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迎輝,黃康倫,武二忠,錢 明,李 航
(1.泰州市農業委員會科教處,江蘇泰州 225300;2.天津農學院食品科學與生物工程學院,天津 300384)
泰州市農民培訓實效的提升策略
潘迎輝1,黃康倫1,武二忠1,錢 明1,李 航2
(1.泰州市農業委員會科教處,江蘇泰州 225300;2.天津農學院食品科學與生物工程學院,天津 300384)
摘要隨著泰州市農民培訓工作的深入,泰州市農民培訓工作已經進入了重質量輕數量的時代。2015年泰州市農民培訓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悉心指導下取得了長足進步,新型農民培育程度逐年提升,但是細觀泰州市農民培訓工作,仍然存在著與實際生產脫鉤,師生素質亟待提高,學院選擇不合理等諸多問題。針對上述情況,該研究從培訓經費、培訓資源、培訓內容等方面多管齊下,力求在結合泰州市農民培訓實際的基礎上,著力化解農民培訓問題。
關鍵詞農民培訓;師資結構;新型職業農民;泰州市
新型農民培訓主要是面向農民和基層農技推廣人員開展短期技術、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生產經營能力、就業創業能力和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為農服務的能力,并同時培養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和農村實用型人才的一種培訓。2015年泰州市培訓農民34 107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程度新增比例為8.14%。培訓對技術普及、生產技能提升、農民增收的促進作用逐步顯現,農業現代化發展步伐不斷加快,但培訓中暴露出的種種弊病仍然不能忽視。因此,該研究主要是建立在提升農民培訓工作實效性和補齊短板方面的探索。之前已經有部分學者針對“十二五”期間的農民教育培訓存在的問題和對策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解決方案[1-3],但是普遍都存在著力點過寬過廣的問題,缺乏針對具體某個地區的療效性的“藥方”。筆者作為一名從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農業工作者,從2015年泰州市農民培訓情況著手,立足于泰州農民培訓的長遠發展,尋求破解農民培訓和政策制定中的結構性問題,以期引起政府相關部門和機構的重視。
1泰州市農民培訓中存在的問題
1.1教學內容與農業發展新需要脫鉤隨著泰州市經濟的高速發展,許多農民,尤其是種植大戶和家庭農場主并不滿足于學習基本的稻麥種植和禽畜類養殖的相關農業生產知識,更多地將精力集中在經濟效益好、附加值高、回報率高的農產品上。就泰州市的情況來看,精力主要集中在具有地方特色的龍香芋、大閘蟹、青蝦等新型農產品上。培訓過程中,農民更希望學習科技含量高,供銷產業鏈齊全,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培訓內容。通過調研了解到,泰州市許多地方培訓內容仍然沿用落后的農業生產技術與工藝,無法適應新時代農業生產發展的要求,導致課堂上許多農民學習積極性大打折扣,許多想學新農業技術的學員無法得到滿足,表現為上課無精打采,效率低下,直接影響培訓效果。
1.2學員自身素質與農村發展需求不適應由于人口紅利的消失,泰州市正快速進入老齡化階段,從事農業生產工作的主力軍(20世紀60年代出生)逐漸老齡化,并且大部分為中老年婦女。這部分培訓人員文化素質低,技能水平提速慢。從前期對790戶糧食類家庭農場主調研情況來看,有79.3%的僅為初高中文化,這與泰州市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并提高務農人員的文化素質的目標差距甚遠[1]。從未來的農民培育和發展來看,應該更多地引入肯學肯干的愛好農業生產的青少年投身到農業生產中,并從各個角度提升農業人員的從業素質。
1.3學院培訓人數受到地域經濟發展影響受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情況限制,位居泰州市北端的興化市的主導產業以農業為主,但受經濟發展不均衡制約,該市務農人口較多,占總培訓人數的40%,因此興華市農民培訓任務量大。離主城區較近的高港區、海陵區以及姜堰市承擔的農民培訓任務較輕(全年實際培訓人數約占泰州市培訓人數的27%),其中海陵、高港等地全年已無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程的部級任務。通過走訪了解到,這幾個城鎮化較高的地區周邊仍然存在不少以農業為主的區域。分析其原因,雖然該區域農業人口總量較少,2014年海陵區農業人口4.4萬,約占總人口比例的9.2%,高港區農業人口9.78萬,約占總人口比例為38.86%,但是相關農業生產仍然有一定需求,并意味著相關部門不可以因為較低基數從而忽視農民培訓。
1.4行業轉移壓力大第三產業已經成為不少地區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泰州市亦不例外。一產青壯年勞動力往二、三產業轉移較為突出,年均流失較大,首當其沖的是畜牧獸醫和農經等需要一定的生產經驗和較高的技術含量的工種,其次是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低的種植和養殖工種。
1.5“任務式”心態較重現存的培訓項目往往與下撥經費或者某項工程直接掛鉤,實施的時候往往缺乏連貫性,呈現一陣風模式,即在較短的時間內培訓應接不暇,讓培訓教師和學員感覺手忙腳亂。但在資金緊張或者人手不足的時候,部分鄉鎮可以長達一兩年沒有任何培訓任務,讓學員感覺到培訓是為了完成上級任務而設立的,缺乏持續性和全面性。
1.6選擇學員的不合理性筆者在調查涉農中職學歷教育和在基層調研的時候得知,部分參加農民培訓的人員選擇權往往掌握在基層的相關負責人手上,培訓人員名單由基層直接向鄉鎮一級報送。但由于參加培訓可以獲得一筆物化補貼,為了得到這一部分補貼,基層許多參加培訓的人員往往在選拔培訓人員的時候循私,而真正想獲得培訓的家庭農場主和種植類大戶反而因為信息閉塞缺乏相應的培訓,培訓往往呈現出不平衡發展態勢。
1.7財政撥款難以與時俱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是一項社會化的工作,中央一號文件提到“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全覆蓋,逐步實現免費中等職業教育;積極發展農業職業教育,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按照上級要求,從2012年開始,江蘇省農廣校對農民培訓和涉農中職學歷教育不收取任何費用,全部由地方財政和財政收入支持,所以對于培訓的主體機構——農廣校而言,工作開展舉步維艱,較多時候連跨區域學員的交通費都難以承擔,更不用談沒有任何啟動資金的社會培訓機構。目前很多地區都是培訓機構需要先期墊付一部分資金,等到年底由相關監管部門審核驗收合格后才能獲得資金收入,這對于沒有任何收入來源的農廣校這一類培訓機構而言無異于雪上加霜,從而導致培訓內容縮水。應該按照培訓需求,在年初劃撥一定的啟動資金為培訓機構解決燃眉之急,為開展各類農民培訓夯實基礎[2]。
2對策與建議
2.1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經費支撐按照省級相關文件精神要求,應將農民培訓與上級財政撥款緊密結合起來,營造出政府搭臺、農廣校等培訓機構唱戲的氛圍,提高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補助標準,設立專賬,由相關部門計財處統一管理,做到專款專用。培訓結束后,憑培訓臺帳、培訓開支發票和領導小組辦公室出具的檢查驗收合格證明來報賬,同時建立起完善的監管機制,確定好補助資金支出范圍。
2.2整合新型農民培訓新資源
2.2.1調整師資結構。加大對農民培訓授課教師的調整幅度。目前泰州市5所農廣校共有專職教師57人(表1),從專職教師職稱分布情況表中可看出,中級和初級教師仍然為農廣校培訓教師的主力軍;從學歷結構上可以看出,21%的教師學歷為本科以下,并且所有教師平均年齡在45歲以上。所以進一步淘汰知識陳舊,年齡偏大且遠離生產實踐一線的教師變得十分有必要。應以當地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主等深入一線的務農人員為依托,從中選拔優秀人員進行授課。他們既能結合本地實際,又能很快與學員相融合。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公開招考的方式從社會上招募一些優秀教師,采用聘用模式,建立淘汰激勵機制,同時對專職和兼職教師展開培訓,使其參與到一些培訓項目中來[3]。
表1泰州市農廣校專職教師職稱學歷分布情況
Table 1Distribution of professional title and education degree of full-time teachers in agricultural schools in Taizhou City

項目Item內容Content人數Population比例Percentage∥%職稱正高35.3Professionaltitle副高1933.3中級2340.4初級1221.0學歷中專及以下23.5Educationdegree大專1017.5本科4375.5碩士及以上23.5
2.2.2對培訓主辦方進行公開招標。繼續依靠項目為抓手,對培訓主辦方進行公開招標,同時繼續依靠農委科教處對其進行監管,并在年底對其培訓效果進行考核,同時與泰州市培訓主體農廣校形成競爭關系,運用市場機制,督促各農廣校與其他社會培訓機構在培訓中不斷進步。
2.2.3讓涉農高校參與到農民培訓中來。泰州市以及省內其他各市農民培訓可參照昆山市的定向學習先進模式,即利用農閑時間直接從村里選拔青年農業骨干成員到涉農高校集中統一學習,并簽訂就業協議,由地方財政買單。畢業歸來后直接上崗,既能從一個層面上解決基層農業人員的素質問題,又能從年齡結構上進行合理優化。
2.3調整培訓內容
2.3.1積極從多方面對農民展開培訓。過去許多培訓重視農業從業人員的生存技能,卻忽視其整體素質[4]。可以結合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發展,安排一些新課程,例如農民維權、法律法規知識、心理健康知識、電子商務培訓等內容。加強這些方面的培訓不僅能使自身權益和相關專業技能獲得提高,還能更好地和網絡信息化時代接軌。
2.3.2調整上課時間與上課人員。在培訓時間設置方面,可根據農閑和農忙時節與當地實際情況安排培訓,對參訓人員交通費用進行補貼,并對參加培訓人員逐一審核,必須確保參訓人員是該行業或者類似行業從業者,或者是對農業生產具有濃厚興趣的相關從業人員。
2.4按照地區進行區別化培訓根據不同區域設置不同的培訓目標,不再實施無區別化對待,經濟較薄弱的縣市區按照上級需要和自身發展情況完成基本培訓任務即可。但對于經濟發達和城鎮化程度較高的地區,則可以投入部分地方財政,結合自身區域特色農業進行差異化培訓,開展精品小班,與高效農業互動,實現菜單式培訓。
2.5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宣傳力度首先,在培訓伊始,通過市級電視臺、報紙、網絡、廣播電臺等多種宣傳渠道多管齊下,將新興職業農民培訓信息公開化、透明化,讓家庭農場主、種植大戶、普通種糧戶對培訓信息和政策耳熟能詳。
其次,培訓過程中應將培訓情況在城市農業臺進行同步直播,讓更多人學習和掌握培訓內容,使得社會對其進行監督并指出培訓中存在的弊端,同時也可以讓監管機構參與進來,為培訓過程建言獻策。
最后,應該就培訓的資金使用、培訓情況等內容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檔案,及時與受訓農民取得聯系并做好回訪工作,將農民受訓后應用在農業生產中的成果進行宣傳,并對表現出色的培訓機構給予嘉獎,結合本地的培訓經驗和做法以及特色農業項目進行宣傳。
3結語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應按照上級要求,在明確工作目標的同時,主動適應地區的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提質、增速、調結構的總要求,繼續加快建立“三位一體、三類協同、三級貫通”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體系,加快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并結合泰州市實際,將家庭農場主與種植大戶培訓結合起來,為發展現代化農業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 嚴蓉,李紅兵.農民教育培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成人教育,2008(2):243-246.
[2] 丁麗軍,趙莎莎,錢建中,等.新型農民職業教育培訓需求現狀分析:以江蘇省盱眙縣為例[J].江蘇農業科學,2012,40(7):23-25.
[3] 張麗君.新型農民培訓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24):5-6.
[4] 諸葛毅.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的創新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15(32):357-359,372.
Effective Promotion Strategy of Farmer Training in Taizhou City
PAN Ying-hui, HUANG Kang-lun, WU Er-zhong et al
(Science and Education Department, Agriculture Committee of Taizhou City, Taizhou, Jiangsu 225300)
AbstractWith the in-depth work of farmers training in Taizhou City, it has entered into the times of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quantity than the quality. In the year 2015, the work of farmers training in Taizhou City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and municipal government. Cultivation degree of new farmers enhanced year by year, but there were still many problems, such as decoupling in actual production,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unreasonable selection of colleges. Based on these conditions, farmers’ training problem should be solved based on the practical farmers training in Taizhou City from the aspects of training funds, training resources, training contents and so on.
Key wordsFarmer training; Structure of teachers; New type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Taizhou City
作者簡介潘迎輝(1972- ),男,江蘇泰州人,獸醫師,碩士,從事農民教育培訓工作。
收稿日期2016-03-28
中圖分類號S-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6)12-3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