國模式對西方發展模式的超越,也常常引來西方世界對中國道路的批評和質疑之聲,這在無形中放大了中國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從一定程度上損害了中國的國家形象。喬舒亞·庫珀·雷默認為:“國家形象問題是中國當前最棘手的戰略問題”,“國家形象在某種程度上將決定中國改革發展的前途和命運。”[17]五大發展理念能夠順應時代潮流,是與人類社會發展趨勢相一致的發展理念,因此能夠更多地得到國際社會的理解和認同。在全球化時代,五大發展理念的提出和實行,可以使我國改變在國際社會中的評價,從而塑造新的國家形象。這顯然有利于我國更好地對外開放和自主地融入全球化進程,也有利于我國在開放中維護國家安全,增強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N].人民日報,2015-10-29.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
[4]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63.
[5]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N].人民日報,2015-11-04.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7.
[7]習近平.實現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增長[N].人民日報,2014-07-07.
[8]王偉光,馬勝利,姜博.高技術產業創新驅動中低技術產業增長的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5(3):70-82.
[9]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N].人民日報,2015-10-29.
[10]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7.
[1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3.
[1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13]中共中央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征求對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5-10-31.
[14]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1364.
[15]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在京舉行[N].人民日報,2015-10-30.
[16]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9-10.
[17]雷默,等.中國形象:外國學者眼里的中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8-9.
責任編輯莫仲寧
中圖分類號:D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16)-03-0004-07
收稿日期:2016-03-05
基金項目:中國社會科學院項目《完善基本經濟制度視域下的共同富裕道路研究》(2014MGCHQ028)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侯為民,男,經濟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