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越

1969年3月,根據蘇聯部長會議指示,克格勃組建了一支秘密部隊,以完成蘇共所授予的超級任務,這支秘密部隊的細節及其所作所為,直到2015年前后才部分曝光。這支克格勃超級部隊,就是鮮為人知的克格勃“改進軍官編制訓練隊”(簡稱“訓練隊”)。
“訓練隊”是二戰結束之后蘇聯第一次將作戰部隊納入國家安全機構。蘇聯認為,國家僅靠大規模軍隊作戰解決國際政治爭端的時代已經結束,而美國推崇的特種部隊境外秘密戰,機動靈活,速戰速決,值得效仿。克格勃高層透露,“訓練隊”的宗旨就是準確選擇目標,進行定點打擊。
“訓練隊”所領受的任務非同尋常,高度專業,完成與否取決于入選戰斗隊員的素質。第一批“訓練隊”的教師是當時蘇聯最有工作經驗的克格勃精英,他們所選隊員的標準,就是選擇在職特工中的強中之強。1969年,時任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的勃列日涅夫和克格勃主席安德羅波夫,也對組建“訓練隊”大力支持。“訓練隊”的總指揮為博亞林諾夫上校,“訓練隊”所用師資均為克格勃專家,或在戰斗中曾建立戰功或者榮獲勛章的戰斗部隊軍官。1979年,博亞林諾夫被克格勃派往阿富汗,率領“澤尼特”特別小分隊突襲前總統阿菲佐拉·阿明行宮,阿明被殺,博亞林諾夫也在戰斗中陣亡。
“澤尼特”特別小分隊是蘇聯“訓練隊”8個特別小分隊之一,此外還有“澤尼特”2號特別小分隊、“格羅姆”特別小分隊、“卡斯卡特”特別小分隊、“卡斯卡特”2號特別小分隊、“卡斯卡特”3號特別小分隊、“卡斯卡特”4號特別小分隊和“奧美卡”特別小分隊。
克格勃“訓練隊”創建之初,隸屬于蘇聯克格勃紅旗高等學校,那時授課教師和前來上課的學生,干部身份均屬于克格勃第一局。20世紀70年代以后,由于“訓練隊”所培訓的干部執行的都是極為秘密的偵察任務,所以他們的業務歸屬為克格勃第一局的“С”處,即特別行動處。“訓練隊”的基地位于莫斯科郊外的巴拉希哈小城克格勃訓練基地內,當年蘇聯紅軍第一批特種偵察員即是從這里出發,上前線執行秘密任務的。
“訓練隊”的主要培訓科目,都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起初各種課程為時一個半月,隨著集訓的深入,“訓練隊”每年招收兩批學員,所有學員的集訓時間均延長至5個月。克格勃101間諜學校注重對學員的戰術培訓,其中很重要的一項訓練,就是培養學員在嚴峻的形勢下,深入敵后從事偵察和破壞活動。
1972年9月,慕尼黑奧運會期間,巴勒斯坦恐怖分子突襲了以色列運動員駐地,11名運動員被殺。為此“訓練隊”加大了針對國際突發事件的訓練,增加了反恐和反極端主義集團的特殊作戰教程等。克格勃高層將“訓練隊”的培訓期延長至7個月,還增加了高山反恐作戰等補充培訓項目。克格勃要求“訓練隊”在反恐演練中,加強對學員在山地和空降作戰中的心理素質訓練,實踐證明這些對日后他們在阿富汗作戰起到了有效的作用。“訓練隊”培養學員的年代恰是冷戰高峰,所以其所培養的學員后來很多都被編入“澤尼特”和“卡斯卡特”特別小分隊,進入阿富汗執行特別任務。
蘇聯解體前,“訓練隊”易名為蘇聯“信號旗”克格勃特勤中心,蘇聯解體后易名為俄羅斯國家安全局特勤中心,現在是俄羅斯國家安全局阿爾法特工分隊。克格勃“信號旗”特勤中心于1981年8月在“訓練隊”的基礎上組建,其主要成員均為“訓練隊”畢業生,都是具備國際作戰經驗的特勤戰士,諳熟多門外語和外國國情,精通徒手格斗和火器射擊,還擁有較高的跳傘與潛水技術。1993年10月,戈洛夫上校奉總統葉利欽之命,率俄羅斯國家安全局特勤中心的戰士,參與攻打俄羅斯政府辦公大廈白宮。戈洛夫退役后,特勤中心轉入俄羅斯國家內務部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