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其國,沈仁芳,滕應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蘇 南京 210008
?
中國土壤安全“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思考
趙其國,沈仁芳,滕應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蘇 南京 210008
摘要:土壤資源安全與合理利用是提升土壤綜合功能和構建最佳陸地生態系統結構的關鍵要素,是推動國家及國際區域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中國共產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一帶一路”建設。在中國共產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帶一路”是開放的、多元的、共贏的,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合作是中國“十三五”規劃的重要內容,有利于推進同有關國家和地區多領域互利共贏的務實合作,打造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新格局,將為中國和沿線國家共同發展帶來巨大機遇。該文重點提出了加快制訂并實施土壤安全“一帶一路”發展戰略體系,包括總體目標、重點內容、工作布局、組織實施等建議,加快推進“一帶一路”國家土壤安全科技計劃。
關鍵詞:土壤安全,一帶一路,發展戰略
引用格式:趙其國, 沈仁芳, 滕應. 中國土壤安全“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思考[J]. 生態環境學報, 2016, 25(3): 365-371.
ZHAO Qiguo, SHEN Renfang, TENG Ying. The Belt and Roa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oil Security in China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6, 25(3): 365-371.
當前,土壤資源保護安全與持續高效利用已成為世界共識。2013年第68屆聯合國大會決議將每年的12月5日定為世界土壤日,并宣布2015年為國際土壤年,主題為“健康土壤帶來健康生命”。美國、澳大利亞、英國等發達國家正在相繼推進土壤安全國家戰略(沈仁芳等,2015;Amundson et al.,2015)。中國土壤資源豐富,占全球陸地面積6.5%,其中平原占1/3,山地、丘陵占2/3。耕地、林地、草地分別占中國總土地面積的10.4%、12%、33%,其相應排名世界第四位、第三位及第八位。但隨著中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人口不斷增長,土壤資源減失、耕地肥力失衡、土壤地力減退、土壤環境污染加重,土地資源對大農業及糧食增產的承載力矛盾日益突出(鄖文聚,2015;周健民,2015)。目前,發達國家平均1 hm2土地負擔1.8人,而發展中國家負擔4人,中國則要負擔l0人。
土壤資源是整個國土的主要組成部分,通過土壤保護與安全建設,加強土壤資源、生物資源和環境條件統疇,針對不同地區采取“保護”、“安全”、“整治”和“建設”等綜合治理對策和措施,可將土壤資源的綜合生產力不斷提升,并可獲得最大的土地生產力與最佳的生態環境結構,從而推動國家及地區的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實踐表明,唯有通過實現“土壤資源保護整治及合理開發利用發展戰略”,才是保證國家及地區的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一帶一路”建設全面推進之年。習主席指出,要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瞄準重點方向、重點國家、重點項目,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取得新的更大成效。要推動人文交流,保護生態環境,共同建設綠色、和諧、共贏的“一帶一路”。要健全保障體系,完善并充分利用各類交流合作平臺,為“一帶一路”建設營造良好的政治、輿論、商業、民意氛圍。
當前,在中國綜合國力大幅度提升的重要時刻,國家提出“一帶一路”的戰略規劃,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社會經濟意義。它的發展也完全符合其沿線各國(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歐洲南部及非洲東部、中西部,南部等國)的共同利益。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帶一路”的具體實施項目中,中國提出加強生態環境合作,推進區域內生態建設、現代農業和環境保護,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共建綠色絲綢之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沿線國家面臨的共同需求。事實上,“一帶一路”的沿線各國,幾乎全是發展中國家,它們同樣也面臨著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建設與節能減排等問題(孫九林等,2015;李澤紅等,2014)。可見,中國土壤資源安全與合理利用發展戰略,同樣具有“一帶一路”的重要國際意義。
中國土壤類型多樣性豐富,可分為七大土壤區(有關土壤類型的命名均采用發生分類制的名稱,其對應的土壤系統分類名稱可參閱文獻:龔子同等,2014)。(1)華南熱帶亞熱帶紅壤區,土壤類型包括磚紅壤、磚黃壤、赤紅壤、赤黃壤、紅壤、黃壤、紅粘土、燥紅土、紫色土、石灰土、水稻土等。該區土壤類型多,地形復雜,生物、水熱條件優越,生產潛力大,但土壤存在瘦、酸、粘、板結,地形復雜,易發生水土流失等問題。(2)長江中下游黃棕壤區,土壤類型包括黃壤、黃紅壤、黃棕壤、棕壤、褐土、黃褐土、砂姜黑土、潮土、水稻土、石灰土、草甸土等。該區土壤類型多,水稻土分布集中,水熱充沛、土壤淋溶強,生產力水平高,但土壤存在僵板、酸化、漬澇、養分不平衡、地力退化等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關鍵要結合長江經濟帶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建設,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交通及城鎮化布局。(3)東北黑土平原區,土壤類型包括栗鈣土、黑鈣土、黑土、白漿土、暗棕壤、灰黑土、漂灰土、沼澤土、草甸土、鹽堿土等,該區土壤類型復雜,有機質等自然肥力高,溫度低、夏季光照長,旱作農業為主、水稻品質高,林業發展水平高,但土壤存在用多養少、地力衰退,耕作粗放、侵蝕嚴重,低溫冷害、鹽堿化等問題。(4)華北平原潮土沖積土區,棕壤、砂姜黑土、潮土、褐土、鹽堿土、風沙土等地帶土壤分布少,農業土壤分布廣;土層深厚,土質肥沃,利于耕作;小麥、玉米主產區水資源短缺,旱澇、次生鹽堿、沙化、有機質等肥力養分不平衡,應發展節水農業、灌排結合,嚴控次生鹽堿,平衡施肥、鞏固和培育地力。(5)黃淮海平原沖積土區,土壤類型包括黃土、潮土、黃潮土、鹽化潮土、鹽土、褐土、棕壤等,該區土壤類型少,有機質等自然肥力低,質地輕粗,利于耕作,處于半濕潤區,夏季溫熱多雨、冬季寒冷干旱,農業旱作為主、果業發達,但存在旱、澇、鹽、堿、風沙、瘠薄危害。(6)東部濱海鹽堿土區,土壤類型包括草甸鹽土、沼澤鹽土、潮灘鹽土,土壤類型單一,存在質地輕粗,鹽分含量高、有機質等養分低,南北差距大,肥力低,植被單一,地下水位低,礦化度高等問題;(7)西北部灰鈣-漠鈣-風沙土區,土壤類型包括棕鈣土、灰鈣土、棕漠土、灰棕漠土、灰漠土、灌漠土、鹽堿土、風沙土等,土壤類型地帶性明顯,氣候干旱少雨,以草原土壤為主,畜牧業發達,但該區土壤存在鈣化、鹽堿化、石礫化、沙化嚴重,過度放牧開墾,用養失衡,地力低下等問題。
“一帶一路”沿線涉及50多個國家,包括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歐洲南部及非洲東部、非洲中西部及非洲南部等國(表1)。沿線地區氣候類型復雜,包括熱帶草原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雨林及季風氣候、海洋季風及內陸氣候等。土壤類型多樣,包括燥紅土、磚紅壤、赤紅壤、紅壤、黃壤;黃棕壤、黃褐土、棕壤、暗棕壤、灰化土;黑土、黑鈣土、栗鈣土、棕鈣土、灰鈣土、褐土,荒漠土;山地土壤、森林土壤、草原土壤、水稻土、海島土壤等。土壤生態環境問題十分突出,包括水土流失、肥力退化、酸化、水土污染、沙漠化、鹽堿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問題。茲對國際不同地區土壤資源特點及存在問題,分別提出了不同開發方向。
立足國內,面向國際,維護土壤生態功能、改善土壤環境質量,以保障農業生產、食物安全和人體健康為目標,查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土壤資源數量和質量狀況,提高土壤肥力和凈化功能,有效避免、遏制或消除土壤資源退化和土壤環境污染;積極推進土壤科技創新,發展土壤圈層理論和新興研究方法,建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土壤退化和土壤污染的預防控制修復技術應用體系,創新國際現代土壤科學,促進土壤科技進步和專業隊伍建設;不斷完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土壤安全保護法制、體制和機制,提升土壤質量監管能力,逐步健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土壤保護體系,最終創建“土壤安全工程體系”。
4.1 摸清土壤資源家底,實施分區治理,保障生態安全
掌握“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土壤資源動態變化狀況和突出生態問題,建立沿線國家土壤資源數據信息系統,實施生態環境脆弱區的土壤保護,進一步加大區域水土流失、沙塵暴源頭區和退化土壤的治理力度,遏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水土流失、草地退化、沙漠化、土壤酸化、鹽堿化和石漠化面積擴大趨勢,退化區得到明顯治理恢復。加強重要生態保護功能區和自然保護區的土壤保護和治理,使土壤環境質量達到滿足保護生物和水質的標準。

表1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土壤資源特點Table 1 Soil resources characteristics along the country of the belt and road development
4.2 明確土壤環境質量,實施分類治理,保障環境安全
明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土壤環境質量現狀、污染來源、污染途徑與風險。建立基于風險的土壤環境質量評估與管理體系;有計劃、分步驟地綜合整治城鄉土壤污染,有效修復和基本消除高風險的土壤污染區,保護農產品與食品安全,加強城鄉人居環境安全與人體健康保護工作;構建基于風險的農田及場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治理與修復關鍵技術及裝備體系。建立污染農田土壤修復工程,污染場地及其含水層的修復示范工程。全面形成區域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控制、綜合治理及成套修復技術與裝備體系。建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土壤環境監測、預警與信息管理技術平臺。提高城鄉環境質量,保障土地和地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實現凈土潔食居安戰略目標。
4.3 制定土壤科技戰略,實施科技創新,保障土壤安全

圖1 土壤科技發展戰略頂層設計Fig. 1 Top-level design of soi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trategy
實施“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土壤環境科技創新、土壤環保標準體系建設和土壤環境技術管理體系建設等任務。開展基礎理論、環境標準和高新技術推廣應用研究,建立有機聯系的土壤科學及環境科技創新體系(見圖1)。加強長期、穩定的土壤科學研究和關鍵技術研發,針對性地系統研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土壤保護科學問題,建立國際土壤質量評價方法指標體系和監測網,實現土壤資源科學保護和信息化管理;建立和發展適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業生產的耕地土壤質量分區管理系統,構建管理信息共享與成果轉化技術平臺及土壤肥力質量培育創新機制科學,建立土壤質量基準和保護標準體系;在土壤環境監測、土壤退化以及土壤污染控制和修復、耕層土壤保護、土壤次生鹽堿化防治和土壤肥力平衡等技術與設備方面,形成適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國情的自主創新研發體系。
4.4 健全完善法制體系,實施區域管理,確保國土安全
建立和完善土壤保護法制、體制和機制,構建基于風險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土壤保護體系。研究并頒布土壤保護的國家法律和地方法規,制定相關政策,實施土壤環境質量標準戰略;建立嚴格的土壤保護責任制度,經濟補償和投入機制及生態補償制度和管理機制;完善國家土壤保護聯合監管機構,建立有效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土壤監測網絡。制定區域差異性的土壤保護戰略措施,將沿線國家劃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歐洲南部、非洲東部、非洲中西部、非洲南部等八大重點區域,并提出各重點區域的相應國家土壤保護的主要對策(趙其國等,2009),有效應對全球土壤安全之威脅(趙其國,2015;趙其國等,2015)。
5.1 重點內容
以提升土壤綜合功能為目標,建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土壤安全要素調查、評估、監測與預警理論、方法和技術體系,闡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土壤安全格局、演變規律及其驅動機制,構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土壤功能提升技術體系,編制土壤保護的法律法規草案,提升跨國跨境土壤安全監管能力,促進土壤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推動產學研相結合的國際土壤產業體系。為保障“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土壤資源持續高效安全利用提供科技支撐。
5.2 技術路線
首先以國內“陸上絲綢之路”土壤資源重點選擇地區為起點,開始對各區土壤資源與農業開發技術體系與經驗進行總結提升,然后再面向國際“一帶一路”的國家與地區進行資源保護,開展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問題的調研,并分期或同期與國內交互,按計劃進行推動實施。總的技術路線是,以點帶片、點片面結合;以基帶實、以實帶發;開發公正、合作共贏;以“政、產、學、研、用”為主導,與國內外企業相結合,在企業的領導與推動下,走國內、國際規模化及產業化“一帶一路”的發展道路。具體如下:
(1)立足國內:根據中國土壤區劃圖,重點選擇中國華南熱帶亞熱帶紅壤區、長江中下游黃棕壤區、東北黑土平原區、華北平原潮土沖積土區、中部黃淮海平原沖積土區、東部濱海鹽堿土區及西北部灰鈣-漠鈣-風沙土等“陸上絲綢之路”地區,并在全面系統總結上述各區土壤資源與農業開發技術體系與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在國內推進“陸上絲綢之路”的具體實施規劃(圖2)。
(2)面向國際:根據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當前參與者,已包括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歐洲南部及非洲東部、中西部、南部等地50多個國家,按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要瞄準重點方向,著力推進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中巴、孟中印緬六大國際經濟走廊建設。此外要聚焦非洲各重點國家,共同打造互信、融合、包容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要夯實“五大支柱”,實施“十大合作計劃”,以互聯互通和產業合作為支點,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和優勢互補,推動務實互利合作向寬領域發展。同時,鑒于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程度、資源特點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有所不同,應在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戰略規劃的基礎上,按“跨境聯合,優勢互補,公平發展,終端延伸”的原創,針對不同地區提出資源保護、生態建設、經濟發展的戰略思路與實施規劃,從土壤資源安全保護與開發看,應在中國“一帶一路”實施推進的基礎上,按對與中國土壤資源環境相應的有關國家,分期或同期交互進行推動實施。特別應提到的是,在2016年1月“亞投行”開幕式上,習主席指出:“亞投行是各成員國的亞投行,是促進地區和世界共同發展的亞投行,我期待并堅信,通過各成員國攜手努力,亞投行一定能成為專業、高效、廉潔的21世紀新型多邊開發銀行,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平臺,為促進亞洲和世界發展繁榮作出新貢獻!為改善全球經濟治理增添新力量!”。最后,從土壤資源安全保護與開發的實際情況出發,推動國際“一帶一路”的實施規劃,首先推向“一帶一路”的亞、非、拉地區,然后再逐步推向美、俄、英、法、德等國(圖3)。
(1)組織謀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土壤安全重大科技計劃。建議成立國家土壤安全領導小組,協調“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相關部委和地方政府,強化頂層設計;全鏈條式實施土壤安全項目;加強產學研深入融合,以政府引導、企業施治、市場驅動、公眾參與為運行模式,促進土壤產業化發展和規?;瘧?。

圖2 中國“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布局圖Fig. 2 The Belt and Road development strategy layout in China
(2)加強國際合作交流,共建科技合作平臺。中國科學院已與全球100多個國家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聯系,應根據土壤安全“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需求,主導國際土壤安全科學計劃,推動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學術交流。
(3)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智庫建設,組織“一帶一路”土壤安全建設。以中國科學院為主持單位,南京土壤研究所為牽頭單位,該所已有63年在國內外土壤基礎與開發研究的系列經驗,可作為推動此項發展戰略的重要基礎。以中亞五國、上海合作組織國家科學院為主體,以中東、東南亞、南亞、歐洲國家科研機構為補充,集國際土壤科學家智力資源,支持和保障土壤安全“一帶一路”建設。
致謝:于東升研究員提供了部分圖件及資料,特表謝意!
參考文獻:
AMUNDSON R, BERHE A A, HOPMANS J W, et al. 2015. Soil and human security in the 21st century [J]. Science, 348(6235): DOI: 10.1126/science.1261071.
龔子同, 黃榮金, 張甘霖. 2014. 中國土壤地理[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636.
李澤紅, 王卷樂, 趙中平, 等. 2014. 絲綢之路經濟帶生態環境格局與生態文明建設模式[J]. 資源科學, 36(12): 2476-2482.
沈仁芳, 滕應. 2015. 土壤安全的概念與我國的戰略對策[J]. 中國科學院院刊, 30(4): 468-476.
孫九林, 董鎖成. 2015. 關于加快制定并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科技支撐行動計劃”的建議[J]. 中國科學院院刊, 30(1): 24-31.
鄖文聚. 2015. 我國耕地資源開發利用的問題與整治對策[J]. 中國科學院院刊, 30(4): 484-491.
趙其國, 駱永明, 滕應. 2009. 中國土壤保護宏觀戰略思考[J]. 土壤學報,46(6): 1140-1145.
趙其國, 駱永明. 2015. 論我國土壤保護宏觀戰略[J]. 中國科學院院刊,30(4): 452-458.
趙其國. 2015. 建立土壤安全保護體系刻不容緩[J]. 高科技與產業化, 09: 43-47.
周健民. 2015. 淺談我國土壤質量變化與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J]. 中國科學院院刊, 30(4): 459-467.
The Belt and Roa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oil Security in China
ZHAO Qiguo, SHEN Renfang, TENG Ying
Institute of Soil Scienc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China
Abstract:Soil resources security and reasonable utilization is the key element to improve soil multifunction and build the best terrestrial ecosystem structure, and it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national and regional social eco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Belt and Road is the great strategy initiative put forward by Xi Jinping president, who pointed out that strengthen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operation, promoting cross-border regional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building the green belt and road, had become the consensus and demand for all nations along the wa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we must formulate and implement soil security strategy system of the belt and road development as quickly as possible, including total development target, key contents, working layout and organization implement and so on, and accelerate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national soil security planning.
Key words:soil resources; soil security; the belt and road; development strategy
DOI:10.16258/j.cnki.1674-5906.2016.03.001
中圖分類號:S15; X1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5906(2016)03-0365-07
作者簡介:趙其國(1930年生),著名土壤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土壤學會理事長,國際土壤學會鹽漬土分委員會主席,國際土壤學會土壤環境委員會第一副主席,國際山地研究中心理事,江蘇省和南京市科協副主席。長期從事中國及世界土壤地理與土壤資源研究。在熱帶土壤發生上,首次明確提出中國紅壤具有古風化過程及現代紅壤化過程兩種對立統一的理論。提出“土壤圈”研究的新方向,建立了“土壤圈物質循環開放實驗室”。提出南方紅壤分區整治、退化土壤改良,以及土壤生態與環境評價的多種規劃與開發方案。曾建議并參與國家“土壤質量”及“東南環境質量”等“973”研究項目,參與農業與環境、生態可持續發展、農業清潔生產等重大問題的咨詢和研究。2008─2011年參與“中國至2050年農業科技發展路線圖”研究并擔任組長。近年來提出了發展中國“生態高值農業”的理念與建議。曾獲中國科學院竺可禎獎、國際道庫恰也夫獎、第四屆日經亞洲大獎等國際、國家及中國科學院獎共20次,是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發表專著21本,論文400余篇。已培養研究生100多名。
收稿日期:2016-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