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杰 趙儉雪 張軍
?
“農機達人”的“創業富民夢”
范杰趙儉雪張軍
河南省駐馬店市正陽縣油坊店鄉賀寨村的青年民兵殷懷學,被當地群眾戲稱為“農機迷”,他高中畢業外出打工,期間學會了農機鑄造技術。之后,他返鄉創業,一門心思撲在農業機械的研究、開發、推廣和應用工作上,經過10多年的創新拼搏成功探索出一條“公司+農機合作社+示范基地+農機戶”的農機產業化經營路子,建立了一家集農機制造、設備研發、技術推廣、生產銷售、供給配送于一體的現代農業機械制造銷售公司,最終實現了創業富民的夢想。
1988年,殷懷學高中畢業后,積極響應縣里的號召,參加了正陽縣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機推廣專業的學習,幾年后,他不僅拿到了證書,還與同班學員賀曉爭結成“農機鴛鴦”。結婚時,曉爭帶來了“嫁妝”——400多冊農機圖書。后來,殷懷學又訂閱了15份科技報刊,投資3萬元創辦了一間民兵農機書屋。
通過勤奮學習,殷懷學小兩口拓寬了視野,看到當地父老鄉親種地仍然是采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體力勞作方式——操勞一生卻只能換來溫飽,二人心中便有了創業富民的想法,農民想致富的根本出路在于實現農業機械化,不如現在趁年輕學點機械制造技術。
有了妻子的支持,殷懷學婚后不久就隨本村勞務大軍到山東濟南一家農機鑄造廠打工。他經常對工友們說:“打工挖不掉咱們的窮根,只有先做徒弟后做老板,掌握住真正的本領才能返鄉創業致富。”
白天只要一有空閑,殷懷學就如饑似渴地攻讀農機具維修及電焊、氣焊、切割等技術方面的圖書;到了夜晚,工棚里早已鼾聲大作,他依然在路燈的陪伴下埋頭苦學。憑著這股毅力,殷懷學硬是把農機及企業管理方面的遠程職業教育課程給啃了下來,2002年他成了農機鑄造廠的焊接能手和車床鉗工操作技藝標兵。到了年底,27歲的殷懷學便懷揣上技術返鄉創業。
俗話說,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殷懷學用打工所得租賃承包了正陽縣金種子農機修造廠,自此,他一邊進行小型農機具的改造生產,一邊與縣農機局合作開展新型農機的制造研究,安置了180名本村青年就業,殷懷學成了鄉親們口中的“農機達人”。

在經營創業的過程中,殷懷學從未忘記創業富民的夢想。要實現這一夢想,不僅要把企業發展好,更要滿足農民的切實需求。
2005年春季,殷懷學經過市場調查發現農村小型農機具市場逐漸冷清,而正陽縣是全國花生種植第一大縣,花生種植的出路在于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在正陽團縣委、縣人武部和縣信用聯合社的幫扶下,殷懷學拿出注冊資金1000萬元,將正陽縣金種子農機修造廠改為正陽縣拓墾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轉變了經營方向。
“科技就是發展生產力,品牌就是銷售金鑰匙?!边@是殷懷學的經營理念,他堅持把科技創新與品牌銷售有機結合起來,他把研制開發大型花生鋪膜播種機、收獲機、摘果機作為創新的驅動力,研發出來的機械設備先在合作社農機戶中實驗示范,再按“訂單農機”生產,統一使用拓墾牌商標,直接配送到農機戶手中,建起一個“公司+農機合作社+示范基地+農機戶”的經營新機制。

資料圖(來源:百度)
殷懷學在鄉里建立萬畝花生機械化生產示范基地后,又在賀寨村農機合作社建立50戶民兵農機科技示范戶,并聘請農機專家做顧問,組成一個有5名高級農機工程師、25名青年民兵農機手組成的農機科研開發團隊。殷懷學的團隊先后研發出60多種類型的農業機械,公司年生產設備6600多臺,年創產值4600萬元,20種產品被納入政府農機購置補貼范圍,其中3種還獲得國家技術專利,榮獲國家、河南省農機科技成果獎。2012年,公司被正陽縣委、縣政府確定為“農機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殷懷學也被選為正陽縣第八屆政協委員。
殷懷學是正陽縣第八屆政協委員,為了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父老鄉親擺脫日復一日的體力勞作,他潛心研究技術,終于成為“農機達人”。他創業伊始便懷揣富民夢,把公司作為社會化公益服務體系的一部分,與6000多戶青年民兵農機戶結成精準扶貧對子,成為農村青年民兵致富領路人
殷懷學創業成功后,非常熱心公益慈善事業,縣政協領導說他是“愛心播撒一路,善果結滿枝頭”。殷懷學經常說:“從事公益慈善事業是公司的社會責任,樂于助人是企業家的生活方式。”他將慈善行動融入企業文化體系,帶動拓墾人投入慈善事業潮流。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樣子,俺們作為農機企業應該走在社會化公益服務的前面。”殷懷學對員工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他帶領下,拓墾機械制造有限公司已成為社會化公益服務體系的一部分,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利益共同體,農機產業鏈與農戶利益鏈緊密相連,他在公司設立拓墾農機服務咨詢臺,開通農機售后服務熱線,采取“企村對接”和“企社對接”的辦法,先后建立“企村共建”美麗新農村和農機安全村對子20個,幫扶農機合作社60個,與6000多農機戶結成精準扶貧幫扶對子。公司每年為農機合作社融資擔保貸款200多萬元,為社員賒銷各種農業機械800多臺,義務開展農機維修、保養及全程機械化跟蹤服務,使全縣5000家農機戶依靠借“機”生財脫貧致富。
10余年來,他義務為貧困鄉村困難戶捐獻農機具300多臺,為美麗鄉村建設工程、小城鎮建設工程以及光彩助學、抗震救災、慰問軍烈屬等公益慈善事業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幣60多萬元。他先后被市、縣、鄉授予“新型職業農機手”“民兵創業致富標兵”“優秀政協委員”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