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李靜宇
?
質押融資的警示與啟示
文/本刊記者李靜宇
近幾年來,供應鏈金融仍延續著總體下滑、國退民進、優化整合的態勢。根據中國物資儲運協會的調查,所屬會員單位質押融資監管業務大幅下降,融資額同比下降44%,業務收入下降46%,利潤總額下降60%,收入利潤率下降到30%左右。央企四大公司的此類業務也全面萎縮,有的已停止該項業務,有的在清理整頓。與此同時,民營物流企業迅速占領了國企退出的市場,有的地區幾乎是全盤接收。
對此,中國物資儲運協會名譽會長姜超峰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此中原因,一是經濟形勢不樂觀,行業性資金鏈條斷裂,相互欠債較多,新的多角債務鏈較為普遍。貿易企業、房地產企業、礦產企業資金占用多、周期長、環節多,最易出現借貸逾期、周轉不暢、甚至卷款跑路的情況。二是銀行認為風險較大的大宗商品行情不好,價格下行的物資作質物風險較大。三是新的業務事故和訴訟不斷出現,尤其是青島港事件,打擊了一部分銀行的信心,使它們感到無可信任之企業,無安全的質押融資業務。四是中央管理的國有企業受管理體制制約較多,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考核機制以及層層審批的制度,與短期靈活的融資業務是不相適應的。
上海鋼貿事件導致鋼鐵貿易大面積受損,與此同時,青島港事件更是令物流企業和金融機構損失慘重。受此影響,部分物流企業與金融機構不敢再擴大合作業務,甚至選擇暫停該業務模式。
據了解,2013年業內多家主流第三方監管企業業務縮減了50%以上。金融機構則縮減或暫停存貨質押融資業務,更多的中小銀行對該類業務處于觀望狀態。所以,亟須對質押監管融資業務進行規范管理,以推動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中物聯質押監管企業評估工作辦公室主任楊國棟在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介紹說,質押監管業務在一段時間內高歌猛進的同時,由于行業標準的缺失和市場秩序規范的滯后,出現了諸多問題。比如,對物流金融業務的性質、特點、模式、風險不清楚,盲目開展相關業務;客戶選擇不當,對客戶的資質、信譽、財務等狀況了解不清,沒有發現客戶隱瞞的事項,容易被拖入風險;質物選擇不當,選擇了過期、變質、易揮發、有爭議、無產權的貨品進行質押,法律糾紛頻發;管理缺失,動產質押融資監管是一項新的業務形態,還沒有一個有針對性的法規和跨部門的管理機構,沒有研究、沒有預警措施、沒有應對風險的方案。在楊國棟看來,這些都是質押監管業務在發展過程中暴露出的諸多問題。

問題存在的同時,質押監管融資業務的諸多優點是不能被否定的,這一業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和緩解了中小微物流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據了解,中小微企業占全國企業總量99%以上,所占的GDP達到55%,由此可見中小微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之重。但是,由于這些企業規模普遍偏小,銀行信用度低,信貸能力先天不足,所以很難從銀行借到發展所需的資金。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已成為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
“隨著物流產業的發展壯大以及物流金融業務的不斷推廣,質押監管融資已經成為廣大企業尤其是眾多中小企業獲取業務發展資金、拓展融資渠道的一個重要模式。”楊國棟肯定地說。
據統計,2013年全年社會融資規模為17.29萬億元,其中物流業參與監管的融資業務約在3萬億元左右。作為供應鏈金融一項重要增值服務,質押監管在給企業帶來巨大收益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漏洞,由此會給企業帶來相應的風險。
“在行業標準缺失、業務無序發展的情況下,實施質押監管企業評估,規范行業健康發展,有利于中小微物流企業積極參與到質押融資監管業務中來,進而滿足企業日益增長的融資需求。”在楊國棟看來,政府以及相關組織機構要加強這一模式的評估監管工作,企業要加強對這一業務的嚴查與自律。
如何保證這一業務不被擱淺,重拾其信心?作為政府部門應該進一步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強化監督管理制度,加大整治和打擊力度。
目前,我國關于供應鏈金融的法律法規還不是很完善,存在一定的漏洞。以《物權法》為例,雖是我國關于物權的最高法,然而總體上還比較籠統,缺乏相應的細則。所以從制度層面講,還要出臺一些配套的法律、規章、制度;與此同時,還需加大處罰力度,對虛假出質、重復質押等行為進行嚴格懲處,進而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
“作為監管方的物流企業,強化自身監管,嚴格履行監管職能,不斷完善自己的監管流程,各個環節有效銜接;對監管人員設立一套有效的監管、約束機制,提高監管人員的整體素質;技術上不斷完善,使監管過程盡量可視化、透明化。”姜超峰認為,只有不斷彌補企業自身在法律意識、規章制度、運作標準等各個方面的不足,才能真正做好供應鏈金融質押監管服務。
由于與互聯網因素多方結合,電商、金融、物流三業進一步跨界融合,由此產生了一些新的業務組合。幾乎所有的電子商務公司在提供交易平臺的同時也提供融資平臺,因此其網站必然具有兩個方面的功能,其中一個是融資功能,另一個是物流功能。網上交易、網上融資、網下交付。
與此同時,深圳式供應鏈金融一度成為2014年至2015年度最被推崇的模式。把業務鏈條向上向下延伸,為業務提供了更多的安全保障。雖然這一業務模式在大宗商品領域似乎還未有成功運用的先例,但卻在消費品領域樹立了一座屬于自己的“豐碑”。
大數據背景下,供應鏈金融業務出現受理、審貸、放款、交付速度加快的新特點,與質押融資業務不同的是,這些新業務有著嚴格的流程標準化,進而實現了信息化和平臺化,一如大家相信余額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流程是標準化的,運營規則是透明的,更不會輕易被變動。
但在姜超峰看來,從質押監管融資的案例不難得出,這個行業的風險與業務是相伴而生的,在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的條件下,由于前期業務擴張過快,一旦核心企業出現負債率過高、或有負債多的問題,銀行業為自保而抽回貸款,對核心企業來講無疑是釜底抽薪。核心企業資金周轉困難,便拖欠上游供應商貨款,預收下游資金,新的三角債將會日益嚴重。“供應鏈金融過程中核心企業的債務危機,將會引發新的行業的危機。一些信用一直很好,10多年沒有任何不良記錄的企業也會突然跑路,這使我們的各種信用評級方法也會失靈。”對此,姜超峰提出了自己的擔心。
與此同時,近幾年來,供應鏈金融物流業務參與者眾多,組合出多種業務模式,訂單融資、保單融資、電商融資、金融物流、貿易融資、應收賬款質押融資、預付賬款質押融資、進出口項下質押融資、倉單質押、動產質押。擔保品管理、保兌倉、保理倉、融資租賃、互聯網金融、貿易金融業務等,傳統業務與新模式交織的同時,其邊界不易區分,也就不易歸口管理或制定規則。
盡管供應鏈金融一再受挫,但業界對新模式、新合作、新領域的探索從未停止。“作為與質押監管業務休戚相關的行業組織,為了促進行業健康發展,中物聯根據《質押監管企業評估指標》,在全國范圍內也相應開展物流企業質押監管評估工作。這對提升質押監管業務,規范物流市場,拓展中小企業融資渠道,防范金融風險,促進金融信用體系建設有積極促進和保障作用。”楊國棟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