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銳哲
“漢字聽寫大會”的熱播引起了人們的熱議。看完幾期節目,再看看眼下的漢字,發現幾乎每個字的都有一個故事。如今在高科技的時代,人們提筆忘字的現象時有發生,我也不例外,想想也有些對不起誰。
中華文明從有歷史記載到今天已經延續了五千多年,是地球上最早擁有文明的國度;而如今這種文化似乎正在慢慢削弱。放眼世界,其他古文明都有斷層,唯有中華文化持續不斷地傳承了下來。如果要使中華文明所擁有的文化不致在我們這一代人受到損傷,就要求我們深刻感覺到,學好用好承載中華文明以及文化的文字,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文化高峰是在百家爭鳴時期。而到了近代與現代,隨著西方文明的東漸,中華文化有弱化的趨勢。文化中的精神與文字這一文化的“肉體”是分不開的。沒有文化的人可謂行尸走肉;唯有有文化、有精神的人才是文明的人。漢字是文化的載體,沒有漢字,我們只能從泥土中發現史前的信息。而有了漢字后,我們可以從漢字中發現許多歷史痕跡。比如“姚”“姬”“嬴”這些有“女”字作形旁的漢字姓氏,就表明中國過去曾有過母系社會。而像“奸”這樣后來產生的是會意字,表明中國男權社會男尊女卑的狀況甚至有污蔑女性的思想行徑。漢字是東方人智慧的重要體現。漢字除了蘊藏著歷史痕跡,還有更重要的特點是:漢字是表意文字,一個個漢字的不同組合所表達的意義無限豐富。所以才有人們常說中國文字博大精深。但是這博大精深也不是隨便吹的,更不是能夠自動地“博大精深”下去,而是需要我們一代代華人傳承與發揚其中的文化內涵。
1919年的新文化運動,胡適提倡白話文化;20世紀50年代中國大陸地區又簡化了大量筆畫繁瑣的漢字,使漢字易學,易記,易使用,使更多的人認識了漢字,也就更好地發揚了漢字的光輝以及所包含的文化。我們應進一步弘揚漢字的優勢以及文化功能,讓漢字所包含的文化更加鮮活,讓中華文化達到一個新的噴涌狀態。
對于我們每一個人炎黃子孫來說,最好的傳承與弘揚漢字文化就是寫好每一個字。在當今手寫需求越來越減少的情況下,寫好漢字更顯得有必要。有人說過,學語文就是學寫漢字;而漢語文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生動體現。對于我們中學生來說,學語文的重要方面,其實就是學好寫字,使用好漢字。現在有的人語文素養不高,動輒寫錯別字,遭人笑話。而在這笑話之中反映的問題就是中華文化的缺失,也就是一代人文化的缺失。所以,為了挽救那些正在消失的文化,我們應先寫好、用好一個個方塊字。通過正確地書寫,進而去理解與感受其包含的東方文明的智慧。當然,對于一些特別生僻的字,并不要求每一個人都認識,平常的人只需寫好那些中國人理應會寫的漢字。或者,將寫好漢字作為國人的起碼要求,從而形成一種文化生活習慣,使這一習慣豐富我們的文化,并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看看鄰國日本、韓國,他們本沒有文字,他們在學習漢字的基礎上,造出了各自的文字,弘揚出自己的文明。現在,在某些方面,日、韓文化反過來在影響中國,這應該促使我們猛醒!我們已經有不少人說英語比英國人還溜,但愿不再出現中國人掌握與使用漢字比日本人、韓國人還差。
綜上所述,我們沒有理由不去傳承漢字所包含的精深的文化,沒有理由不學好、寫好漢字,使之發揮出更大的正能量。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應當珍愛漢字,學好、用好漢字,弘揚那些在中華大地上最美的漢字的光輝與美麗。
【點評】本文從“漢字聽寫大會”的熱播落筆,在作出反思之后,含蓄地提出了提筆忘字對不起中華文化的思想觀點。主體部分的五段翔實地論述了自己為什么有首段中的看法。文章主體部分先從漢字所承載的中國文化以及所蘊藏的某些思想傾向,舉出幾個典型的漢字例子來證明。然后說到五四新文化運動與20世紀50年代中國大陸的簡化字情況。再說到當今大部分中國人沒有學好與用好漢字的尷尬現象,并與日、韓文字的產生與發展做比較。最后指出我們必須重視漢字,學好漢字,使漢字發揮出更大的正能量。全文既有歷史的深度,又有對漢字傳承中華文化方面的認識上的高度,論據比較充分,例證、喻證(將漢字比作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的“肉體”)、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多樣,說理比較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