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怡++魏銘
摘 要:該文基于計劃行為理論,從農民土壤培肥的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和感知行為控制出發,解釋土地流轉對農民土壤培肥意愿的影響:行為態度,指農民對土壤培肥所持的正面或負面感覺;主觀規范,農民對于采取土壤培肥行為所感受到的社會壓力以及其他個人或團體對其產生的影響;感知行為控制,反映農民過去的經驗和預期的阻礙?;谟媱澬袨槔碚摲治?,土地流轉能使農民對于土壤培肥的行為態度、主觀規范、感知行為控制正向化,從而增強培肥意愿。并從該理論出發,提出相關建議,為促進土地流轉,增強農民的培肥意愿提供參考。
關鍵詞:土地流轉;土壤培肥;計劃行為理論
中圖分類號 F3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1-0001-03
Effect of Land Circulation on the Will of Farmers' Fertilizer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Chen Jinyi et al.
(College of Engineering,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00,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from the soil fertilizer farmers behavioral attitude, subjective norm and 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 explain the land circulation influence on soil fertilizer farmers intend:behavior attitude, refers to the farmers to soil fertilizer positive or negative feeling;Subjective norms, and farmers to soil fertility behavior feel social pressure and other individuals or groups on its impact;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reflecting the farmers of the past experience and expectations.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alysis, the land circulation can make farmers for soil fertilizer behavioral attitude, subjective norm, 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 forward, there by increasing fertilizer application.Based on the theor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land circulation to strengthen farmers' willingness to fertilizer.
Key words:Land circulation;Soil fertilizer;Planned behavior theory
1 引言
工業化和城市化一步步推進,農村勞動力也逐步向二、三產業轉移,農村土地經營粗放甚至拋荒;而同時,一些有一技之長的種田能手期待土地規?;洜I卻缺乏土地[1]。土地流轉作為土地資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是時代的必然選擇。
糧食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物資,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各個方面,直接影響社會經濟穩定[2]。自2004年以來中央下發了多個“中央1號文件”都強調了農業的“重中之重”的基礎地位,穩定發展糧食生產重新成為各級政府必抓的重要工作,確保糧食安全成為當前及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農業的首要目標。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我國對糧食質量和數量的要求與日俱增,但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仍然嚴峻。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在土地資源重新配置的市場還沒有形成甚至還處于抑制狀態下[3],糧食質量和數量的問題自然無法從根源上解決。糧食的數量與我國土地政策有很大聯系。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實行極大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但其帶來的農地利用細碎化及撂荒、閑置等問題使得當前對于土地流轉產生巨大的內生需求,在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快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方面有重要意義[4]。糧食安全與土壤的質量關系密切,而土壤的質量又取決于農戶土壤培肥的行為。合理進行土壤培肥不僅是提高土壤肥力質量的關鍵,也是保證土壤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手段。
農民培肥行為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土地流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土壤培肥技術采納決策。當下土地流轉政策的法律法規還不完善,影響了農民經營權的安全性;沒有法律保障,就不能很好保護農民的正當利益。
近年來,運用計劃行為理論來研究人的行為和意愿的學者不在少數,但是目前國內還沒有學者對在土地流轉下對農戶在土壤培肥行為方面的研究?;诖?,本文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從農民內在心理特征角度分析其行為意愿,分析農民的行為態度、主觀規范以及感知行為控制對其行為意愿的影響,為進一步推進農民采納土壤培肥技術工作提供理論依據。
2 計劃行為理論
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ed Behavior,簡稱TPB)在1985年提出,由Fishbein& Ajzen于1975年所提出的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簡稱TRA)演變而來的,從信息加工的角度、以期望價值理論為出發點解釋個體行為一般決策過程的理論[5]。研究表明,計劃行為理論已被成功地應用于多個行為領域,能顯著提高研究對行為的解釋力與預測力,被認為是社會心理學中最著名的態度行為關系理論。
計劃行為理論下行為意愿指個人對于采取某項特定行為的主觀機率的判定,反映的是個人對于某一項特定行為的履行意愿。影響行為意愿的因素有3個:(1)行為態度。個體對執行某項特定行為喜愛或不喜愛程度的評估,亦指個人對特定行為的評價經概念化之后形成的態度。(2)主觀規范。指個體在決策是否執行某特定行為時感知到的社會壓力,亦指對個人行為決策具有影響力的個人或團體在個人決定采取某項特定行為時發揮的影響,反映的是重要他人或團體對個體行為決策的影響。(3)感知行為控制。個體感知到執行某特定行為容易或困難的程度,反映個體對促進或阻礙執行行為因素的知覺以及過去的經驗和預期的阻礙。一個人所掌握的資源與機會愈多、所預期的阻礙愈少,則對行為的感知行為控制就愈強[6]。
基于計劃行為理論分析可得:農民關于土壤培肥行為態度越積極,土壤培肥意愿越高;農民的主觀規范與土壤培肥意愿呈正相關;農民關于土壤培肥的行為態度與主觀規范愈正向、感知行為控制愈強,則農民土壤培肥技術的意愿也會愈強。
3 農村土地流轉現狀對農戶土壤培肥意愿的影響
農村土地流轉既是土地、勞力、資金、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實現優化配置的內在要求,也是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重要手段,對農地培肥也有著重要影響。盡管當前各地都已開展土地流轉,但仍存在不利于農村土地流轉健康發展的因素。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的土地分配和農村各地的二輪延包工作中,土地的分配分散、零碎,看似公平但并沒有充分考慮土地利用的效率,難以做到協調耕作和集約化經營,也不利于農民采取土壤的培肥。當前農村土地流轉多數發生在小規模分散經營的農民之間,流轉面積小且耕地分散,也往往流轉給境況相同的親戚、朋友或鄰居[7]。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行為態度因素,分散的田塊會使農民對土壤培肥持負面態度,影響培肥積極性以及采取更為科學的培肥技術。其次,分散、細碎的田塊使單位培肥成本增加,從而減少了收益。從感知行為控制角度看,農民所預期的阻礙增加,自然不會有很強的行為意愿。再次,基于主觀規范因素,同一地區境況相似的親戚朋友在培肥行為也較大程度影響農戶的培肥意愿,在土地零碎、分散的情況下容易造成農民培肥意愿普遍較弱。
土地流轉操作行為不規范、流轉周期無保障。農民之間基本是分散性的自發流轉,有的只是口頭約定,或是不按規范簽訂合同,合同條款、標的等不明確。同時,一些行使土地經營權的農民沒有明確具體的流轉期,隨時都可以收回轉讓出去的土地。流轉的土地缺乏保障,農民對土壤培肥帶來收益的預期障礙增加,培肥意愿減弱。
勞動力非農就業流動性大,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當前農村社會保障機制還無法為土地流出的散戶提供充分的社會保障,而相當一部分的農民在第二、三產業就業并不穩定,外出打工是臨時性的[8],土地對于農民而言,不僅具有經濟功能,更多的承擔著農村的社會保障和再就業功能。非農就業的崗位和收入都不穩定,所以絕大多數農民仍將土地視為最基本的保障,寧肯閑置,也不愿輕易轉讓和放棄土地。土地流轉意愿減弱,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田”,農民受自己的負面感覺和周圍人對于土壤培肥的缺乏積極性影響,培肥積極性減弱。
4 促進土地流轉和土壤培肥的建議
4.1 加大推廣宣傳力度,提高土地流轉的積極性,增強培肥意愿 分散、細碎的田塊很難使農民獲得較高的收益,但大多數農民對中央和地方的土地流轉文件(例如補貼與獎勵政策)并不清楚。因此,必須對土地流轉法規政策進行廣泛宣傳,調動農民流轉積極性;同時,通過會議,培訓,專家咨詢,實地考察,宣傳紙等形式積極宣傳土地流轉政策和先進的土壤培肥技術,在農民間形成濃厚的輿論氛圍。其次,要加強對比宣傳。將土地流轉并且實施較好的土壤培肥技術的田塊和周邊零散一般田塊進行人工、農本、收益等幾方面的對比分析。通過印發成本效益比較表,讓農民看到土地流轉和土壤培肥的優勢,吸引周邊農戶加入土地流轉、土壤培肥技術中。再次,從農戶的行為態度出發,從根源上改變農民自己對土地流轉和土壤培肥的態度,促進土地流轉和土壤培肥技術更好的發展和推廣。
4.2 發揮政府的調控與管理作用、完善土地流轉法律和基礎設施 在土地流轉中,政府既要避免強制農民進行土地流轉,又要克服放任自流、疏于規范服務;各級政府宜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建立健全土地流轉市場立法、執法和仲裁工作,完善和規范交易程序,切實保障土地流轉市場的正常運作;同時保護和扶持農業,完善農業補貼政策,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村土地有序流轉和農民積極培肥。以農民的感知行為控制為基礎,當土地流轉法律、制度得以完善和規范后,農民會有更好的預期判斷,從而促進土地流轉和土壤培肥的實施。
4.3 政策鼓勵土地流轉和土壤培肥技術推廣 政府要加強把土壤培肥新技術培訓推廣,組織技術人員深入田頭,對實施土地流轉的農田做好適時服務指導,促進農技推廣零距離;加快網絡化服務發展,把各種農業培肥技術和關于土地流轉的信息在一個專業的農業網絡上進行分享。網絡不僅僅可以分享信息,還可以讓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與農民一對一交流和幫扶,并且集中幫助每個鄉鎮經營和生活有關的一切事業,其中包括銷售、采購、信貸和互助事業,經營所轄區域內的一切農產品[9],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實現,減少農民后顧之憂。這一方面主要考慮的是政府和專業人員對農民的影響,從主觀規范出發來進行改善。
4.4 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 土地雖是農民就業、生存和社會福利的重要載體,但其局限性日益明顯。為此,建立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斷提高保障水平[10],促進農村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才能根本化解這一矛盾。政府部門應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自身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條件的社會保障制度,弱化土地的社會保障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土地的市場要素功能,從根本上增強農民離土的安全感和適應市場風險的能力,促進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健康發展。穩定、可觀的社會保障不僅是推進農村土地流轉的根本,更能調動農民流轉積極性,實現土地培肥的集約化和科學化。農民基于社會保障的預期會對其流轉和培肥行為產生影響,產生正向或負向感覺,進而進行相關預期分析,可從行為態度和感知行為控制兩方面進行改善。
5 結語
作為分析態度和行為的概念性框架,計劃行為理論具有很強的跨文化適應性,采用計劃行為理論能夠對農民土壤培肥意愿進行較好的解釋。農民關于土壤培肥行為態度會基于對自己收益情況的判斷,根據感知到的收益和風險進行最終的權衡;在進行土壤培肥技術決策時,會參考農村土壤培肥的先行者、家人和村里人的建議和行為;農民對一些行為進行預期判斷,決定其對土壤培肥技術這一行為的控制力。流轉戶比非流轉戶更愿意采納土壤培肥技術,土地流轉對農民土壤培肥技術采納決策有一定的影響,所以應該鼓勵落實土地流轉政策,促進土地流轉和土壤培肥并駕齊驅、相輔相成。
參考文獻
[1]梁萬泉.農村土地流轉與金融支持的探討[J].海南金融,2010,No.26108:76-78.
[2]華紅蓮,童彥,朱妙園.糧食安全研究進展與模式創新[J].現代農業科技,2008,No.48414:246-247+249.
[3]史清華,賈生華.農戶家庭農地要素流動趨勢及其根源比較[J].管理世界,2002,18(1):71-77.
[4]鐘曉蘭,李江濤,馮艷芬,等.農戶認知視角下廣東省農村土地流轉意愿與流轉行為研究[J].資源科學,2013,37(10):2082-2093.
[5]Ajzen 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1991 (50):179-211.
[6]殷志揚,程培堽,王艷,等.計劃行為理論視角下農戶土地流轉意愿分析——基于江蘇省3市15村303戶的調查數據[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3):1-7.
[7]韓向華.積極探索土地管理新模式 搞活農村土地流轉[J].中國農業信息,2015,No.18323:122.
[8]王春超,李兆能.農村土地流轉中的困境:來自湖北的農戶調查[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No.19404:51-56.
[9]李艷華.從美國和日本農業保護政策中得到的啟示[J].中國農村科技,2010,No.18004:48-51.
[10]呂杰.建立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議[J].經營與管理,2011,No.31901:25-26.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