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魯陵
?
火印,印刻著民族的記憶
◎文/魯陵

曹文軒/著人民文學出版社、天天出版社出版
這是一部拿起來就忘了寫書評任務的書。
看完它,是在一個黃昏。光線已經暗了,藍色的天幕上,幾只大鳥無聲地掠過。我突然感到,書中的那匹馬和那個孩子,似乎正向我走來。
馬叫雪兒,是坡娃從狼群中舍命救回來的一匹小馬駒。它通體的白毛,藍黑色的四蹄,蓬松的長尾巴,看上去是那樣漂亮英俊。雪兒長成一匹健壯的駿馬時,抗日戰爭爆發了,它被日軍強行征走,身上烙下了一枚日本軍營的火印。日本軍官河野看中了雪兒,想把它訓練成自己的坐騎,但雪兒不肯接受河野的奴役,因為它心中唯一的主人是坡娃。由于雪兒的不屈和對抗,它淪為拉炮的戰馬,遭受種種凌辱。歷經戰火和苦難之后,坡娃最終將雪兒帶回了野狐峪。
這個故事來自2016年“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曹文軒先生的新作——《火印》。故事在北方草原地區展開,日出、日落、微風、雨雪、草原、密林、大山、斷谷……曹文軒用文字展現了一幅壯闊美麗的自然風光畫卷。一切原本如世外桃源般美好,卻終止于70年前那場戰火。
關于抗日戰爭,有太多的文學作品記述過,但是關于兒童的卻很少,而以動物作為主角的更是罕見。然而,戰爭沒有讓兒童走開,所有的生命都在遭受涂炭。曹文軒敏銳地捕捉到這個空白,通過精妙的故事構架及敘事方式,鋪展開生動鮮活的情節,成功塑造了多個形象。在《火印》中,所有的情節進展都突破了以往抗日題材小說的套路,讓那遙遠得恍若隔世的一段戰火生活在我們面前立體化呈現。虛構的人物、事件、地點,觸動了一個民族潛藏的集體記憶,帶我們穿越時空,置身于歷史,在一個虛擬空間里感受撲面而來的那種緊張、困頓、焦灼與混亂。
小說中,作者沒有刻意渲染戰爭的慘痛與血腥,也不去肆意展現敵我的仇恨與對立,但戰爭的殘酷與悲愴卻悄無聲息地向我們襲來。轉瞬間,無數的生命都在戰火中凋零。幸存的人們在生離死別之際,要面對被戰爭打碎的一切:身體的殘損、情感的缺失,連家園也變為滿是瘡痍的平地。當黑暗將美好淹沒時,雪兒、坡娃、年輕士兵和村民們,藏起了悲傷,挺直了脊梁,把對侵略者的仇恨化作了雷霆般的行動,捍衛了家園與尊嚴。
雪兒是一匹馬,曹文軒卻把它當做有血性、有氣節的人來寫。他巧妙地借助雪兒的眼睛來看待這場戰爭,用它的經歷串聯起整部作品。大多數時間里,雪兒是沉默的,因此它在小說中的幾處嘶鳴,格外振聾發聵。那是雪兒在受苦、困惑的時刻,抒發與傳遞自己情感的一種獨特方式。它不僅在為自己的厄運呼喊,也在為所有受難的人呼喊,這是對戰爭的控訴。
戰爭是殘忍血腥的,但是戰爭卻并不能摧毀人類,不能阻止社會的進步。這是緣于人性深處永遠存在的愛,能引領全人類走過一重重的黑暗,走向理智的光明。《火印》就是以人性的愛作為小說明亮的底色,讓讀者在感受戰爭裂痛的同時,還能心存溫暖。坡娃與雪兒的心靈相依,坡娃和小伙伴瓜燈、草靈的情同手足,甚至日軍小兵稻葉對雪兒和其他小馬駒的呵護,都是戰火中極為珍貴的愛與悲憫。
曹文軒借助戰爭中一段人與馬的傳奇故事,書寫了尊嚴、人性、親情在戰爭中的存在。作品站在人性的角度和高度去反思戰爭,審視戰爭對一些美好事物的摧殘和毀滅,同時對友愛、尊嚴、溫情等正能量進行大力弘揚。這部積極向上的兒童文學作品,能讓孩子們在了解歷史和殘酷戰爭的同時,更增強對愛的感受與向往,對光明的追求與堅信,可謂充滿了正能量。
《火印》,印刻著我們不能、不該,也無法忘記的一切,不僅是孩子,就是大人,也值得拿來讀一讀。
□本欄編輯/厲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