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風明
?
淺談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 秦風明

拓展并做大做強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是發展經濟的重要手段。我國地理標志產品資源豐富,品質優良,推進地理標志產品的保護,對發展我國農業經濟、提升產品質量、推進品牌建設以及保護消費者權益具有重要意義。
山西省的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歷史悠久、知名度高、品質特征明顯,且種類多、分布廣、開發潛力大,產業勢頭強勁,登記保護價值極高。已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證大家熟知的沁州黃小米、太谷餅、萬榮蘋果等。下面筆者就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方面,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地理標志產品起源于法國香檳酒和干邑酒,在國際上已有100年的歷史。法國的香檳葡萄酒不僅受到法國人的喜愛,也在世界各國享有盛譽。為了保證香檳酒的質量,維護香檳酒的國際聲譽和市場地位,法國政府通過法律形式規定“香檳葡萄”的種植面積和品種,只有用在規定土地上產的葡萄釀制的酒才能冠之以香檳的商標。這一舉動,不僅使地理標志產品上升到受專門法律保護的高度,而且為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發展與壯大拉開了序幕。隨著法國香檳酒在全世界的暢銷,地理標志產品也得到了各國的認可。因為地理標志產品的象征是它的專用地域標志,地域標志也意味著產品的聲譽和身價。


近年來,為了使我國生產的商品提升品質、打造品牌,積極應對入世后的機遇,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并通過認證在國際市場上得到保護,我國也開始做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對地理標志產品作了明確規定:“是指產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質量、聲譽或其他特性本質上取決于該產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經審核批準以地理名稱進行命名的產品。”其包含4個方面的基本含義:1.地理名稱必須實際存在。它可以是一國的名稱,如法國白葡萄酒、中國絲綢等;也可以是某一地區的名稱,如金華火腿、龍井茶、吐魯番葡萄等。2.它必須是當地的種植、養殖產品或經過該地特有的傳統工藝生產出的產品。例如,麻城茶油是當地種植的茶樹加上當地特有的土壤、氣候、溫度、濕度和光照等地理環境條件所接的果實,經過幾百年流傳的傳統加工工藝而生產出來的。3.在國內外市場上享有盛譽,并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品質。4.須經過國家主管部門所規定的特定程序審核、批準方可確認,并得到相應的保護。
地理標志產品是質量和信譽的結晶,是名牌、是品牌,具有很高的含金量。開展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就是保護品牌價值、維護品牌聲譽,既可以提高產品競爭力,又可以不斷擴大產品的知名度。
地理標志產品是產地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結晶,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代表了產地歷史和鄉土文化、區域文化。開展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就是傳承歷史、弘揚文化、體現風情、彰顯魅力,既可以弘揚民族特色文化,又可以使經濟與文化、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地理標志產品是一個地區的形象和窗口。開展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是彰顯區域獨特文化、樹立區域良好形象,既可以有效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又可以提升區域軟實力。
地理標志產品大多為屬地產品和農產品。開展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一個重要抓手和切入點,對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
各產地政府、相關部門、有關涉農企業,要進一步深化對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把此項工作抓緊抓實抓細,使其成為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道獨特風景、一張靚麗名片。第一,地理標志將為農產品加工提供一個“地理標志+龍頭企業+農戶”的經營模式,提高農產品市場化組織能力。我國農業生產以農戶為主,不具備組織規模生產和經營條件,很難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地理標志將分散的農戶以地理標志知識產權為紐帶、以龍頭企業為通道連接到市場,使農戶可以分享生產和銷售的整個市場的利益。第二,地理標志將提高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力。地理標志所標示的產品與特定的地理區域相關聯。獨特資源在市場上具有比較強的“比較優勢”,甚至會形成“絕對優勢”。地理標志不僅可以提高產品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力和價格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價格水平。第三,地理標志將促進和保障農產品市場秩序。我們可以從中央電視臺《每周質量報告》曝光的金華火腿、龍口粉絲、山西陳醋、平遙牛肉、鎮江香醋等事件中看出,因為個別廠家的假冒偽劣行為,嚴重影響到整個地理標志行業的聲譽。這就是地理標志行業特有的“一塊爛肉壞了滿鍋湯”效應。實施地理標志保護后,加強管理,市場秩序就可以得到改進。
1.商標意識欠缺
(1)注冊意識不強。從數量上看,我國農產品的商標注冊數量僅占商標注冊總量的8%左右,與我國農業人口占60%以上的比例嚴重失調。
(2)地理標志權利人管理不規范、不嚴格,導致國內一些在地理標志范圍內的企業存在“鼠目寸光”“自毀聲譽”“殺雞取卵”的做法。
(3)侵犯地理標志權的現象層出不窮。隨著經濟的發展,假冒地理標志的現象盛行;另外,由于互聯網的出現,惡意搶注域名的現象也從商標到了地理標志,這些都嚴重損害了合法權利人和消費者的權益,擾亂了國際、國內的市場秩序。
(4)由于法律的缺失,很多地理標志被國內外企業隨意濫用,從而使不少地理標志逐漸淡化為同類商品的通用名稱或代名詞,使傳統久負盛名的真正原產地域產品被混同、假冒。
2.生產者對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制度的意義認識不充分
有些生產者沒有遠見,其產品雖然已經具備地理標志產品的申請條件,但由于對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制度的意義認識不充分,覺得只要產品能賣出去而且銷路也不錯,是不是地理標志產品都無所謂,沒有必要將錢和精力投入到地理標志產品的登記注冊上,從而獲得專有使用權。另外,缺乏嚴格有效的質量監督機制以及執法措施不力是制約我國實施及利用地理標志的最大障礙之一。一方面,市場上假冒偽劣產品泛濫,直接影響了地理標志產品在市場上的聲譽。另一方面,某些地理標志因為一些唯利是圖的標志使用者的違法行為而毀于一旦。從政府宏觀管理的角度來講,我國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制度還需進一步完善。
對于地理標志的保護,目前我國存在著兩種途徑,一是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依照新《商標法》及其實施條例,通過集體商標和證明商標制度保護地理標志;二是國家質檢總局依照《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通過認定“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并通過質量技術監督體系及專用標志管理實現對地理標志的保護。對同一標志進行多種相互交叉的保護制度,在實踐中極容易導致權利相互沖突,從而也制約了地理標志的保護和開發利用。

業內專家認為,地理標志產品是公共資源,而相關產業發展壯大又是一項系統工程,這就需要政府制定發展規劃,相關職能部門加強協作,企業積極參與,不斷整合政策、資金等資源,共同培育地理標志產品品牌。
筆者認為,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應該在以下幾點上下功夫:
強化標準引領作用。標準是推動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深入開展的基礎,發揮著規范和引領作用。要以地理標志產品技術標準求保護、促開發,以標準促規模增長、質量穩定、效益提升。要組織制定產前、產中、產后相配套的技術標準和技術規程,實現標準化生產的全覆蓋和全過程質量監管。就其標準的重要性而言,手工作坊、傳統工藝需要傳承,更需要賦予其標準規則之含義,以科學性來實現可靠性,弘揚其個性品質的特有魅力,這也是一種趨勢。
強化質量安全監管。地理標志產品是特定區域范圍內共有的知識產權,共同的利益必須共同維護。要引導和規范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專用標志的使用,維護地理標志產品聲譽。要進一步完善地理標志產品檢驗檢測制度,及時發現并消除質量安全隱患,使地理標志產品更綠色、更生態、更環保、更有效益。要建立質監、知識產權、工商等多部門聯動機制,嚴厲查處地理標志假冒偽劣產品和侵權地理標志包裝產品。形成政府、部門、企業、生產者、消費者共同管理、共同監督的多元共治格局,切實維護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質量信譽和美譽度。
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是一項新事物,宣傳深度和廣度需要進一步加強,尤其在產地,要使保護產品的文化內涵、技術要求以及對農民增收的影響、產業發展的方向做到家喻戶曉,進而輻射周邊地區,影響到省內外,乃至國際市場。要充分利用各種專業網絡平臺以及新媒體、自媒體,全面展示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成果,用生動活潑的語言和圖文并茂的形式宣傳推介地理標志產品。要借力“一帶一路”戰略以及各種商品展會、經貿合作平臺,推動更多地理標志產品走出國門,為“三農”經濟插上金翅膀。
優化質監服務方式。各級質監部門要轉變觀念、主動作為,寓監管于服務之中,在全方位服務中體現有效監管。要制定支持政策措施,強化品牌培育,推動更多產品進入國際高端消費市場。要指導建立“產品+公司+基地+標準”生產模式,組織培訓農民,開展標準化、規模化生產,提高地理標志產品的規模效應。要堅持優化服務,深入挖掘,鼓勵申報,使各具特色的深厚物產文化能夠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