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政部社會福利中心 雷洋
?
發揮標準化作用,推動養老服務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 民政部社會福利中心 雷洋


雷洋,從事養老服務政策研究、養老服務行業標準化相關工作,承擔并參與多項“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民政部及中央級福利彩票公益金研究課題等。擔任多項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第一起草人,負責組織編制十幾項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參與多項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及地方標準的審查。參與教育部“十二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系列教材《老年人服務與管理政策法規》的編寫。

自1999年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非常快,截至2015年底,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22億,占總人口的16.1%,據預測,到2050年,全世界老年人口將達到20.2億,其中中國老年人口將達到4.8億,幾乎占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在中國老齡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的同時,還伴隨著高齡化的快速推進。數據顯示,目前中國80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已接近2 400萬,占整個老齡人口的11%。同時明顯呈現出高齡化、空巢化、失能化等特征。面對急劇發展的“銀發浪潮”,如何才能讓老年人享受到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成果,擁有獲得感,實現 “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終”,已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
尊老敬老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更是表達了一種為老服務的社會責任感。時至今日,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人口老齡化問題,2013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35號)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不斷滿足老年人持續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緊迫任務,有利于保障老年人權益,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有利于拉動消費、擴大就業,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推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大力發展養老服務業對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如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提升養老服務質量,促進養老服務業規范化、科學化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實踐證明,標準化作為一種技術手段,在推進民政工作、規范行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技術支撐作用,因此,標準化是養老服務業科學化、規范化發展的必然選擇。

我國養老服務業標準化工作起步雖晚,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社會各方共同努力下,“十二五”期間我國養老服務業標準化建設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發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關于加強養老服務標準化工作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政策文件,將養老服務業、養老服務業標準化工作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養老服務業標準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極大地推動了標準化工作的開展。
截至2015年12月,養老服務領域已發布多項涉及養老機構服務與管理、老年人能力評估等方面的基礎通用類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包括《老年人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養老機構基本規范》《養老機構安全管理》《老年人能力評估》等,這些標準對養老機構的人員配置、服務內容、安全管理、環境與設施設備等方面進行了規范,為提高養老機構服務與管理水平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行業標準《養老機構安全管理》主要從養老機構的安全管理體系、設施設備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醫療安全、人身安全、財產安全、信息安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及安全教育與培訓等10個方面進行了統一規范和要求。行業標準《老年人能力評估》是養老服務評估工作的主要依據,標準通過日常生活活動、精神認知、感知覺與溝通、社會適應4個維度對老年人能力進行評估,劃分老年人能力的等級,明確老年人的能力水平,通過評估明確老年人對養老照護服務的需求,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各級政府制定老年社會保障政策提供了依據。
養老是一個綜合性的行業,涉及建設規劃、衛生、消防、人力資源、食品安全等多部門多行業,目前在養老設施建設方面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已發布多項,如《養老設施建筑設計規范》《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建設標準》《老年人建筑設計規范》《老年人養護院建設標準》等,這些老年人建筑設計規范為提高我國養老設施建筑設計質量,適應老年人體能變化和行為特征提供了建筑設計依據和支撐,突出了建筑的適老性特點。養老離不了醫療,作為一項標準化重要舉措,2014年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了《養老機構醫務室基本標準(試行)》和《養老機構護理站基本標準(試行)》,這兩個《基本標準》明確了養老機構醫務室、養老機構護理站的功能定位,突出了老年需求,細化了配置標準,便于操作執行,為推進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落地實施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人社部組織編制了《國家職業技能標準——養老護理員》,將養老護理員分為初級、中級、高級,為推動我國養老護理員職業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據,也為養老服務行業護理人才培養機制奠定了基礎。
“十二五”期間,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我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初步建立,今年是 “十三五”的開局之年,我國養老服務業建設與發展也呈現出新的特點,將從加快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方面,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是老年人選擇居住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生活的養老方式,它以社區為依托,以各種專業化服務資源為依靠,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就餐、生活照料、文化娛樂、康復保健、精神慰藉等社會化服務。為加快推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規范化、專業化發展, 3項國家標準即將發布,包括《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基本規范》《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服務基本要求》《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設施設備配置》,這些國家標準從社區居家、日間照料中心的服務內容、服務要求、設備配置等方面進行規范和要求。一些省(市)如天津、上海、遼寧、山東、江蘇、廣東、甘肅等因地制宜出臺了社區居家養老方面的地方標準,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正式發布實施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地方標準有10余項。這些國家標準、地方標準的發布和實施將會為“十三五”期間提升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質量、管理水平,更好地滿足老年人多樣化服務需求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目前我國養老服務領域標準化工作由全國社會福利服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管理,秘書處設在民政部社會福利中心,由其負責標委會日常工作。“十二五”期間為應對老齡化問題,標委會積極發揮標準化專業技術組織作用,在民政部領導下,研究分析當前我國養老服務行業發展狀況,承擔或參與標準化研究課題,開展養老服務標準體系研究,研究制定養老服務業標準化建設規劃,注重與業務主管部門、養老服務機構、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質檢部門等溝通聯系,調研行業發展急需的標準項目,推進標準研制工作,組織開展標準宣貫培訓,促進養老服務領域標準化建設。目前正在編制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10余項,如《養老機構分類與命名》《養老機構服務標準體系建設指南》《養老機構服務滿意度測評》等。
地方標準化工作在各級政府部門的支持和推動下,也取得了顯著成就,各地依據當地養老服務行業發展需求和特點制定地方標準。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養老服務領域已發布地方標準60余項,這些標準的制定、發布與實施對提升服務質量、推進我國養老服務業整體發展水平具有積極意義。
顯然,與快速發展的養老服務行業和多樣化養老服務需求相比,目前養老服務標準化工作還難以滿足各方面的需要,存在一定差距,如行業標準化意識有待加強,標準化知識普及宣傳不夠;標準體系尚待完善,標準數量較少,有的標準文本質量不高,可操作性不強,部分標準老化; 標準實施監督檢查的工作機制尚未健全,貫徹實施力度較弱;標準化工作保障激勵機制尚未完全建立等。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標準化工作的推進和養老服務業的發展。
在剛剛結束的2015年全國民政工作會議上,民政部部長李立國對民政標準化工作提出了明確的工作要求和目標任務,就養老服務標準化工作而言,“十三五”期間應加快養老服務領域標準制修訂工作,創新標準化工作體制機制,增加標準的有效供給,推動多元主體參與標準化工作;加快科研成果向標準轉化,形成科研成果與標準制修訂的良性銜接;加大標準宣貫力度,建立標準實施中的信息反饋機制,加強標準實施后的評估工作;開展標準化試點示范建設,形成一批具有輻射和推廣作用的試點示范地區和機構;加強標準化人才培養工作,培養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標準化人才隊伍。同時,應加強頂層設計,深入研究未來我國養老服務業發展趨勢,組織研究制定“十三五養老服務領域標準化建設規劃”,更新完善養老服務領域標準化體系。
標準化是一項基礎工作,是提升養老服務質量,滿足老年人不斷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推進行業精準化、專業化發展的重要技術手段,只有切實發揮標準基礎性戰略性作用,才能推動養老服務業標準化工作實現跨越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