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智
扶貧模式必須契合當地的產業結構、基層現狀以及企業愿景,才能達到“精準”的目的。
作為中民新能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民新能)成立以來最引人注目的投資項目之一,從2014年中民投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簽訂合作協議開始,中民新能的一舉一動就一直受到來自各方的關注。而那座計劃中全球最大的單體光伏電站,在經過兩年的建設后,目前首批350兆瓦也將于2016年6月底正式并網發電。
在中民新能董事長白銳平看來,作為一家以“聚合資本能量、釋放機制活力、服務國家戰略”為愿景落腳點的企業,如何通過企業自身優勢結合社會實際需求,體現企業的社會價值,“是我們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中需要不斷思考和改變的軟實力。”
也正是因此,中民新能在積極推動全球最大的單體光伏電站項目的同時,還結合企業自身優勢,積極探索適應當地情況的扶貧措施,并摸索出了由“光伏+村級扶貧電站”、“光伏+美麗鄉村”、“光伏+養殖就業”三部分組成的扶貧配套模式。
白銳平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介紹,最初,中民新能在當地采用的也是為每個貧困戶安裝屋頂光伏板的扶貧模式,和多數同行并沒有什么不同。這一部分的項目一共覆蓋了1700戶農民,每年直接補給每戶村民大約3000元電費收入。
雖然這筆錢對于年收入只有2萬元左右的當地村民來說,已經不是一個小數目,但隨著各個扶貧項目的逐步深入,中民新能漸漸發現,這些錢就像撒胡椒面一樣落在村民手中,并不能夠從根源上解決貧困問題,無法成為脫貧的長效機制。
“能否將這筆錢集中起來,讓每個村集體統一使用呢?帶著這樣的想法我們與當地政府一同探索著可行的方案。”白銳平向記者說:“令人高興的是,這一設想得到了基層政府的高度認同,在有效解決‘空殼村的問題上效果顯著。”
目前,通過“光伏+村級扶貧電站”模式,中民新能在寧夏鹽池縣74個貧困村投資18億元,為每個村建設一個村級光伏電站項目,實行政府牽頭、企業出資、農民受益的PPP模式。項目建成后,74個村每村每年將獲得20萬元電費收益,持續20年,收益總額達到2.96億元。當下已經有16個村的村級電站開工并將于今年6月底前完成。
“在每一次扶貧模式的摸索變化過程中,我們都深切認識到,扶貧模式必須契合當地的產業結構、基層現狀以及中民新能的企業愿景,這樣才能達到扶貧‘精準的目的。”白銳平說。
為了使扶貧措施形成長效機制,實現從輸血式扶貧到造血式扶貧的轉變,中民新能不斷擴展光伏扶貧的外延,不僅在光伏項目上建設集工業旅游、高科技展示、光伏農業示范的光伏小鎮,帶動當地旅游業發展,使當地村民可以通過在小鎮務工或開展農家樂的方式,共享項目紅利。同時還積極發展現代農牧業,通過打造寧夏灘羊高端品牌,將農民變為簽約養殖戶,使當地農民離土不離鄉并長期受益。
事實上,在中民新能最開始投入扶貧工作時,白銳平和他的團隊也曾有一些顧慮和擔憂。“如果不能準確地實現‘精準扶貧,落點與初衷產生反差,把有限的財力撒了胡椒面,那么我們作為項目的實施者,一定會深感不安。”白銳平說道:“這就要求我們企業,要像做自己的項目一樣盯住、跟進、一絲不茍,挖掘出‘光伏扶貧的最大效益。”
目前,按照國家扶貧攻堅戰略規劃,中民新能與鹽池縣政府約定用3年時間實現鹽池縣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綜合公司和當地實際情況,中民新能將力爭一年內完成目標,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