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璧,王鶯,王勁松
1. 中國氣象局蘭州干旱氣象研究所//甘肅省干旱氣候變化與減災重點實驗室//中國氣象局干旱氣候變化與減災重點開放實驗室,甘肅 蘭州 730020;2.甘肅省定西市氣象局,甘肅 定西 743000
?
氣候變暖背景下中國南方干旱災害風險特征及對策
姚玉璧1, 2,王鶯1,王勁松1
1. 中國氣象局蘭州干旱氣象研究所//甘肅省干旱氣候變化與減災重點實驗室//中國氣象局干旱氣候變化與減災重點開放實驗室,甘肅 蘭州 730020;2.甘肅省定西市氣象局,甘肅 定西 743000
摘要:利用西南和華南6省市133個國家基本氣象站1961─2012年歷年逐日地面氣象觀測資料,研究中國南方干旱致災因子的時空變化特征,建立致災因子的危險性、孕災環境脆弱性、承災體暴露度的評估指標,分析中國南方干旱災害風險分布特征,提出干旱災害風險防控策略與防御對策。結果表明:研究區逐年降水量呈現波動減少,進入21世紀后降水量明顯偏少,且降水量年際振蕩加大。自1971年開始西南和華南氣溫持續上升,氣候變暖的突變點在1997年左右。干旱災害致災因子危險性高的區域是云南省大部、川西高原、川西南山地、川東部盆地和廣東東部沿海區域。孕災環境脆弱性高的區域在云南省大部、川西高原、川西南山地、川東部盆地和貴州省西北部。承災體暴露度高的區域在廣東東部沿海區、雷州半島、廣西南部和川中盆地。為控制南方干旱災害風險,需制定和完善具有一定前瞻性和科學合理的干旱災害風險控制管理規劃,建立干旱災害風險評估系統。從人工干預干旱災害致災因子、降低孕災環境脆弱性、降低承災體的暴露性等方面入手通過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提高抗旱減災能力。
關鍵詞:干旱;災害風險;空間特征;對策;中國南方
引用格式:姚玉璧, 王鶯, 王勁松. 氣候變暖背景下中國南方干旱災害風險特征及對策[J]. 生態環境學報, 2016, 25(3): 432-439.
YAO Yubi, WANG Ying, WANG Jingsong. Characteristic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rought Risk in South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limate Warming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6, 25(3): 432-439.
由干旱及干旱氣候變化引起的沙漠化、生態與自然環境退化等科學問題是地球科學界研究的熱點科學問題之一(王偉光等,2013)。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指出,在21世紀,全球水循環響應氣候變暖的變化將不是均勻的。盡管有可能出現區域異常情況,但潮濕和干旱地區之間、雨季與旱季之間的降水對比度會更強烈。到21世紀末,在RCP8.5情景下,在中緯度干燥地區與副熱帶的干燥地區,平均降水將減少。隨著未來氣候變暖加劇,水循環加快,植物蒸騰、地表蒸散等水分平衡隨之變化(IPCC,2012,2013)。
中國是全球干旱災害頻發的國家之一,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占所有自然災害損失的71%,其中干旱災害造成的損失達53%。干旱災害是我國首要氣象災害(黃榮輝,2006)。近60年來,中國氣溫明顯增高的突變期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中期,與之相對應,1951─1990年,中國出現重大干旱事件8年(次),發生頻率為20.0%,而氣候變暖后1990─2012年中國出現重大干旱事件17年(次),發生頻率達73.9%。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北方干旱形勢依然嚴峻的情況下,南方干旱出現明顯的增加和加重趨勢。1951─1990年中國出現重大干旱事件8年(次)中,南方出現干旱的只有3年(次),占總事件數的37.5%;而1990─2012年中國出現重大干旱事件17年(次),中,南方出現干旱的已達11年(次),占總事件數的64.7%。干旱災害發生的區域不斷擴展(姚玉璧等,2013;張強等,2014)。
氣候變暖不僅使干旱災害加重、形成機理和發展過程更加復雜,而且使影響干旱災害風險的因素更加復雜多樣(Lu et al.,2007;Neelin et al.,2006;Sheffield et al.,2008)。目前已經對干旱災害形成機理過程和內在特征開展了一些研究(Feyen et al.,2009;黃小燕等,2014;王勁松等,2012),也取得了一定研究進展(王勁松等,2015;王鶯等,2014a,2014b;姚玉璧等,2015)。干旱災害風險評估與管理,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旱災應對策略。干旱災害風險評估意義在于及早預警干旱災害風險,及時預報并向政府和決策部門提交減緩干旱災害的科學指導和應對措施,通過干旱災害風險管理手段達到防旱減災的目的。
在氣候變暖背景下,中國南方干旱災害呈現頻率增加、持續時間增長、影響范圍增大的特征;近50年來中國農業旱災綜合損失率平均每10年約增加0.5%,風險明顯增大(張強等,2015a)。干旱災害加劇了水資源時空分布的不均勻性,區域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需水量增加,資源趨緊,約束加大;干旱災害承災體的脆弱性和暴露度增加。中國南方干旱災害風險出現了新的變化特征,但目前人們對這些特征的認識十分有限,這直接影響著干旱災害風險的防御和管理。為此,需要深入分析氣候變暖背景下影響干旱災害風險的物理要素,探討干旱風險時空變化特征,提出干旱災害應對措施與策略,為干旱災害防御和風險控制提供科學依據。
1.1 區域概況
中國南方一般是指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和青藏高原以東的區域,屬于東部季風區的南部。本研究選取西南(包括四川、貴州、云南省和重慶市)和華南(包括廣東省和廣西自治區)為研究區域。空間范圍為97.4°~117.3°E,20.2°~34.4°N;區域土地面積156.7×104km2,海拔落差達到6940 m。華南地區的廣東和廣西主要以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年降水量1300~2500 mm,年平均溫度16~24 ℃;西南海拔高度在150~5000 m之間。年降水量303.7~1924.2 mm,1961─2012年大部分區域降水量呈下降趨勢。年平均氣溫-0.9~20.6 ℃,1961─2012年氣溫呈顯著的上升趨勢,氣候顯著變暖。該區域大陸地貌的主要類型有青藏高原東部邊緣、云貴高原、橫斷山區和四川盆地等。地形地貌復雜多樣,既有高原、山地、丘陵,又有平原、河谷和盆地,復雜的地形地貌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氣候類型。
1.2 研究數據
根據“空間代表性強、年代連續一致”的原則,選取上述西南和華南6省市作為研究對象,利用133個國家基本氣象站1961─2012年歷年逐日地面氣象觀測資料進行中國南方干旱氣候風險特征分析。
1.3 數據分析方法
氣候要素的趨勢傾向率(魏鳳英,2007):

式中,Xi為氣候要素變量,用ti表示Xi所對應的時間;a為回歸常數;b為回歸系數;n為樣本量。b的10 a變化稱為氣候傾向率。
周期變化分析采用小波能量譜分析。小波分析也稱多分辨分析,它的主要功能是表達時間函數在時間-頻率域中的局部化特征,是一種時、頻多分辨率研究分析工具。小波基(母波)有許多類,文中選用限邊界Morlet小波能量譜表達(吳洪寶等,2005)。
1.4 干旱災害風險評估方法
致災因子危險性特征。影響干旱災害致災因子的變化程度越大,干旱災害對社會經濟造成損失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根據加權綜合評價法建立致災因子危險性評估模型為(王鶯等,2015;姚玉璧等,2014):

式中,Hj為第j區域干旱災害危險性指數;hi為第i種指標的危險性指數;Qhi為第i種指標的權重;n為指標個數。
孕災環境脆弱性特征。所謂脆弱性是受到不利影響的程度和趨勢。它包括兩個要素:一是承受災害的程度;二是可恢復的能力和彈性。干旱災害脆弱性的高低具有“放大”或“縮小”災情的作用。一般而言,孕災環境的脆弱性越高,災害風險就越大。孕災環境脆弱性特征評估模型為:

式中,Sj為第j個區域孕災環境脆弱性;θi為第i種指標的脆弱性指數;Qsi為第i類指標的脆弱性權重;n為指標個數。
承災體暴露性特征。所謂暴露度是社會經濟財產、資源和基礎設施有可能受到不利影響的位置。也是災害影響的最大范圍。承災體的種類、范圍、數量、密度、價值等是暴露度研究的主要內容。承災體暴露度評估模型為:

式中,Vj為第j個區域承災體暴露度;yi為第i種指標的暴露度指數;Qvi為第i類指標權重;n為指標個數。
1.5 空間分布表達方法
干旱災害風險空間分布特征分析采用反距離權重法(IDW,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interpolation)對數據進行空間分布特征內插;在空間柵格數據生成中,設定Cell size參數為0.005;用ArcGIS軟件給出圖件。
2.1 氣候變化背景分析
2.1.1 降水量
1961─2012年研究區逐年降水量呈現波動減少(圖1a),歷年降水量線性擬合遞減氣候傾向率為-7.721 mm/10 a(r=0.124,P<0.10,n=52)。最大年降水量為1454.4 mm(1973年);最小年降水量為1039.9 mm(2011年)。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在-18.1%~14.6%之間變化。20世紀60年代降水量偏少,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為-0.6%(表1),變異系數為8.1%;70年代降水量偏多,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為1.2%,變異系數為5.6%;80年代降水量略偏少,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為-0.3%,變異系數為7.1%;90年代降水量偏多,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為1.8%,變異系數為5.6%;2001─2012年降水量偏少,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為-2.8%(表1),變異系數為9.2%。
可見,進入21世紀后降水量明顯偏少,且降水量年際振蕩大。
圖1b給出了有邊界Morlet小波能量譜分析,陰影部分表示小波方差通過90%置信度水平檢驗的區域,點虛線區域為小波變換受邊界影響的區域,紅粗線為邊緣效應線。研究區降水量存在顯著的3~4 a的周期振蕩,周期變化在1995─2003年的時域內信度檢驗顯著且振蕩較強。
2.1.2 氣溫
1961─2012年研究區歷年氣溫呈顯著上升趨勢(圖2a),氣溫線性擬合氣候傾向率為0.164 ℃/10 a(r=0.649,P=0.001,n=52)。氣溫距平Cubic函數在20世紀60年代下降,70年代后持續上升,Cubic函數擬合方程為y=-0.00003x3+0.0027x2-0.0564x-0.1205,其線性化后的復相關系數R=0.723,通過α=0.01檢驗。

圖1 研究區域降水量歷年曲線及小波分析Fig. 1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change and wavelet analyses in the study area
氣溫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為負距平,其距平值均為-0.4 ℃,在80年代也為負距平,其距平為-0.3 ℃。90年代距平為0 ℃,2001─2012年為正距平,其距平為0.3 ℃。
應用曼-肯德爾(Mann-Kendall)突變檢測方法,給出了氣溫Mann-Kendall檢測曲線(圖2b),其中UF為氣溫M-K檢測順序統計曲線,UB為氣溫M-K檢測逆序統計曲線,當信度水平α=0.05,顯著性檢驗臨界線為Uα=1.96。若順序統計UF曲線穿過臨界線Uα,便可確定通過了顯著檢驗,同時UF和UB曲線的交點介于臨界線之間,其交叉點即為突變開始點。

表1 研究區各年代際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及氣溫距平Table 1 Every decadal anomaly percent of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departure in the study area
由圖2b 可知,UF從1971年開始持續上升且通過了顯著性檢驗,UF和UB曲線相交于1997年,可見,自1971年開始西南、華南氣溫持續上升,氣候變暖的突變年在1997年。

圖2 試驗區氣溫距平年際變化曲線Fig. 2 Interannual change curve of temperature departure in the experiment area
2.2 干旱災害風險特征
2.2.1 致災因子危險性特征
根據致災因子危險性評估指標在干旱災害形成過程中的作用,應用層次分析法得到致災因子危險性分布特征,按照低、次低、中等、次高和高危險區五級進行劃分。從圖3可見,干旱災害致災因子危險性高的區域分布在云南省大部、川西高原、川西南山地、川東部盆地和廣東東部沿海區域;而川北地區、貴州大部、重慶大部、廣西大部和廣東西北大部分區域該值較低。致災因子危險性指數最高的是云南省(0.67),其次是四川省(0.57)、廣西自治區(0.56)、貴州省(0.55)、廣東省(0.54),致災因子危險性指數最低的是重慶市(0.50)。
2.2.2 孕災環境脆弱性特征
根據脆弱性評估指標作用的大小,采用層次分析得到各指標的權重值,進行標準化處理。代入脆弱性評估模型(公式3),得到孕災環境脆弱性分布特征。按照低脆弱、次低脆弱、中脆弱、次高脆弱和高脆弱五級分區。由圖4可見,孕災環境脆弱性高的區域分布在云南省大部、川西高原、川西南山地、川東部盆地和貴州省西北部,脆弱性較低的區域分布在廣西自治區東北部以及廣東省的大部分區域。孕災環境脆弱區性由低到到高依次為廣東(0.54)、廣西(0.57)、重慶(0.58)、貴州(0.59)、四川(0.60)、和云南(0.61)。

圖4 孕災環境因子及其脆弱性空間分布圖Fig. 4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vulnerability of disaster-breeding environment
2.2.3 承災體暴露度特征
受到干旱災害影響的承災體的暴露度包括種類、范圍、數量、密度和價值等。一個區域暴露的人口數量和價值密度越高,干旱災害風險也就越大。采用承災體暴露度特征評估模型(公式4),得到承災體暴露度分布特征。采用自然斷點分級法將暴露度按照低暴露、次低暴露、中暴露、次高暴露和高暴露五級劃分。由圖5可見,承災體暴露度高的區域分布在廣東東部沿海區、雷州半島、廣西南部和川中盆地。究其原因,該區域的人口密度、價值數量較高,故承災體暴露度也高。暴露度最高為廣東(0.24),暴露最低為云南(0.06),其余各地分別依次為重慶(0.16)、廣西(0.13)、四川(0.09)、貴州(0.08)。

圖5 干旱災害承災體因子及其暴露性評估Fig. 5 Regionalization on the exposure of disaster-bearing body
圖6給出了干旱災害風險控制策略結構概念模型,由圖可知,第一層次要制定完善具有一定前瞻性的科學合理的干旱災害風險控制管理規劃,采取從管理和財力投入兩方面保障干旱風險控制策略的實施。第二層次是建立干旱災害風險監測與分析評估系統,進行干旱災害風險監測和早期預警。第三層次是從四個方面進行災害風險干預,一是人工影響干旱致災因子,通過人工增雨和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減輕干旱影響,降低干旱風險;二是降低孕災環境脆弱性,通過生態修復,改善土壤儲水保墑能力,提高水分涵養力,加強水資源保障能力;三是降低承災體的暴露性,通過種植結構、種植制度和產業結構調整,降低承災體的暴露度;四是提高抗旱減災能力,通過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提高抗旱減災能力。第四層次是當干旱災害由理論風險轉化為現實災情時,就要建立相應的干旱災害風險分擔與轉移機制。通過災害風險分擔與機制降低干旱災害影響(張強等,2015b)。
3.1 氣候變暖使干旱風險增大,需加強干旱災害風險評估

圖6 干旱災害風險控制策略結構概念模型Fig. 6 The concept model on control strategy structural of drought risk
氣候變暖背景下,中國南方干旱災害頻率增高、強度增強、影響范圍擴大,農業旱災綜合損失率增加。加強干旱災害風險科學評估尤為重要。風險評估是認識風險本質和決定風險水平的過程,通過風險評估了解風險、脆弱性和暴露度的時空強度變化等信息,對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應對干旱災害風險具有重要的科學指導意義。干旱災害是由天氣、氣候、生態與自然環境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復雜的自然變異系統,該系統可分為兩子系統,一是由干旱致災因子、干旱災害孕災環境和干旱災害承災體構成的干旱災害事件本身;二是干旱災害風險評估、干旱災情定量評估、干旱災害實時監測與預警系統和減災對策等。干旱災害風險特征評估是干旱災害風險管理的基礎,在研究干旱災害致災因子危險性、承災體的脆弱性、暴露度的基礎上,進行干旱災害風險評估,為災害管理和防御提供科學依據,由被動抗災轉變為主動防御災害(史培軍,2002;楊曉光等,2010;張繼權等,2012;IPCC,2012;IPCC,2014)。
3.2 致災因子危險性高的區域實施人工影響天氣,開發空中水資源
致災因子危險性偏高的區域既是降水量偏少的區域,也是農業旱災綜合損失率大的區域,如云南省大部,該區域位于西南水汽通道,大氣云系水資源有20%左右可形成降水,約80%流出該區域(張強等,2009),空中水資源的開發潛力巨大。人工影響天氣是干預干旱致災因子的重要手段,通過干旱時段人工增雨,開發利用空中水資源以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減輕干旱危害,降低干旱災害風險。
3.3 環境脆弱性高的區域實施生態環境修復
干旱災害孕災環境脆弱性高的云南省大部、川西高原、川西南山地和貴州省西北部等云貴高原區域,干旱災害風險高與區域生態、自然環境相關,通過生態環境修復,降低孕災環境脆弱性。實施退耕還林(還草),農林結合,發展農、林、牧復合型生態農業,恢復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生態防護林、水源涵養林,建立平衡、穩定的農業生態系統。提高農業系統的抗逆性和可恢復性,增加干旱災害風險防御能力。
3.4 水資源約束區域實施高效水肥利用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在山、臺地和供水條件不足的區域實施高效水肥利用技術;農業水資源高效利用措施包括工程措施、農藝措施和科學管理等方面。在工程措施方面采用噴灌工程、滴灌工程和滲灌技術。農藝技術措施包括灌溉小畦改造農藝技術(即地表灌溉作業時,把長畦改造為短畦,寬畦改造為窄畦,大畦改造為小畦),旱作地膜覆蓋及旱作地膜帶田等集增溫、保墑、節水,充分利用邊際優勢效應、農田小氣候效應和品種性狀差異互補效應等作物栽培生態效應的高效豐產栽培農藝技術。科學管理指分析研究作物需水關鍵期,科學補水,在現代農業中采用精準農業系統,實施精準補水,提高農業水分利用效率。
3.5 農業旱災綜合損失率大的次區域實施農業種植制度、栽培措施調整,降低風險
在農業旱災綜合損失率大的次區域,通過農業種植結構、種植制度、栽培方式、品種改良、水肥管理等,降低承災體的暴露度和脆弱性。優化農業種植結構。根據干旱災害發生特點,調整作物種植結構、栽培方式和管理技術。充分利用氣候資源,發展優勢作物、特色作物。選育抗旱農作物品種,加強農田水肥管理,發展設施農業。
3.6 農業干旱災害暴露度高的區域實施農田基礎設施建設
在農業干旱災害暴露度高的區域,通過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提高抗旱減災能力。在山區和丘陵區修造水庫、塘壩,貯蓄雨季降水,供少雨季節使用。整修梯田,通過坡改梯技術,增厚土層,培肥地力,控制水土流失,增加土壤含水量,改良土壤結構,減少汛期徑流量,提高農田蓄水保肥能力。加強水利基礎設施管理,進一步優化水資源配置。
3.7 現代農業發展區域實施農業保險機制
在現代農業發展區域推廣實施農業保險機制。當干旱災害風險轉化為現實災害時就要建立干旱災害風險分擔與轉移機制。農業保險是干旱災害風險分擔與轉移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保險有效減輕干旱災害造成的損失,恢復生產能力。
4.1 討論
根據張強(2015a)等研究表明,農業旱災綜合損失率與降水量成負相關,年降水量每減少100 mm中國南方綜合損失率大約增大0.76%。在南方中災年份分布的象限空間的年降水小于1200 mm和年平均氣溫高于16.2 ℃,重災年份分布的象限空間的年降水小于1180 mm和年平均氣溫高于16.4 ℃。干旱災害致災因子危險性空間分布特征與張強(2015a)等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即降水量偏少的區域,致災因子危險性偏高,農業旱災綜合損失率增大。孕災環境脆弱性偏高的區域為云貴高原主體,造成干旱災害脆弱性高的主導因素是降水量時空分布不均,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山地、河谷水資源分布不平衡,供水條件差異大;大部分區域屬喀斯特地貌,其地表儲水能力極弱,田間持水量偏低。該區域農業旱災綜合損失率偏高。
通過對中國南方干旱災害風險分布特征的分析,初步認識了干旱災害風險形成的主導因子及其影響特征,提出了防御干旱災害風險對策建議。但受資料所限,對于干旱災害對農業生產、水資源和生態系統的風險及其機制的系統性認識還比較欠缺,干旱災害對農業生產,諸如種植制度、栽培方式、種植結構等的風險及對水資源和生態系統的風險需要在今后工作中進一步深入研究。
4.2 結論
(1)近52年西南、華南降水量呈現波動減少趨勢,2001─2012年降水量明顯偏少且年際振蕩增大。氣溫呈顯著上升趨勢,20世紀60年代略下降,70年代后持續上升,氣候變暖的突變點在1997年左右。
(2)干旱災害致災因子危險性高的區域分布在云南省大部、川西高原、川西南山地、川東部盆地和廣東東部沿海區域;川北地區、貴州大部、重慶大部、廣西大部和廣東西北大部分區域較低。孕災環境脆弱性高的區域在云南省大部、川西高原、川西南山地、川東部盆地和貴州省西北部,脆弱性較低的區域是廣西自治區東北部以及廣東省的大部分區域。承災體暴露度高的區域在廣東東部沿海區、雷州半島、廣西南部和川中盆地。
(3)針對南方干旱災害風險分布特征,建議制定和完善科學的干旱災害風險管理規劃,建立干旱災害風險評估系統,從人工干預干旱災害致災因子、降低孕災環境脆弱性和降低承災體的暴露性等方面入手,通過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提高抗旱減災能力,建立干旱災害風險分擔與轉移機制。
參考文獻:
FEYEN L, DANKERS R. 2009. Impact of global warming on stream flow drought in Europe [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14: D17116. DOI: 17110.11029/12008JD011438.
IPCC. 2012.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In: Managing the Risks of Extreme Events and Disasters to Advance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 Special Report of Working Groups I and II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19.
IPCC. 2013. 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PCC. 2014. Climate change 2014: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M].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U J, VECCHI G A, REICHLER T. 2007. Expansion of the Hadley cell under global warming [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34: L06805. DOI: 06810.01029/02006GL028443.
NEELIN J D, MUNNICH M, SU H, et al. 2006. Tropical drying trends in global warming models and observations [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3(16): 6110-6115.
SHEFFIELD J, WOOD E F. 2008. Projected changes in drought occurrence under future global warming from multimodel, multi-scenario, IPCC AR4 simulations [J]. Climate Dynamics, 31(1): 79-105.
黃榮輝. 2006. 我國重大氣候災害的形成機理和預測理論研究.地球科學進展, 21(6): 564-575
黃小燕, 王小平, 王勁松, 等. 2014. 中國大陸1960─2012年持續干旱日數的時空變化特征[J]. 干旱氣象, 32(3): 326-333.
史培軍. 2002. 三論災害研究的理論與實踐[J]. 自然災害學報, 11(3): 1-9.
王勁松, 李耀輝, 王潤元, 等. 2012. 我國氣象干旱研究進展評述[J]. 干旱氣象, 30(4): 497-508.
王勁松, 張強, 王素萍, 等. 2015. 西南和華南干旱災害鏈特征分析[J].干旱氣象, 33(1): 187-194.
王偉光, 鄭國光. 2013. 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3)──聚焦低碳城鎮化[M].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5-100.
王鶯, 李耀輝, 胡田田. 2014a. 基于SPI指數的甘肅省河東地區干旱時空特征分析[J]. 中國沙漠, 34(1): 244-253.
王鶯, 沙莎, 王素萍, 等. 2015. 中國南方干旱災害風險評估[J]. 草業學報, 24(5): 12-24.
王鶯, 王靜, 姚玉璧, 等. 2014b.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國南方干旱脆弱性評價. 生態環境學報, 23(12): 1897-1904.
魏鳳英. 2007. 現代氣候統計診斷與預測技術[M]. 北京: 氣象出版社: 36-69.
吳洪寶, 吳蕾. 2005.氣候變率診斷和預測方法[M]. 北京: 氣象出版社: 33-244.
楊曉光, 李茂松, 霍治國. 2010. 農業氣象災害及其減災技術[M].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11-256.
姚玉璧, 李耀輝, 石界, 等. 2014. 基于GIS的石羊河流域干旱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J]. 干旱地區農業研究, 32(2): 21-28.
姚玉璧, 張強, 李耀輝, 等. 2013. 干旱災害風險評估技術及其科學問題與展望[J]. 資源科學. 35(9): 1884-1897.
姚玉璧, 張強, 王勁松, 等. 2015. 氣候變暖背景下中國西南干旱時空分異特征[J]. 資源科學, 37(9): 30-38.
張繼權, 嚴登華, 王春乙, 等. 2012. 遼西北地區農業干旱災害風險評價與風險區劃研究[J]. 防災減災工程學報, 32(3): 300-306.
張強, 韓蘭英, 郝曉翠, 等. 2015a. 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旱災損失率的影響及其南北區域差異性[J]. 氣象學報, 73(6): 1092-1103.
張強, 韓蘭英, 張立陽, 等. 2014. 論氣候變暖背景下干旱和干旱災害風險特征與管理策略[J]. 地球科學進展, 29(1): 80-91.
張強, 孫昭萱, 陳麗華, 等. 2009. 祁連山區空中云水資源開發利用研究綜述[J]. 干旱區地理, 32(3): 381-390.
張強, 王潤元, 鄧振鏞, 等. 2012. 中國西北干旱氣候變化對農業與生態影響及對策[M]. 北京: 氣象出版社: 442-448.
張強, 姚玉璧, 李耀輝, 等. 2015b. 中國西北地區干旱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減災技術研究進展及其展望[J]. 地球科學進展, 30(2): 196-213.
Characteristic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rought Risk in South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limate Warming
YAO Yubi1, 2, WANG Ying1, WANG Jingsong1
1.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Key Laboratory of Arid Climate Change and Reducing Disaster, Gansu Province Key Laboratory of Arid Climate Change and Reducing Disaster, Lanzhou Institute of Arid Meteorology,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Lanzhou 730020, China;2.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Dingxi City, Dingxi 743000, China
Abstract:Based on daily surfac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from 133 national basic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located in 6 provinces in southwest and south China during 1961 and 2012,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 of drought hazard in south China was studied, evaluation indicators were established for the risks of drought hazard, fragility of drought environment and the exposure degree of hazard-bearing body.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of drought risks in south China is analyzed and strategies were carried out for the drought risk controlling and defense. Results shows: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the researched region show a fluctuate decrease, precipitation decreased obviously after entering the 21 century with the annual oscillation of precipitation increased. Temperature in the researched region start to increase continuously since 1971 in southwest and south China, and the abrupt junction of climate warming appeared around year 1997. The regions with higher risks of drought hazard include most regions in Yunnan province, west Sichuan plateau, southwest Sichuan mountainous regions, east Sichuan basin and coastal regions in east Guangdong province. Regions with higher fragility of drought environment include most regions of Yunnan province, west Sichua plateau, southwest Sichuan mountainous regions, east Sichuan basin and northwest Guizhou province. Regions with higher exposure degree of hazard-bearing body include coastal regions in east Guangdong, Leizhou peninsula, south Guangxi and middle Sichuan basin. Thus,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planning of drought risk controlling and management which should also be prospective and scientific, as well as building a drought risk evaluation system. Starting to enhance the drought relief ability from engineering and non-engineering perspectives such as manual intervene drought risk hazard, decrease fragility of drought environment, reduce exposure degree of hazard bearing body.
Key words:drought; disaster risk; spatial characteristic; countermeasure; South China
DOI:10.16258/j.cnki.1674-5906.2016.03.010
中圖分類號:X16; P46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5906(2016)03-0432-08
基金項目: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2013CB430206);公益性行業(氣象)科研重大專項(GYHY201506001-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575149)
作者簡介:姚玉璧(1962年生),男,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氣候變化對農業、生態的影響研究。E-mail: yaoyubi@163.com
收稿日期:2015-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