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珍 姚磊
摘 要:該文介紹了沿江農場直播稻田雜草稻的發生情況以及雜草稻的生物學特性,并提出了雜草稻的綜合防治措施,為農場水稻田生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沿江農場;直播水稻田;雜草稻;發生情況;綜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 S4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1-0071-02
沿江農場稻田地勢平坦、低洼,常年雨水充沛,又因農場的歷史原因,人少地多,故輕型的栽培方式水稻直播已成為當地的主要種植方式,直播水稻在水稻栽培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近年來,隨著直播水稻種植年份的增加,田間雜草稻對水稻造成的影響也越來越嚴重,已經上升到水稻田草害中的首要因素,制約著水稻的持續生產。
1 發生情況
雜草稻在我地的發生,最早發現于20世紀90年代,那時只是偶爾在一些不起眼的角落,如水溝邊、水塘邊或是一些低洼的荒田看到一株或幾株。到2000年以后,數量增加,但大部分還是出現在田埂邊或條田溝里,偶爾在農田里也能看到,看到的量也還很少。直到2005年前后,雜草稻在我地對直播稻田的危害才被農戶所重視。原因是當地剛好在推廣水稻免耕技術、小麥免耕技術、稻套麥免耕技術,尤其是麥茬后免耕直播水稻。如此這般種植2~3a之后,直播稻田中雜草稻的危害變得愈發明顯,嚴重的直接造成栽培稻絕收。
2 生物學特性
雜草稻是野生稻與栽培稻的中間型[1],俗稱“野稻”、“雜稻”、“雜草型稻”、“小紅稻”等等。它們形態、生理、生化及對除草劑的反應等都與栽培稻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具體的與栽培稻相比,還是有一些差別的。總體來說,雜草稻有以下一些特征:在3葉期前與栽培稻較難區分,但3葉期后,雜草稻生長較快,株高偏高,株型松散,有些葉稍為紫色,分蘗數多,分蘗角度大,每穗粒數多且著粒稀,稻穗谷粒成熟度不一致,落粒性明顯。種子的休眠性表現不一致,有的不休眠,有的休眠期長達4~5a[2]。
3 綜合防治對策
3.1 化學防除 正因為雜草稻的生理、生化以及對除草劑的反應與栽培稻有很多相似,所以雜草稻的化學防治難度比較大,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研制成哪一種除草劑在同等條件下對雜草稻有特效而對栽培稻無傷害,也就是說目前還沒有研制成合適的選擇性除草劑。但是,這并不是說雜草稻就沒有化學除草劑可以防治,可以根據田間不同的情況,采用不同的除草劑,對雜草稻進行有效防除。比如,在沒有種植水稻之前,田間已有雜草稻發生,可以采用滅生性除草劑進行防除,這樣可以殺滅已出土的雜草稻;如果還沒有播種栽培稻,而雜草稻也沒有出土,可以通過先整地,整地過后采用封閉性的除草劑先進行一次如丁草胺、丙草胺、禾草丹等這種方法,田間一定要保持水層7~10d,然后放干田水,播種催過芽的種谷;還有一種方法是播后苗前處理:就是栽培稻催過標準芽播種后,采用丙草胺或禾草丹噴霧,田間保持濕潤或薄水層5~7d進行封閉,防止或抑制田間雜草稻的萌芽;另外再有一種方法是:直播水稻生長中期,烤田結束復水后,可采用大田除草劑丁·芐、乙·芐等拌肥料撒施后,保持水層5~7d,防止烤田過后的雜草稻萌發,進而防止后期雜草稻對直播稻的危害。
3.2 農業防治 研究表明:雜草稻種子在泥土中的散布主要在土表0~5cm土層中,其次是5~10cm,在10cm以上的土層中,雜草稻種子萌發很少[3]。利用這一特性,可以通過深耕土壤(最少10cm以上),來達到將雜草稻種子翻入土表10cm以上,降低雜草稻的萌發,延長雜草稻種子的休眠期;另外,也可以通過冬季休耕,早春關水,等到地溫上升到適宜雜草稻萌發時,放干田水,誘導雜草稻提前萌發,然后采用化學除草劑殺滅已出土的雜草稻,最后再進行正常的水稻直播,正常水漿管理。在直播稻田的前中期管理中,可以通過田間的水層管理,來抑制雜草稻的萌發:前期結合化學防除,盡量保持田間淺水層,少晾田或不晾田;中期曬田不要過度,曬過以后立即復水,然后帶大田除草劑進行封閉,不給雜草稻有萌發的機會;對于一些雜草稻發生特別嚴重,而且很難有效防除的田塊,可以通過改變種植方式,變直播稻為人工移栽稻,或者通過換茬,如種植旱地作物大豆、棉花等其它作物。
3.3 人工防除 通過雜草稻與栽培稻的差異,進行人工拔除,在3葉期以后,將那些生長旺的、葉片披散、葉色偏淡(有些為紫色葉鞘)、形態明顯與栽培稻不同的植株拔除,拔除越早工效越高,對水稻產量造成的損失也越小。在我地曾經就有直播稻田雜草稻太多而放棄管理的例子,當時1個勞動力1d只能拔除30m2左右。有試驗表明:當1m2有5株雜草稻時,可減產20%左右;當1m2有雜草稻達65株時,可造成水稻絕收[4]。所以在很多方法都不能解決雜草稻的時候,人工拔草也是不得不選擇的方法之一。
4 結語
沿江農場直播稻田雜草稻的防除,并不是某個單一的措施就能解決的問題,在實際實施中,往往是多項措施相互配合、相互協調地進行,才能達到一定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楊琳,戴偉明,強勝,等.雜草稻穗部形態及休眠期特性的初步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09(4):121-123.
[2]楊紅梅,馮莉,田興山,等.廣東雷州雜草稻生物學特性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1(11):95-97.
[3]沈雁君.雜草稻的生物學特性與綜合防除技術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0:6-7.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